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电磁加热的豆浆机及电磁耦合式线盘。电磁耦合式线盘,包括电磁加热线圈,通过电磁耦合产生交变感应电流的受磁装置,受磁装置与电磁加热线圈连接且为电磁加热线圈提供电能,所述受磁装置包括套设的第一耦合线圈及第二耦合线圈,第一耦合线圈为内环耦合线圈,第二耦合线圈为外环耦合线圈,内环耦合线圈与外环耦合线圈之间的距离为5mm以上,使得第一耦合线圈与第二耦合线圈间磁场的串扰减少,有效的提升对第一、第二耦合线圈的独立控制,从而使得豆浆机多个工作阶段可有效分离,如打浆和加热过程都能在无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同时提升豆浆机的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实用新 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的豆浆机及电磁耦合式线盘。
技术介绍
作为一种常用的家用电器,电磁加热豆浆机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电磁加热豆浆机,一般采用将电磁加热线盘设于豆浆机杯体中的结构或是采用将电磁加热线盘设于底座中的分体豆浆机加热结构。上述电磁加热豆浆机中,由于电机设于机头,电磁加热线圈设于杯体或底座中,对于电机和电磁加热线圈的供电就需要设置两个电源线插头或采取机头和座体之间需要通过连接器连接的方式,使得豆浆机的外部电源线布线复杂,不利于消费者对家电产品小型轻便化的需求,同时,多个电源插头及连接器的结构使得豆浆机杯体无法很好的解决防水问题,会有安全隐患。另外,豆浆机的机头内还设有一个复杂的控制线路板,该线路板容易受潮湿和电刷粉末的影响而造成器件短路,进一步可能引起电容爆炸、线路起火等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提升能效的电磁加热的豆浆机及电磁耦合式线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豆浆机的电磁耦合式线盘,包括电磁加热线圈,通过电磁耦合产生交变感应电流的受磁装置,受磁装置与电磁加热线圈连接且为电磁加热线圈提供电能,所述受磁装置包括套设的第一耦合线圈及第二耦合线圈,第一耦合线圈为内环耦合线圈,第二耦合线圈为外环I禹合线圈,内环I禹合线圈与外环I禹合线圈之间的距离为5mm以上。本技术还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完善所述内环I禹合线圈与外环I禹合线圈之间的距离为5mm 20mm。前述第一耦合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连接,受磁装置包括设于第一耦合线圈上方的内环磁条、以及设于第二耦合线圈上方的外环磁条。前述内环磁条及外环磁条设置成“L”形、或“U”形,前述内环磁条扣置于第一耦合线圈上方、外环磁条扣置于第二耦合线圈上方。前述内环磁条与外环磁条交错设置且内环磁条的数量大于外环磁条的数量。前述第一耦合线圈与第二耦合线圈间套设有可提供电能的第三耦合线圈。前述电磁耦合式线盘包括线圈支架,线圈支架外侧面设有绕线槽,电磁加热线圈装于绕线槽中。前述电磁加热线圈包括底加热线圈以及进行侧加热的侧加热线圈,底加热线圈、侧加热线圈及第一耦合线圈串接成闭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豆浆机,包括上述电磁耦合式线盘,豆浆机包括机头和杯体,机头内设有电机,杯体内设有电磁加热线圈,电磁耦合式线盘设置于杯体上。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与电磁加热线圈连接提供豆浆机加热熬煮所需电能;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与电机连接提供豆浆机粉碎制浆所需电能;所述豆浆机还包括发射控制信号的信号发射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中的第一、第二耦合线圈可独立控制,第一、第二耦合线圈针对豆浆机中不同元件提供电能,内环耦合线圈与外环耦合线圈之间的距离大于5mm,使得第一耦合线圈与第二耦合线圈间磁场的串扰减少,有效的提升对第一、第二耦合线圈的独立控制,从而使得豆浆机多个工作阶段可有效分离,如打浆和加热过程都能在无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工 作,同时提升豆浆机的工作效率。对应第一、第二耦合线圈分别对应设置不同的内环磁条与外环磁条,使得第一与第二耦合线圈之间的磁场进一步有效的分离,避免了磁场间的串扰。