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永清专利>正文

一种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93112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包括本体、扩张叉,所述的本体两侧对应设置扩张叉,并以记忆合金材料制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镍钛记忆合金材料制作,根据材料在0℃~40℃范围内产生记忆形变的特性,并结合人体工程学优化设计。使用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0℃~5℃的冰盐水中,使其两个扩张叉闭合,钻孔后从骨折结节处置入舟骨中,用40℃的热盐水湿敷于固定装置上,利用镍钛记忆合金板材马氏效应产生动态加压力,加压自然、柔和,使器、骨融为一体,稳固可靠,有利于加压复位和骨折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广泛,尤其适合于舟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内固定后无需外固定,操作简便,又可避免术后感染,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腕关节功能的恢复。(*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进一步属于骨科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骨折融合固定,尤其适合于腕舟骨骨折复位与固定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骨折是人体遭受伤害时常发生的情况,骨折复位固定是最常用的医疗手段。手腕是人类最灵活的功能部位,腕骨是由多块不同结构的骨块结合而成,结构十分复杂。一旦受到伤害,其复位固定要比其他部位的骨折复位难度要大。现有技术的复位一般采用克氏针、固定钢板等复位固定腕骨骨折部位,由于这些器械固定对腕骨间关节部位没有加压作用,术后需较长时间的外固定,给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即恢复较慢。而且钢板螺钉固定要在较小的腕骨上钻孔,操作复杂,增加手术创伤,影响关节功能,特别对于腕舟骨的固定,术后可能出现疼痛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对腕关节的术后恢复极为不利。因此,研发一种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操作简便,又可以避免感染的骨折内固定装置非常重要,是克服现有技术缺陷的最佳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手术操作简便,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又可避免感染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本体、扩张叉,所述的本体两侧分别设置扩张叉,并以记忆合金材料制作。本技术采用镍钛记忆合金材料制作,根据材料在0°C 40°C范围内产生记忆形变的特性,并结合人体工程学优化设计。使用时,本技术在0°c飞。C的冰盐水中,使其两个扩张叉闭合,钻孔后从骨折结节处置入舟骨中,用40°c的热盐水湿敷于固定装置上,利用镍钛记忆合金板材马氏效应产生动态加压力,加压自然、柔和,使器、骨融为一体,稳固可靠,有利于加压复位和骨折固定。本技术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泛,尤其适合于舟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内固定后无需外固定,操作简便,又可避免术后感染,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腕关节功能的恢复。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五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六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中1-本体,2-扩张叉,21-勾形结构,22-齿形结构,211-锯齿形结构,3-固定齿,4-副扩张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I所示本使用新型包括本体I、扩张叉2,所述的本体I两侧分别设置扩张叉2,并以记忆合金材料制作。所述的扩张叉2为对称结构,对称体之间圆弧形过渡连接。图2示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所述的扩张叉2前端外侧设置勾形结构21。图3示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所述的扩张叉2外侧前部设置齿形结构22。图4示出本技术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所述的扩张叉2外侧后部设置副扩张叉4。副扩张叉4有助于配合主扩张叉起到更好固定作用。图5示出本技术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所述的扩张叉2外侧后部靠近本体I处设置固定齿3。该方式有助于辅助配合扩张叉起到固定作用图6示出本技术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所述的勾形结构21上设置锯齿形结构211。有利于勾形结构部分更好起到支撑固定作用,避免出现打滑现象。所述的本体I的厚度为2 5mm。所述的本体I中部为镂空结构,可以有效地减轻重量,又有利于塑性变形,适合于小孔大膨胀力的使用情形。所述扩张叉2的开口角度为10° 25°,优化为15°。所述的扩张叉2的厚度为I 5mm。所述的本体I中部宽度为扩张叉2完全展开时宽度的1/3 2/3。本技术采用镍钛记忆合金材料制作,其他具有复形特性的记忆合金材料同样可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下面以腕舟骨骨折固定为例说明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根据材料在0° C至40° C温度范围内产生记忆形变的特性,利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动态加压力来复位,固定腕骨,避免患者创口感染,利于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本技术扩张叉、齿钩及其特殊角度的设计更有利于骨折复位与固定,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使用本技术时,首先放入在O°至5° C的冰盐水中使本技术内固定装置软化,将内固定装置的扩张叉收拢闭合,以方便插入舟骨结节处打好的固定孔中,内固定装置植入舟骨中后,用40°C的热盐水湿敷内固定装置,内固定装置形态恢复过程中所产生的恢复力自然将骨折块聚合成一体。扩张叉上的齿钩将加压以防止两骨折端分离或移位。无需如现有技术固定装置那样借助外力或外加部件进行固定,避免对骨折部位造成二次损伤而引起感染,影响患者的康复。权利要求1.一种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包括本体(I)、扩张叉(2),其特征是所述的本体(I)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扩张叉(2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扩张叉(2)为对称结构,对称体之间圆弧形过渡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扩张叉(2)前端外侧设置勾形结构(21)。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扩张叉(2)外侧前部设置齿形结构(22)。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扩张叉(2)外侧后部设置副扩张叉(4)。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扩张叉(2 )外侧后部靠近本体(I)处设置固定齿(3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勾形结构(21)上设置锯齿形结构(21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扩张叉(2)外侧后部设置副扩张叉(4)。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扩张叉(2 )外侧后部靠近本体(I)处设置固定齿(3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扩张叉(2)外侧后部设置副扩张叉(4)。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包括本体、扩张叉,所述的本体两侧对应设置扩张叉,并以记忆合金材料制作。本技术采用镍钛记忆合金材料制作,根据材料在0℃~40℃范围内产生记忆形变的特性,并结合人体工程学优化设计。使用时,本技术在0℃~5℃的冰盐水中,使其两个扩张叉闭合,钻孔后从骨折结节处置入舟骨中,用40℃的热盐水湿敷于固定装置上,利用镍钛记忆合金板材马氏效应产生动态加压力,加压自然、柔和,使器、骨融为一体,稳固可靠,有利于加压复位和骨折固定。本技术适用广泛,尤其适合于舟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内固定后无需外固定,操作简便,又可避免术后感染,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文档编号A61B17/68GK202761417SQ20122041533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1日专利技术者徐永清, 吴一芃, 李川 申请人:徐永清, 吴一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骨内自复形高效骨折复位与固定装置,包括本体(1)、扩张叉(2),其特征是:所述的本体(1)两侧分别对应设置扩张叉(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清吴一芃李川
申请(专利权)人:徐永清吴一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