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成立专利>正文

植物蓄水底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91631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5: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包括条形的种植坑,种植坑内设有若干个隔板将种植坑分割成若干个集水区域,集水区域的内壁上皆设有防渗膜,种植坑内罩扣有蓄水罩,种植坑与蓄水罩的间隙中设有渗水层,渗水层的上方依次设有种植土层、集水隔膜以及盖土层,所述集水隔膜上设有用于植株躯干穿过和便于渗透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在种植坑中铺设了防渗膜,可以防止水分渗透,便于蓄水;由于设置了渗水层,便于水分交换;由于在种植坑中设置了隔板,当一个集水区域渗漏时,其他区域不受影响,便于维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种植坑为条形,适用于呈条状或带状种植的植物。(*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植物节水补水灌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植物蓄水底灌系统
技术介绍
在农业生产、植树造林以及园林绿化项目中,植物节水灌溉一直是个难题,在丰水季节雨水多,大量的雨水因无法储存而白白流失,而干旱季节,由于降雨量少,一些植物常常因缺水而枯萎;现有技术中,植物的灌溉,一般采用绿化洒水车、喷头定时喷灌或是滴灌微喷技术,这几种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需要定时查看、灌溉,不仅成本高、耗时,劳动强度大,还需要消耗大量淡水资源,但是即解决不了雨水渗漏,也解决不了水分蒸发的问题,尤其是在沙漠或盐碱地区域,由于淡水资源紧缺或降雨量较少,以上方法很难普及使用,因此需要研制一种将植物集水、蓄水和补水相结合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可以集水蓄水,并适用于为带状种植的植株进行补水。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包括一个条形的种植坑,所述种植坑内设有若干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种植坑分割成若干个集水区域,所述集水区域的内壁上皆设有防渗膜,所述种植坑内罩扣有一个底部开口且顶部封闭的蓄水罩,所述隔板皆位于所述蓄水罩内部且隔板的顶部与所述蓄水罩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种植坑与所述蓄水罩两侧的间隙中设有渗水层,所述渗水层的高度与所述蓄水罩持平,所述渗水层的上方依次设有种植土层、集水隔膜以及盖土层,所述集水隔膜上设有用于植株躯干穿过和便于水渗透的通孔。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种植坑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种植坑延伸方向平行的蓄水垅。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集水隔膜的横截面形状为“V”形。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种植坑内设有延伸至地面的集水观察口,所述集水观察口上方设有盖板,所述集水观察口内部设有过滤装置。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种植坑的底部还连接有延伸至地面的自动补水装置。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由于在种植坑中铺设了防渗膜,可以防止水分渗漏,便于蓄水;由于设置了渗水层,便于种植坑底部的水分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同时,富余的水分通过渗水层流入蓄水罩中,便于水分交换;由于在种植坑中设置了隔板,将种植坑分隔成若干集水区域,当一个集水区域渗漏时,其他区域不受影响,便于维修;本技术中种植坑为条形,适用于呈条状或带状种植的作物,解决了植物的补水灌溉问题,且不需要工作人员时时查看,节约了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图I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种植坑;11-隔板;12-蓄水塊;13-集水观察口 ;14_盖板;15-过滤装置;16-自动补水装置;2_防渗膜;3_蓄水罩;4_渗水层;5_种植土层;6_集水隔膜;61_通孔;7-盖土层;81_浮球;82_牵引绳;83_封口塞;9_作物。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I、图2和图3所示,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包括条形的种植坑1,种植坑I内设有若干个隔板11将种植坑I分割成若干个集水区域,集水区域的内壁上皆设有防渗膜2,种植坑I内罩扣有一个底部开口且顶部封闭的蓄水罩3,隔板11皆位于蓄水罩3内部且隔板11的顶部与蓄水罩3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相邻的两个集水区域进行水分交换,若其中一个集水区域漏水,该集水区域内蓄水枯竭,其他集水区域不受影响,便于确定漏水位置,维修方便。