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03887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插头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组合,包括可对应插装的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当该插头连接器插装于插座连接器上时,该插头连接器中的悬臂梁弹片将插座连接器的上弹片顶起,同时插头连接器中的反扣部件将下弹片往下压,该上弹片的抵止部滑过悬臂梁并与悬臂梁弹片的止退部相抵;当插头连接器拔出时,悬臂梁结构变成简支梁结构,大大提高了悬臂梁弹片的正压力,也提高了外壳的拔出力。该下弹片的抵止部卡定于定位孔并与反扣部件抵接。在上述结构的作用下大大增加产品的拔出力,提高了连接器对接的稳固性,使得插头连接器稳固地与插座连接器相连,从而防止插头连接器从插座连接器内脱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插头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组合
技术介绍
现有连接器中,插头连接器很容易由于无意间被触碰而从插座连接器中脱落或松动,而造成数据传输中断。现有技术中也有对插头连接器进行改进的,其主要是在插头连接器的屏蔽壳上表面设置有凸包,虽然该凸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连接器对接的稳定性,但是单面的加固使得连接器对接时失去应有的平衡,该结构会因为上下不平衡而上下晃动,从而导致数据传输的不稳定性,这显然不符合现有产品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连接器对接的稳固性,增加连接器的拔出力的插头连接器。使得插头连接器稳固地与插座连接器相连,防止插头连接器从插座连接器内脱落的连接器组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主体和第一屏蔽壳,第一屏蔽壳包覆于第一绝缘主体上,所述第一绝缘主体与第一屏蔽壳围构成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的插接头,所述第一屏蔽壳一表面设置有悬臂梁弹片,所述第一屏蔽壳相对的另一表面设置有定位孔和反扣部件,该反扣部件位于定位孔与插接头的插接端之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悬臂梁弹片包括有一沿第一屏蔽壳表面向上翘起的悬臂梁以及由悬臂梁一体向下延伸的止退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悬臂梁与第一屏蔽壳体形成导入夹角,该上退部与第一屏蔽壳形成拔出夹角,该导入夹角小于拔出夹角。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悬臂梁弹片沿插接端反向延伸而成。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反扣部件悬于第一屏蔽壳体的通孔中,该通孔与定位孔相通,该反扣部由通孔一侧壁沿插接端反向延伸而成。一种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主体、第二屏蔽壳和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安装于第二绝缘主体上,所述第二屏蔽壳包覆于第二绝缘主体上,所述第二绝缘主体与第二屏蔽壳围构成一插接口,该第二屏蔽壳两表面对应设置有上弹片和下弹片,该上弹片和下弹片延伸端朝向插接孔内部一体折弯形成有一抵止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主体和第一屏蔽壳,第一屏蔽壳包覆于第一绝缘主体上,所述第一绝缘主体与第一屏蔽壳围构成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的插接头,所述第一屏蔽壳一表面设置有与第二屏蔽壳的上弹片相配合的悬臂梁弹片,所述第一屏蔽壳相对的另一表面设置有供第二屏蔽壳的下弹片配合的定位孔和反扣部件,该反扣部件位于定位孔与插接头的插接端之间;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状态下,所述悬臂梁弹片与上弹片的抵止部卡合,所述下弹片扣于定位孔中且与反扣部件卡合。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弹片、下弹片沿第二屏蔽壳的插接口方向一体延伸而成,对应的悬臂梁弹片、反扣部沿插接端反向延伸而成。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悬臂梁弹片包括有一沿第一屏蔽壳表面向上翘起的悬臂梁以及由悬臂梁一体向下延伸的止退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悬臂梁与第一屏蔽壳体形成导入夹角,该上退部与第一屏蔽壳形成拔出夹角,该导入夹角小于拔出夹角。