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包括灯管和设置在灯管内部的驱动电路,所述灯管在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设置有两对电极,当所述荧光灯管安装到灯管支架上时,其中一对电极连接到供电电路,另一对电极连接到启辉器,所述驱动电路择一地连接到所述两对电极中的一对电极。当用该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替换T8灯管时,将T8灯管从支架上取下并保留包括启辉器在内的所有其它部件不动;将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安装到所述支架上;当所述替代型荧光灯管能一次点亮时,所述信号表示是安装正确的信号;当所述替代型荧光灯管未能一次点亮时,所述信号表示是安装不正确的信号,通过调整所述替代型荧光灯管的安装位置或者切换辅助转换元件使所述替代型荧光灯管点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荧光灯管,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
技术介绍
传统的T8荧光灯管由于其发光效率低、寿命短、有闪烁、频繁开关灯丝容易烧断等缺陷,已逐渐被T5荧光灯管所替代。但用T5荧光灯管更换T8荧光灯管时,灯管支架需 要作些改动,通常需要由具有专业技能的电工进行更换。而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其它类型的替代灯管,也都规定更换时一定要取下原有的启辉器。诸如此类,都给使用传统直管型荧光灯管的普通百姓,尤其是家庭主妇带来了诸多麻烦和不安全因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T8荧光灯管替换产品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耐用且更换简易的替代型荧光灯管。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包括灯管和设置在灯管内部的驱动电路,所述灯管在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设置有两对电极,当所述荧光灯管安装到灯管支架上时,其中一对电极连接到供电电路一侧,另一对电极连接到启辉器一侧,所述驱动电路择一地连接到所述两对电极中的一对电极。如上所述的荧光灯管,其中,所述灯管的至少一个端部设置有辅助转换元件,所述转换元件与所述驱动电路串接后择一地连接到所述两对电极中的一对电极。如上所述的荧光灯管,其中,所述转换元件的一端连接到所述驱动电路,另一端可切换地连接到所述两对电极中的一对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如上所述的荧光灯管,其中,所述转换元件为机械式开关或者电子转换器。如上所述的荧光灯管,其中,所述转换元件为旋转开关、拨动开关或者按钮开关。如上所述的荧光灯管,其中,所述转换元件包括与所述灯管封装成一体的固定体以及可旋转地与该固定体相连接的旋转体,所述电极设置在所述旋转体上,所述固定体在沿着所述灯管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内电极,所述内电极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路连接,另一端择一地连接到所述两对电极中的一对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如上所述的荧光灯管,其中,所述旋转体在与所述固定体相连接的侧面固设有两个圆弧形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与所述电极固定连接,所述内电极的另一端可切换地连接到所述两个金属片之一。根据本技术设计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其中的灯管具有发光效率高、耐用等优点,而其中的更换方法具有简便、易操作等优点。尤其是,当用本技术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更换T8灯管时,用户无需取下支架上原先安装的启辉器,更保证了用电安全。以下,结合图I至图7对本技术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及其简易更换方法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的目的、手段和效果在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中将变得更为明白。附图中,相同的元件和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替代型荧光灯管及其更换T8灯管的方法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A和3B是表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更换T8灯管的不意图。