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441380 阅读:2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0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包括子母线过渡器和子线,所述子母线过渡器上设置有母线连接端和子线集成端,母线连接端和子线集成端通过子母线过渡器连通,母线连接端为电流输入端,子线集成端为电流输出端,子线为多根,子线一端连接到子线集成端,另一端为子线分接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电气设备、电器安装装置中或之间,将其内部众多电器元件进行连接的连接系统实现大电流输入、集成分流、子母线转换、子线大电流对接,并能节约空间、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减小电器元件连接的差异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电气设备、电器安装装置中或之间,将其内部众多电器元件进行连接的连接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各类电气设备、电器安装装置都可适用。
技术介绍
连接系统是电气设备、电器安装装置实现电器元件相互互通的一种基本的关键系统。在各领域内,只要有电气设备、电器安装装置的地方就基 本上会用到连接系统。现有技术中,较常见的连接系统的基本方式有三类1、将二至六条单根电线挤到一起,将其头部用铜线鼻压接并灌锡,再将这些单条电线分别接入各需对应的电器元件的接入端或前往其它电器附件。2、将一至二条单根电线接入电器元件的起始端,前往少部分电器元件的接入端,再另外使用其它电线从这部分电器元件的接入端并连到未连接的电器元件的起始端。3、使用排线进行电器元件间的连接。但现有的上述连接系统存在如下不足第一类、当使用二条单根电线时,因为使用了铜线鼻作为转换器(电流可以达到几A至几十A),起始端的状况会比第二类的好,但主线的末端情况则与第二类相同;当使用三至六条单根电线时,铜线鼻所能压接的截面比较小,这就限制了所被压接的电线也就只能是小截面的,也就意味着单根电线的承载电流小(电流可以达到几A至十几A)。第二类、电器元件的起始端只能接入一至二条单根电线作为主线(电流可以达到几A至几十A),主线的末端再前往少数电器元件的接入端,而其它的电器元件需从这些少数的电器元件的接入端用另外的电线并连连接。问题在于一是主线所承载的电流有限;二是二条主线连接于电器元件的起始端,压接稳定性较差,有可能会造成连接不稳定,例如起始端烧毁;三是如果有主线压接松动,尤其是并线端口处更易松动等情况,均可能会造成整个连接系统的不稳定,例如主线末端和并线端口烧毁、氧化、并连线烧毁、电器元件接入端烧毁,电器系统会因此局部或全部崩溃。第三类、只适用于系统电流很小的连接(几U A至几十mA级),不适用于大电流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电气设备、电器安装装置中或之间,将其内部众多电器元件进行连接的连接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本技术能使电气设备、电器安装装置中或之间,将其内部众多电器元件进行连接的连接系统实现大电流输入、集成分流、子母线转换、子线大电流对接的功能,并能节约空间、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减小电器元件连接的差异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子母线过渡器和子线,所述子母线过渡器上设置有母线连接端和子线集成端,母线连接端和子线集成端通过子母线过渡器连通,母线连接端为电流输入端,子线集成端为电流输出端,子线为多根,子线一端连接到子线集成端,另一端为子线分接端。所述子线至少包括第一子线组、第二子线组和第三子线组,且同一子线组中的子线长度相同,不同子线组中的子线长度不同。所述母线连接端和子线集成端分别焊接在子母线过渡器上。采用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本技术包括子母线过渡器和子线,所述子母线过渡器上设置有母线连接端和子线集成端,母线连接端和子线集成端通过子母线过渡器连通,母线连接端为电流输入端,子线集成端为电流输出端,子线为多根,子线一端连接到子线集成端,另一端为子线 分接端,采用此结构使电气设备、电器安装装置中或之间,母线连接端将其内部众多电器元件进行连接的连接系统得到大电流输入,子母线过渡器实现集成分流输出、子母线转换、子线大电流对接,再通过子线连接到各类电气设备和电器安装装置,并能节约空间、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减小电器元件连接的差异化。