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当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对插时,插头连接器中外壳上侧面的悬臂梁弹片和外壳下侧面的反扣点将插座连接器的上下弹片顶起并向外压,当插头连接器插到位时,该上弹片的抵止部滑过悬臂梁并与悬臂梁弹片的止退部相相抵;当插头连接器拔出时,该悬臂 梁结构变成简支梁结构,大大提高了悬臂梁弹片的正压力,也提高了外壳的摩擦力。插头连接器中的定位孔和反扣部件与下弹片的抵止部相配合。在上述结构的作用下大大增加产品的拔出力,提高了连接器对接的稳固性,使得插头连接器稳固地与插座连接器相连,从而防止插头连接器从插座连接器内脱落。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前视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合未插接时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连接器组合插接时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从插座连接器中拔出状态图;图7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A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插头连接器11、第一绝缘主体12、第一屏蔽壳13、插接头14、悬臂梁弹片141、悬臂梁142、止退部15、插接端16、定位孔17、反扣部件X、导入夹角Y、拔出夹角20、插座连接器21、第二绝缘主体22、第二屏蔽壳23、导电端子24、上弹片25、下弹片。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I至图7所示,其显示了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其中,该插头连接器10,包括第一绝缘主体11和第一屏蔽壳12,第一屏蔽壳12包覆于第一绝缘主体11上,该第一绝缘主体11与第一屏蔽壳12围构成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的插接头13,该第一屏蔽壳12 —表面设置有悬臂梁弹片14,悬臂梁弹片14包括有一沿第一屏蔽壳12表面向上翘起的悬 臂梁141以及由悬臂梁141 一体向下延伸的止退部142。该悬臂梁141与第一屏蔽壳体12形成导入夹角X,该上退部142与第一屏蔽壳12形成拔出夹角Y,该导入夹角X小于拔出夹角Y。该悬臂梁弹片14沿插接端15反向延伸而成。所述第一屏蔽壳12相对的另一表面设置有定位孔16和反扣部件17,该反扣部件17位于定位孔16与插接头13的插接端15之间。该反扣部件17悬于第一屏蔽壳12的通孔中,该通孔与定位孔16相通,该反扣部件17由通孔一侧壁沿插接端15反向延伸而成。该插座连接器20,包括第二绝缘主体21、第二屏蔽壳22和导电端子23,所述导电端子23安装于第二绝缘主体21上,所述第二屏蔽壳22包覆于第二绝缘主体21上,所述第二绝缘主体21与第二屏蔽壳22围构成一插接口 23,所述第二屏蔽壳22上设置有上弹片24和下弹片25,所述上弹片24和下弹片25为第二屏蔽壳22朝向插接口 23 —体延伸出,该上弹片24和下弹片25末端朝向插接口 23内部一体折弯形成有一抵止部。当该插头连接器10插装于插座连接器20上时,该插头连接器10中的悬臂梁弹片14将插座连接器20的上弹片24顶起,同时插头连接器10中的反扣部件17将下弹片25往下压,该上弹片25的抵止部滑过悬臂梁141并与悬臂梁弹片14的止退部142相抵;当插头连接器10拔出时,悬臂梁141结构变成简支梁结构,大大提高了悬臂梁弹片14的正压力,也提高了外壳的拔出力。该下弹片25的抵止部卡定于定位孔16并与反扣部件17抵接。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插头连接器上设置有悬臂梁弹片和反扣部件,在该两结构的作用下可大大增加对接连接器的拔出力,插提高了连接器对接的稳固性,使得插头连接器稳固地与插座连接器相连,从而防止插头连接器从插座连接器内脱落,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和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主体和第一屏蔽壳,第一屏蔽壳包覆于第一绝缘主体上,所述第一绝缘主体与第一屏蔽壳围构成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的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壳一表面设置有悬臂梁弹片,所述第一屏蔽壳相对的另一表面设置有定位孔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主体和第一屏蔽壳,第一屏蔽壳包覆于第一绝缘主体上,所述第一绝缘主体与第一屏蔽壳围构成与对接连接器相配合的插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壳一表面设置有悬臂梁弹片,所述第一屏蔽壳相对的另一表面设置有定位孔和反扣部件,该反扣部件位于定位孔与插接头的插接端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良杰王钰陶武松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联基电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