图4A和4B是表示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更换T8灯管的示意图。图5A和5B是表示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更换T8灯管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的一种旋转端部的结构以及用该灯管更换T8灯管的示意图。图7A和7B是表示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I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替代型荧光灯管及其更换T8灯管的示意图。参见图1,该现有技术的替代型荧光灯管,其中的驱动电路12串接在灯管11的两端电极A和C与B和D之间。由于电极A和C以及B和D在电气上是连通的,故无论是灯管11同方向长度上的一对电极A与B两端连接到启辉器13,还是另一对电极C与D两端连接到启辉器13上,都不可避免地会使驱动电路12电气上连接到启辉器13。当市电通过镇流器向荧光灯管11供电时,极有可能使启辉器13动作,而启辉器13 —旦瞬间接通,就会立即造成灯管供电电路的短路,从而引起电源系统的故障或者电器的损坏。故,现有技术的替代型荧光灯管在出售时都要求用户在安装时,需要把原有荧光灯管配套使用的启辉器取下。但是,有的用户可能并不知晓什么是启辉器,或者,有的荧光灯管支架设计时启辉器并不显露在外面,因此,将启辉器取下作为替代型荧光灯管安装时的必要条件,似乎过于苛刻一些,难免给用电安全埋下隐患。图2是表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其中,驱动电路12仅仅连接到灯管11两端的一对电极A与B之间(作为一种替换,驱动电路I 2也可以仅仅连接到灯管11两端的另一对电极C与D之间),而电极A和C或者B和D在电气上是不连通的。这样,当用户例如把灯管11同方向长度上的两端电极(灯脚)A与B连接到灯管支架(未图示)上的启辉器13时,虽然驱动电路12与启辉器13在电气上连通,但由于灯管11的两端电极A和C或者B和D在电气上是不连通的,故此时的启辉器13与荧光灯管11的供电电路在电气上也是不连通的,不会因为启辉器13未取下而造成供电电路的短路。反之,当用户例如把灯管11同方向长度上的两端电极C与D连接到灯管支架上的启辉器13时,由于电极C与D并未与灯管11的供电电路连通,同样,不会因为启辉器13未取下而造成供电电路的短路。因此,无论用户是将灯管11哪一侧的电极(灯脚)连接到启辉器13上,都不会造成启辉器13与供电电路在电气上连通,保证了用电安全。采用本技术上述结构的荧光灯管,用户在将灯管11安装到原有的T8荧光灯管支架上以替代T8灯管时,就无需从支架上取下原有的启辉器,大大方便了替代型灯管的安装和使用。而且,一旦替换了的替代型灯管又不幸损坏了,用户仍旧可以把原来的Τ8灯管换上去,根本不用再重新购买和安装启辉器,从而实现了 Τ8灯管与替代型灯管的高度互换性。当然,如图2所示,当用户例如将灯管11的两端电极A与B连接到启辉器13 —侧时,由于驱动电路12仅仅连接到电极A与B之间,并未与供电电路连通,故它是空载的,此时的荧光灯管11并不能点亮。只有当灯管11的两端电极A与B连接到供电电路一侧时,才能使驱动电路I 2连接到供电电路上,从而使荧光灯管11点亮。如此,当用户将上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替代型荧光灯管安装到原来的Τ8灯管支架上时,就存在或者能够点亮灯管,或者不能点亮灯管两种可能性,点亮的概率是50%。虽然常规的荧光灯管设计思路都是要求安装时能够把荧光灯管一次点亮,但根据本技术的替代型荧光灯管的设计思路是不一定要求安装时都能把荧光灯管一次点亮,允许在第一次安装替代型荧光灯管时有50%的概率未能点亮。按照本技术的构思,是把第一次安装本技术的替代型荧光灯管时能够点亮或者不能够点亮都称作为该荧光灯管发出的一种信号,当所述替代型荧 光灯管能一次点亮时,所述信号表示是安装正确的信号;或者,当所述替代型荧光灯管未能一次点亮时,所述信号表示是安装不正确的信号。当所述信号表示是安装不正确的信号时,用户只要简单地将所述替代型荧光灯管的安装位置调整一下,或者通过替代型荧光灯管的灯脚上设置的辅助切换元件的切换,就能使替代型荧光灯管在第二次安装时点亮。以下,将结合图3至图6对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替代型荧光灯管更换Τ8灯管的方法及其构造进行详细描述。图3Α和3Β是表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替代型荧光灯管,包括灯管和设置在灯管内部的驱动电路,所述灯管在沿其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设置有两对电极,当所述荧光灯管安装到灯管支架上时,其中一对电极连接到供电电路一侧,另一对电极连接到启辉器一侧,所述驱动电路择一地连接到所述两对电极中的一对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立理,周立行,
申请(专利权)人:周立理,周立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