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422254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1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包括:清洗槽;第一供液槽,所述第一供液槽通过第一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第二供液槽,所述第二供液槽通过第二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双输出管,所述双输出管包括:主管、第一支管以及第二支管;其中,所述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清洗槽的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的进液口以及第二支管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第一供液槽上方,且第一支管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液槽上方,且所述第二支管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最高点高于所述第一支管的最高点。该系统在进行清洗作业时仅需控制一个阀门的开关即可实现两个供液槽之间的切换,操作简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清洗装置制造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
技术介绍
在清洗行业中,清洗槽体内的清洗试剂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需要进行更换。一般情况下,需要停机后再更换槽体内的清洗试剂,且某些器件的清洗要求清洗试剂具有设定的温度,即需要将清洗试剂加热到设定温度后才可对其进行清洗,这样大大降低了清洗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采用两套清洗附槽(供液槽),实现附槽切换的 同时保证了清洗试剂的连续供给。但是现有的清洗线在进行清洗作业时需要通过控制两个阀门的开关来进行供液槽之间的切换,操作复杂,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该系统在进行清洗作业时仅需控制一个阀门的开关即可实现两个供液槽之间的切换,操作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该系统包括清洗槽;第一供液槽,所述第一供液槽通过第一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第二供液槽,所述第二供液槽通过第二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双输出管,所述双输出管包括主管、第一支管以及第二支管;其中,所述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清洗槽的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的进液口以及第二支管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第一供液槽上方,且第一支管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液槽上方,且所述第二支管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最高点高于所述第一支管的最高点。优选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回流管为半圆形回流管、或半椭圆形回流管、或方锯齿形回流管、或三角锯齿形回流管。优选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第一供液通路包括第一水泵、第一过滤器以及第一止回阀,且三者在所述第一供液通路上的前后排列顺序任意。优选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第二供液通路包括第二水泵、第二过滤器以及第二止回阀,且三者在所述第二供液通路上的前后排列顺序任意。优选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清洗槽的排液口位于所述清洗槽底部,且低于所述第一供液通路的供液口与所述第二供液通路的供液口。优选的,在上述系统中,所述清洗槽的排液口位于所述清洗槽侧壁,且高于所述第一供液通路的供液口与所述第二供液通路的供液口。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所提供的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包括清洗槽;第一供液槽,所述第一供液槽通过第一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第二供液槽,所述第二供液槽通过第二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双输出管,所述双输出管包括主管、第一支管以及第二支管;其中,所述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清洗槽的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的进液口以及第二支管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第一供液槽上方,且第一支管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液槽上方,且所述第二支管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最高点高于所述第一支管的最高点。在进行清洗作业时,在第一供液槽调制清洗试剂(包括清洗试剂组分调配以及加热),然后通过第一供液通路为清洗槽提供调制好的清洗试剂,对清洗槽内的待清洗器件进行清洗,此时第一支管上的阀门处于打开状态,由于所述回流管的存在,清洗槽内的清洗试剂只能通过第一支管流回所述第一供液槽,如此循环的对清洗槽内待清洗器件进行清洗。 在此循环过程中可在所述第二供液槽内调制清洗试剂,当清洗试剂需要更换时,关闭所述阀门,此时清洗槽内的清洗试剂只能通过第二支管流回所述第二供液槽,然后通过所述第二供液通路为清洗槽提供调制好的清洗试剂,对所述清洗槽内的待清洗器件进行清洗,如此循环的对清洗槽内待清洗器件进行清洗。在此循环过程中可将所述第一供液槽内的使用后的清洗试剂排出,并对槽体进行清洗后在其内调制清洗试剂,当所述第二供液槽内的试剂需要更换时打开所述阀门,通过所述第一供液槽体为清洗槽提供清洗试剂,如此循环往复的进行清洗作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需停机进行试剂调制、槽体清洗,只需通过控制一个阀门便可实现两个供液槽之间的切换,操作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的双输出管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的双输出管的又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的双输出管的再一种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正如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现有的清洗线系统在进行供液槽切换时需要通过控制两个阀门的开关来进行供液槽之间的切换,操作复杂,工作效率低。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可以在双向输出管的一个支管上设置一个回流管,在另一个支管上设置阀门,且当所述阀门开启时,清洗槽内的试剂只能通过所述另一个支管流向与之对应的供液槽,在所述阀门关闭时,清洗槽内的试剂便可通过设置有所述回流管的支路流向与之对应的供液槽,即可实现通过一个阀门实现不同供液槽之间的切换。基于上述研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该系统包括清洗槽;第一供液槽,所述第一供液槽通过第一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 第二供液槽,所述第二供液槽通过第二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双输出管,所述双输出管包括主管、第一支管以及第二支管;其中,所述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清洗槽的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的进液口以及第二支管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第一供液槽上方,且第一支管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液槽上方,且所述第二支管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最高点高于所述第一支管的最高点。在进行清洗作业时,在第一供液槽调制清洗试剂(包括清洗试剂组分调配以及加热),然后通过第一供液通路为清洗槽提供调制好的清洗试剂,对清洗槽内的待清洗器件进行清洗,此时第一支管上的阀门处于打开状态,由于所述回流管的存在,清洗槽内的清洗试剂只能通过第一支管流回所述第一供液槽,如此循环的对清洗槽内待清洗器件进行清洗。在此循环过程中可在所述第二供液槽内调制清洗试剂,当清洗试剂需要更换时,关闭所述阀门,此时清洗槽内的清洗试剂只能通过第二支管流回所述第二供液槽,然后通过所述第二供液通路为清洗槽提供调制好的清洗试剂,对所述清洗槽内的待清洗器件进行清洗,如此循环的对清洗槽内待清洗器件进行清洗。在此循环过程中可将所述第一供液槽内的使用后的清洗试剂排出,并对槽体进行清洗后在其内调制清洗试剂,当所述第二供液槽内的试剂需要更换时打开所述阀门,通过所述第一供液槽体为清洗槽提供清洗试剂,如此循环往复的进行清洗作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无需停机进行试剂调制、槽体清洗,只需通过控制一个阀门便可实现两个供液槽之间的切换,操作简单,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洗槽;第一供液槽,所述第一供液槽通过第一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第二供液槽,所述第二供液槽通过第二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双输出管,所述双输出管包括:主管、第一支管以及第二支管;其中,所述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清洗槽的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的进液口以及第二支管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第一供液槽上方,且第一支管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液槽上方,且所述第二支管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最高点高于所述第一支管的最高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洗线附槽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清洗槽; 第一供液槽,所述第一供液槽通过第一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 第二供液槽,所述第二供液槽通过第二供液通路与所述清洗槽连通; 双输出管,所述双输出管包括主管、第一支管以及第二支管; 其中,所述主管的一端与所述清洗槽的排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管的进液口以及第二支管的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第一供液槽上方,且第一支管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供液槽上方,且所述第二支管设置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最高点高于所述第一支管的最高点。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为 半圆形回流管、或半椭圆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雪林刘俊峰李先林吕勇陈健健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汉能光伏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