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电磁加热豆浆机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分解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接线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 II机头|2 I杯体100 豆浆机_3 tfela_4~电磁加热线圈 IT底加热线圈 加热线圈 第一耦合线圈二耦合线圈 iF第三耦合线圈53_内环磁条_54夕卜环磁条_ 6~])Π热容器~红外发射管 8~Ife圈支架石绕线槽91丨上稱合部|92|下稱合部_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I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磁加热豆浆机100,放置于电磁灶上使用,豆浆机100包括机头I、杯体2、机头内设有电机3、向电磁灶的电控装置发射控制信号的信号发射装置。豆浆机100通过信号发射装置向电磁灶传输溢出检测信号、温度检测、保护信号等。杯体2上还设有电磁耦合式线盘,电磁耦合式线盘包括电磁加热线圈4,通过电磁耦合产生交变感应电流的受磁装置,受磁装置与电磁加热线圈4连接且为电磁加热线圈4提供电能。所述受磁装置包括套设的第一耦合线圈51及第二耦合线圈52,第一耦合线圈52与电磁加热线圈4连接,前述第一耦合线圈51为内环耦合线圈,第二耦合线圈52为外环耦合线圈,受磁装置包括设于第一耦合线圈51上方的内环磁条53、以及设于第二耦合线圈52上方的外环磁条54。内环磁条53及外环磁条54设置成“L”形、或“U”形,前述内环磁条54扣置于第一耦合线圈上方、外环磁条54扣置于第二耦合线圈52上方。内环磁条53与外环磁条54交错设置且内环磁条53的数量大于外环磁条54的数量。第一耦合线圈51与电磁加热线圈4连接提供豆浆机100加热熬煮所需电能;所述第二耦合线圈52与电机3连接提供豆浆机100粉碎制浆所需电能。第一、第二耦合线圈51、52可独立控制,可通过对电磁灶中的内外环线圈的控制达到对第一、第二耦合线圈51、52的控制,第一、第二耦合线圈51、52针对豆浆机中不同元件提供电能,内环耦合线圈与外环耦合线圈之间的距离D为5mm以上,使得第一耦合线圈51与第二耦合线圈52间磁场的串扰减少,有效的完成对第一、第二耦合线圈51、52独立控制,从而使得豆浆机多个工作阶段可有效分离,如打浆和加热过程都能独立工作。前述内环稱合线圈与外环稱合线圈之间的距离D优选为5mm 20mm,在上述范围内,可有效的减弱为电磁加热线圈4供电的第一耦合线圈51以及为粉碎制浆提供电能的第二耦合线圈52的磁场间的串扰。使得豆浆机100的打浆与粉碎的工作阶段的实现不会相互干扰的独立控制。同时在豆浆机100底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第一耦合线圈51与第二耦合线圈52的工作效率提升至最大化。第一、第二耦合线圈51、52分别对应设置不同的内环磁条与外环磁条53、54,使得第一与第二耦合线圈51、52之间的磁场进一步有效的分离,减少磁场间的串扰。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IOmm作为内环耦合线圈与外环耦合线圈之间的优选距离。当内环耦合线圈与外环耦合线圈之间的距离D小于5mm时,第一与第二耦合线圈51、52之间的磁场干扰增强,且不利于带有拐角的磁条的设置。 第二耦合线圈52与电机3之间设置电磁耦合器进行二次高频耦合来传输电能,电磁耦合器包括上耦合部91和下耦合部92,上耦合部91设在机头I上,下耦合部92设在杯体2上。为保证防水密封性,机头I和杯体2上均向外伸出一凸块,凸块内部为密闭空腔,上、下耦合部设在密闭空腔内,杜绝了水的侵入,本实施例通过二次耦合保证电气安全性。上、下耦合部91、92均由绕组和磁芯构成,绕组缠绕在磁芯上,为提高耦合效率,上、下耦合部91、92的磁芯相对设置。受磁装置包括套设在第二耦合线圈51和第一耦合线圈52之间第三耦合线圈55。第三耦合线圈55与信号传输装置连接提供传输信号所需电能,第三耦合线圈55和信号传输装置之间设有整流单元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滤波后得到稳定的供电电源,信号传输装置装于机头中。第三耦合线圈55设置于第一耦合线圈51或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豆浆机的电磁耦合式线盘,包括电磁加热线圈,通过电磁耦合产生交变感应电流的受磁装置,受磁装置与电磁加热线圈连接且为电磁加热线圈提供电能,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磁装置包括套设的第一耦合线圈及第二耦合线圈,第一耦合线圈为内环耦合线圈,第二耦合线圈为外环耦合线圈,内环耦合线圈与外环耦合线圈之间的距离为5mm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乔中义,王忠,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