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用加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93541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6:18
一种输液用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加温器和下加温器;上加温器包括加温容器体和容器盖,加温容器体上端设有容器开口,容器盖安装在容器开口上,加温容器体底部设有输液管通孔,加温容器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夹层空间,加温容器体的外壁上设有与夹层空间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下加温器包括储水容器,储水容器处于加温容器体下方,储水容器上设有与储水容器的腔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输水管与第二进水口连通,储水容器的外壁上设有输液管容置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输液液体持续加温,加温效果良好,使输入患者体内的液体的温度始终接近于患者体温,避免因温差所造成的不良反应。(*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输液用加温装置
技术介绍
·在给患者输液体(包括输血液、输药液)时,所用液体(血液或药液)的温度往往低于患者体温,当温差较大时(例如所用血液是从血库领取的库存血,或者药液处在很低的环境温度下),液体输入到患者体内后,会对患者产生较为强烈的低温刺激,使患者出现疼痛、身体发冷等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导致血管壁发生痉挛,影响输液的正常进行,延误治疗。针对上述情况,目前医院里普遍的做法是先将即将使用的袋装或瓶装液体(血液或药液)放入热水中浸泡,待其温度上升至接近患者体温后,将其从热水中取出,挂在输液架上给患者输液。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减小因温差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但输液时间往往很长,在输液过程中,所用的袋装或瓶装液体会逐渐向周围环境散热,其温度逐渐下降,输入患者体内的液体的温度与患者体温之间的差距随着输液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在输液后期仍会出现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输液用加温装置,这种输液用加温装置能够对液体持续加温,使输入患者体内的液体的温度始终接近于患者体温,避免因温差所造成的不良反应。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输液用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加温器和下加温器;上加温器包括加温容器体和容器盖,加温容器体上端设有容器开口,容器盖安装在容器开口上,加温容器体底部设有输液管通孔,加温容器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夹层空间,加温容器体的外壁上设有与夹层空间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下加温器包括储水容器,储水容器处于加温容器体下方,储水容器上设有与储水容器的腔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输水管与第二进水口连通,储水容器的外壁上设有输液管容置凹槽。使用时,通过第一进水口向夹层空间中加入热水(必要时,在加入热水之前,先排空原先残留在夹层空间和储水容器腔体中的水),所加入的热水可经第一出水口、输水管和第二进水口进入储水容器的腔体中,最后夹层空间和储水容器腔体中均充满热水;所加热水的温度通常等于或略高于患者体温。接着将即将用于输液的袋装或瓶装液体放入加温容器体中,并将容器盖盖合在容器开口上,输液管穿过输液管通孔后嵌入输液管容置凹槽中,这样,夹层空间内的热水可对袋装或瓶装液体加温,而且储水容器内的热水可对流经输液管的液体进一步加温。通常,上述第一进水口设于靠近加温容器体的容器开口的位置,第一出水口设于加温容器体底部,第二进水口设于储水容器顶部。优选上述加温容器体的外侧包覆有保温层,以减少热量损失。通常在加温容器体上设有挂带,通过挂带可将整个输液用加温装置挂在输液架上。优选上述输液管容置凹槽是圆弧形凹槽(即内表面为圆弧面的凹槽),该圆弧形凹槽的圆弧面直径与输液管的外径一致,这样,输液管嵌入输液管容置凹槽中后,输液管外表面与输液管容置凹槽内表面紧密接触,可确保较佳的传热效率。输液过程中,夹层空间和储水容器腔体中的热水对输液液体加温后,其自身温度会下降,为了使夹层空间和储水容器腔体中的热水保持所需的温度,在输液过程中,最好使夹层空间和储水容器腔体中的热水能够更换。一种方案中,上述储水容器上设有与储水容器的腔体连通的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处设有开关阀。使用时,可采用手动操作更换热水。需要更换热水时自第一进水口加入热水,并开启开关阀,使第二出水口打开,自第二出水口排水;完成更换热水的操作后,关闭开关阀,使第二出水口关闭。