种植坑I与蓄水罩3两侧的间隙中设有渗水层4,渗水层4的高度与蓄水罩3持平,渗水层4的上方依次设有种植土层5、集水隔膜6以及盖土层7,集水隔膜6上设有用于植株躯干穿过和便于水渗透的通孔61。集水隔膜6中间凹四周高,有利于聚集雨水,使雨水通过通孔61向下渗透;盖土层7将集水隔膜6完全覆盖,可以防止集水隔膜老化。种植坑I的两侧设有蓄水垅12,蓄水垅12与种植坑的延伸方向平行。蓄水垅12用于收集水分,防止水分向外渗漏,植株种植时,不得超出蓄水垅12所围成的区域。种植坑I的一端设有延伸至地面的集水观察口 13,集水观察口 13上方设有盖板14,集水观察口 13内部设有一个过滤装置15,该过滤装置内部填充有植物秸杆、沙子和石子等,用于过滤雨水中的泥土和树叶等,防止这些杂物流入种植坑中而引起堵塞。种植坑I的底部还连接有一个延伸至地面的自动补水装置16,自动补水装置包括一个延伸至地面的主管道和由主管道延伸至种植坑I中的支管,用于向种植坑内补水,自动补水装置设有一个封堵机构,该封堵机构包括设置在种植坑I中的一浮球81,浮球81通过牵引绳2穿过支管连接有一个封口塞83,封口塞83设置在主管道中,当蓄水罩3中水满时,浮球81上升使牵引绳82绷直,封堵塞83堵在支管与主管道的连接处,使蓄水罩3中不再进水;若蓄水罩3中缺水时,浮球81下降,牵引绳82松弛,补水时,水流的冲击力将封口塞83冲开,水流通过支管进入蓄水罩3中。本实施例中,植株补充水分时,种植坑I中的水分将渗水层4浸透,植株的根部通过渗水层4收种植坑I中的水分,以满足生长需要。降雨时,雨水通过集水隔膜6上的通孔61 土壤中渗透,多余的水分通过植株的根部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将渗水层4透,并顺着渗水层4水分聚集在种植坑I中和蓄水罩3储存起来,源源不断的为植株以后的生长需要补充水分。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种植土层5也堆成的“M”形,集水隔膜6设置在种植土层5中间的下凹处且横截面形状为“V”形,植株种植在“V”形的最低处,由于种植土层5为“M”形,具有两个向上的土丘,可以蓄水,因此本实施例中,种植坑I的四周不需要设置蓄水垅。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植株种植在蓄水罩3两侧的渗水层4上方,便于实现双排植株种植,提高了种植数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 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条形的种植坑,所述种植坑内设有若干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种植坑分割成若干个集水区域,所述集水区域的内壁上皆设有防渗膜,所述种植坑内罩扣有ー个底部开ロ且顶部封闭的蓄水罩,所述隔板皆位于所述蓄水罩内部且隔板的顶部与所述蓄水罩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种植坑与所述蓄水罩两侧的间隙中设有渗水层,所述渗水层的高度与所述蓄水罩持平,所述渗水层的上方依次设有种植土层、集水隔膜以及盖土层,所述集水隔膜上设有用于植株躯干穿过和便于水渗透的通孔。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坑的两侧设有与所述种植坑延伸方向平行的蓄水垅。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隔膜的横截面形状为“V”形。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坑内设有延伸至地 面的集水观察ロ,所述集水观察口上方设有盖板,所述集水观察ロ内部设有过滤装置。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坑的底部还连接有延伸至地面的自动补水装置。专利摘要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植物蓄水底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条形的种植坑,所述种植坑内设有若干个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种植坑分割成若干个集水区域,所述集水区域的内壁上皆设有防渗膜,所述种植坑内罩扣有一个底部开口且顶部封闭的蓄水罩,所述隔板皆位于所述蓄水罩内部且隔板的顶部与所述蓄水罩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种植坑与所述蓄水罩两侧的间隙中设有渗水层,所述渗水层的高度与所述蓄水罩持平,所述渗水层的上方依次设有种植土层、集水隔膜以及盖土层,所述集水隔膜上设有用于植株躯干穿过和便于水渗透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立于海瑞何登菊黄英慧
申请(专利权)人:成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