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辅助开关的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40345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0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辅助开关的驱动装置,包括传动杆(31),传动杆(31)包括传动杆第一端(311)、传动杆第二端(312)和传动杆中部(313);还包括旋转组件(32),其具有两个分叉(321,322);传动杆第一端(311)与合分闸轴(1)固定连接,传动杆第二端(312)嵌于旋转组件(32)的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旋转组件(32)的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的间隙适应于传动杆第二端(312)的宽度,从而使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将传动杆第二端(312)固定在一个范围内,当传动杆第一端(311)传动时,从而使的旋转组件(32)转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力产品
,具体涉及一种驱动旋转辅助开关的装置,用于中压断路器机构中实现多个常开、常闭点旋转辅助开关之间切换。
技术介绍
中压断路器的辅助开关是主开关的一部分,配置于高压或中压断路器、隔离开关等电力设备中作为二次控制回路的分闸、合闸、信号控制以及联锁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作为组合开关和转换开关使用。“辅助”开关是指它不是独立的一个开关,它在操控系统中是一个辅助性的分断、接通、联锁功能实现的载体。辅助开关作为一个功能元件,为了保证与真空断路器合分同步,需要与主传动轴通过拐臂相连,目前现有中压断路器机构的辅助开关有直拉式和旋转式。如果拉杆辅助开关采用直拉式,拐臂90°角对分拉动辅助开关,由于永磁真空断路器合分闸电动力较大,致使辅助开关在合分闸转换时,受到比较大的拉力,容易出现辅助开关翻倍或损毁,辅助触点打不开,导致断路器合分闸线圈长时间得电,由于永磁真空断路器合分闸线圈都是瞬时工作式,合分闸线圈受热后匝间绝缘逐渐被破坏。而且直拉式辅助开关还有以下缺点它的常开、常闭点少且占用空间大,在现有机构的有限空间中难以实现更多常开、常闭点,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旋转辅助开关机械装置则能满足多常开、常闭的要求。目前驱动旋转辅助开关的装置有如下两种方案I.通过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驱动辅助开关,如图I所示。齿轮驱动有两个,齿数不同的齿轮组成,轴齿轮15与和分闸操作轴I固定连接,开关齿轮13与辅助开关5的辅助开关轴14固定连接。当分闸操作轴I随操作旋转时,带动轴齿轮15转动,从而带动与之咬合的开关齿轮13旋转,进而驱动辅助开关轴14转动,实现辅助开关在常开、常闭点之间的切换。这种驱动装置,需要两个齿轮,而齿轮的加工要求工艺比较复杂,而且用料较多,因此其成本较高,工艺复杂。2.四连杆的辅助开关驱动装置,如图2所示。四连杆驱动装置22由4个顺序连接的杆组成,相邻的连接杆可以绕连接处的轴旋转。当分闸操作轴I随操作旋转时,四连杆驱动装置22的各个杆依次旋转,进而驱动辅助开关轴14转动,实现辅助开关在常开、常闭点之间的切换。但是这种驱动装置,需要4个连杆,较多的连杆,使机械可靠性较差,并且操作中出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成本也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的应用于中压断路器旋转辅助开关的驱动装置。其包括传动杆,传动杆包括传动杆第一端、传动杆第二端和传动杆中部;还包括旋转组件,其具有两个分叉;传动杆第一端与合分闸轴固定连接,传动杆第二端嵌于旋转组件的第一分叉和第二分叉之间。根据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旋转组件的第一分叉和第二分叉之间的间隙适应于传动杆第二端的宽度,从而使传动杆第二端介于第一分叉和第二分叉之间,当传动杆第一端传动时,带动旋转组件转动。根据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传动杆第一端通过紧固件螺栓与合分闸轴固定连接。传动杆中部的长度和旋转组件的长度成恰当的比例关系,其适应于传递合分闸轴的旋转角度到旋转组件,并使得旋转组件旋转的角度为旋转辅助开关从常开点到常闭点之间的角度。根据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旋转辅助开关进一步固定于一固定板上。