第二出水口通常设于储水容器底部。另一种方案中,为了实现自动更换热水,上述输液用加温装置还包括热水供给装置,热水供给装置包括热水箱、温度传感器、电加热装置、控制电路、水泵、供水管和回水管;温度传感器处于热水箱的腔体中,电加热装置安装在热水箱上,温度传感器与控制电路相应的输入端连接,电加热装置与控制电路相应的输出端连接;热水箱上设有与热水箱腔体连通的供水口和回水口 ;供水口通过供水管与第一进水口连通,水泵设于供水管上;储水容器上设有与储水容器的腔体连通的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通过回水管与回水口连通。电加热装置能够对热水箱中的水加热;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热水箱中的水的温度。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水温低于预设温度时,输出信号至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使电加热装置接通电源,对热水箱中的水加热,使水温上升;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输出信号至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使电加热装置断开电源,暂停加热。启动水泵后,热水箱内的热水经供水口、供水管、第一进水口进入夹层空间和储水容器腔体中,夹层空间和储水容器腔体中原有的水则经第二出水口、回水管、回水口回流到热水箱中,从而实现自动更换热水;回流到热水箱中的水经电加热装置加热后,水温升高至所需温度,可再次向夹层空间和储水容器腔体中供给,实现水的循环加热利用。当只需间歇性更换夹层空间和储水容器腔体中的热水时,可在第二出水口处设置一开关阀,需要更换热水时开启开关阀,完成更换热水的操作后关闭开关阀。本技术能够实现对输液液体持续加温,而且通过加温容器体和储水容器进行两步加温,加温效果良好,使输入患者体内的液体的温度始终接近于患者体温,避免因温差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本技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A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这种输液用加温装置包括上加温器、下加温器和热水供给装置。上加温器包括加温容器体I和容器盖2,加温容器体I上端设有容器开口 3,容器盖2安装在容器开口 3上,加温容器体I底部设有输液管通孔4,加温容器体I的内壁5与外壁6之间设有夹层空间7,加温容器体I的外壁6上设有与夹层空间7连通的第一进水口8和第一出水口 9。第一进水口 8设于靠近容器开口 3的位置,第一出水口 9设于加温容器体I底部。加温容器体I的外侧包覆有保温层10。加温容器体I上设有挂带11,通过挂带11可将整个输液用加温装置挂在输液架上。下加温器包括储水容器12,储水容器12处于加温容器体I下方,储水容器12上设有与储水容器12的腔体13连通的第二进水口 14和第二出水口 15,第一出水口 9通过输水管16与第二进水口 14连通,储水容器12的外壁上设有输液管容置凹槽17。第二进水口14设于储水容器12顶部,第二出水口 15设于储水容器12底部。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输液管容置凹槽17是圆弧形凹槽(即内表面为圆弧面的凹槽),该圆弧形凹槽的圆弧面直径与输液管28的外径一致,这样,输液管28嵌入输液管容置凹槽17中后,输液管28外表面与输液管容置凹槽17内表面紧密接触。热水供给装置包括热水箱18、温度传感器19、电加热装置20、控制电路、水泵21、 供水管22和回水管23 ;温度传感器19处于热水箱18的腔体24中,电加热装置20安装在热水箱18上(本实施例中电加热装置20采用设有热水箱18底部的电加热板),温度传感器19与控制电路相应的输入端连接,电加热装置20与控制电路相应的输出端连接;热水箱18上设有与热水箱腔体24连通的供水口 25和回水口 26,供水口 25通过供水管22与第一进水口 8连通,水泵21设于供水管22上,第二出水口 15通过回水管23与回水口 26连通。电加热装置20能够对热水箱18中的水加热;温度传感器19用于检测热水箱18中的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液用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加温器和下加温器;上加温器包括加温容器体和容器盖,加温容器体上端设有容器开口,容器盖安装在容器开口上,加温容器体底部设有输液管通孔,加温容器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设有夹层空间,加温容器体的外壁上设有与夹层空间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下加温器包括储水容器,储水容器处于加温容器体下方,储水容器上设有与储水容器的腔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输水管与第二进水口连通,储水容器的外壁上设有输液管容置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映娜苏燕娟肖惠璇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