二、本技术中,所述子线至少包括第一子线组、第二子线组和第三子线组,且同一子线组中的子线长度相同,不同子线组中的子线长度不同,采用此结构使子线可以随电器元件所需连接的走向进行分布弯曲,并由子线分接端连接到电器元件相应的接入端或连接到电器附件,具有多种不同的长度,增强了适用性。三、本技术中,所述母线连接端和子线集成端分别焊接在子母线过渡器上,母线连接端可以与电器元件的起始端紧密连接,实现特大电流输入进母线连接端2 (电流可达100A的大电流),并且这个端口非常稳定,基本不会出现氧化和烧毁。四、本技术中,子母线过渡器、子线集成端、子线构成大电流分流结构,能将输进母线连接端的电流经转换分流到每一根子线内,每根子线的承载电流可达几十A。五、本技术中,每一根子线根据其所需要去的路径,经弯曲排布后,子线末端的子线分接端接入相应的电器元件的接入端或连接到电器附件,每一个电器元件的回路均可有一根子线5接入,电器元件之间互不影响,从而保持了电器元件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和稳定性。六、本技术集成化强,其连接运用常常是成束弯曲排布的,能有效的节约空间。而子线的集成化方式,能增强产品的一致性,多组系统组合运用时集成化程度更高,更美观。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运用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与电器元件配合运用时的状态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电器元件,2、母线连接端,3、子母线过渡器,4、子线集成端,5、子线,6、子线分接端。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包括子母线过渡器3和子线5,所述子母线过渡器3上设置有母线连接端2和子线集成端4,母线连接端2和子线集成端4通过子母线过渡器3连通,母线连接端2为电流输入端,子线集成端4为电流输出端,子线5为多根,子线5 —端连接到子线集成端4,另一端为子线分接端6。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为,所述子线5至少包括第一子线组、第二子线组和第三子线组,且同一子线组中的子线长度相同,不同子线组中的子线长度不同。此为优选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三组。这样可以分出到多个不同的电器元件回路,同时能多方向、多组合任意弯曲排布,并根据电器元件的连接顺序和方位进行排布。本技术的又一优选实施方式为,所述母线连接端2和子线集成端4分别焊接在子母线过渡器3上,焊接为最佳实施方式,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它连接方式。本技术的安装原理为将母线连接端3连接到电流输入端,将每一根子线根据其所需要去的路径,经弯曲排布后,子线5的前端子线分接端6接入相应的电器元件I的接入端或连接到电器附件,每一个电器元件I的回路均可有一根子线5接入,电器元件I之·间互不影响。在电气设备或电器安装装置中或之间,可以使用多套本技术,以使更多的电器元件I和电器附件得以有效、集成的连接。本技术中所述的大电流,可以是指电流达100A或以上。本技术中的子母线过渡器主要作用在于设置母线连接端2和子线集成端4,并将母线连接端2和子线集成端4连通,实现集成,结构上没有特殊要求。权利要求1.一种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子母线过渡器(3)和子线(5),所述子母线过渡器(3)上设置有母线连接端(2)和子线集成端(4),母线连接端(2)和子线集成端(4)通过子母线过渡器(3)连通,母线连接端(2)为电流输入端,子线集成端(4)为电流输出端,子线(5)为多根,子线(5)—端连接到子线集成端(4),另一端为子线分接端(6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线(5)至少包括第一子线组、第二子线组和第三子线组,且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电流集成多回路子母线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子母线过渡器(3)和子线(5),所述子母线过渡器(3)上设置有母线连接端(2)和子线集成端(4),母线连接端(2)和子线集成端(4)通过子母线过渡器(3)连通,母线连接端(2)为电流输入端,子线集成端(4)为电流输出端,子线(5)为多根,子线(5)一端连接到子线集成端(4),另一端为子线分接端(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友刘继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尤立科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