本技术应用于中压断路器旋转辅助开关的驱动装置,核心部件只有两个,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和操作,而且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图I现有的齿轮结构的辅助开关驱动装置示意图;图2现有的四连杆结构的辅助开关驱动装置示意图;图3A-3B是本技术的辅助开关驱动装置示意图;其中图3A是辅助开关处于常闭点接通位置示意图,图3B是辅助开关处于常开点接通位置示意图;图4本技术的辅助开关驱动装置传递旋转比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的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如图3A-3C是本技术的辅助开关驱动装置示意图,该驱动装置包括传动杆31,传动杆31包括传动杆第一端311、传动杆第二端312和传动杆中部313 ;还包括旋转组件32,其具有两个分叉321,322 ;传动杆第一端311与合分闸轴I固定连接,传动杆第二端312嵌于旋转组件32的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旋转组件32的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的间隙适应于传动杆第二端312的宽度,从而使传动杆第二端312介于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当传动杆第一端311传动时,带动旋转组件32转动。传动杆第一端311通过紧固件螺栓3111与合分闸轴I固定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旋转组件32长度和传动杆中部313的长度,成一定比例,从而适应于传递合分闸轴I的旋转角度到旋转组件32,并使得旋转组件32旋转的角度为旋转辅助开关从常开点到常闭点之间的角度。图3A是辅助开关处于常闭点接通位置示意图,此时合分闸轴I处于分闸位置。当合分闸轴I进行合闸操作时,合分闸轴I带动传动轴313沿图3A所示的方向旋转,进而带动整个旋转组件32旋转,嵌于旋转组件32的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的传动杆第二端312,带动旋转组件32同样沿图中所示的方向旋转到图3B所示的位置。辅助开关完成常闭点接通位置到常开点接通位置的切换。反之,当对合分闸轴I进行分闸操作时,同上原理,实现图3B到图3A的过程,带动辅助开关完成常开点接通位置到常闭点接通位置的切换。图4本技术的辅助开关驱动装置传递旋转比原理图,现参考附图,以现有的一种类型断路器为例,说明驱动装置传递旋转比是如何实现的。当断路器处于合闸或分闸时,其机构的合分闸操作轴I会旋转角度a角24°。这时合分轴需驱动辅助开关轴旋转^角90°来实时辅助开关常闭点或常开点之间的切换。因此,合分闸操作轴I的旋转半径与本技术的辅助开关驱动装置旋转半径比例为24/90,根据这一比例设计合分闸操作轴I的旋转半径与辅助开关驱动装置旋转半径即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例,旋转辅助开关进一步固定于一固定板6上。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和附图,但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及所附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替换、变化和润饰。因此,本技术不应局限于较佳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辅助开关的驱动装置,包括传动杆(3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组件(32),其具有两个分叉(321,322);传动杆(31)包括传动杆第一端(311 )、传动杆第二端(312)和传动杆中部(313);传动杆第一端(311)与合分闸轴(I)固定连接,传动杆第二端(312)嵌于旋转组件(32)的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旋转辅助开关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旋转组件(32)的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的间隙适应于传动杆第二端(312)的宽度,从而使传动杆第二端(312)介于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当传动杆第一端(311)传动时,带动旋转组件(32)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旋转辅助开关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合分闸轴(I)的旋转半径与辅助开关驱动装置旋转半径比,等于合分闸轴(I)的旋转角度与旋转辅助开关从常开点到常闭点之间的角度比。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辅助开关的驱动装置,包括传动杆(3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组件(32),其具有两个分叉(321,322);传动杆(31)包括传动杆第一端(311)、传动杆第二端(312)和传动杆中部(313);传动杆第一端(311)与合分闸轴(1)固定连接,传动杆第二端(312)嵌于旋转组件(32)的第一分叉(321)和第二分叉(32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岑飞涂占炜邓火珠
申请(专利权)人:ABB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