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8332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13:25
一种音频连接器,其包括定义收容空间的绝缘本体、容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安装面、与安装面相对的上表面、定义插接口的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导电端子包括与绝缘本体固定的固持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而与印刷电路板固定的焊接部,所述音频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绝缘本体的后端面且与绝缘本体密封相连的挡板,所述挡板包括若干贯穿孔,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穿出所述贯穿孔呈一排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音频连接器的防水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音频连接器方法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音频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防水性能好的音频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消费电子领域,很多电子设备,如移动电话,MP3播放器和其它可携式音频设备,需要借助外部音频耳机或听筒以听到媒体的声音。如此,必须有音频连接器安装于这些音频设备上以供耳机或听筒等插头插入。上述音频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插头的收容腔及与收容腔相连通的若干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收容槽。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安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的安装面、与安装面相对的上表面、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突伸入收容腔内的接触部及自绝缘本体的安装面延伸出并焊接至印刷电路板上的焊接部。焊接部自安装面延·伸出,则安装面需开设使焊接部穿出的孔。安装面设有孔,会造成音频连接器的防水性能不好。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音频连接器,以克服先前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性能好的音频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音频连接器,其包括定义收容空间的绝缘本体、容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安装面、与安装面相对的上表面、定义插接口的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导电端子包括与绝缘本体固定的固持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而与印刷电路板固定的焊接部,所述音频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绝缘本体的后端面且与绝缘本体密封相连的挡板,所述挡板包括若干贯穿孔,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穿出所述贯穿孔呈一排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包括容胶槽,胶自容胶槽注入而在挡板与绝缘本体之间凝固成固态胶。进一步地,所述容胶槽为楔形。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收容空间一侧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第二导电端子一侧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固持部及位于第二导电端子另一侧的第一焊接部,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第一导电端子一侧的第二接触部和第二固持部及位于第一导电端子另一侧的第二焊接部。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收容空间另一侧的第三导电端子、第四导电端子和第五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包括第三焊接部、第三固持部及第三接触部,第三固持部及第三接触部位于第四导电端子和第五导电端子一侧而第三焊接部位于第四导电端子和第五导电端子的另一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焊接部位于所有焊接部的中间。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导电端子包括第四焊接部、第四固持部、第四接触部及自第四接触部与第四固持部分叉形成间隙的搭接部,所述第五导电端子包括第五接触部,第五接触部透过间隙凸伸入收容空间内。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凸台,所述搭接部搭接于所述凸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五接触部距离插接口最远,第四接触部次之,第二接触部更近,而第三接触部最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第三导电端子及第四导电端子为信号端子,第二导电端子为接地端子,第五导电端子为侦测端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挡板安装于绝缘本体的尾部且与绝缘本体之间密封相连,导电端子的焊接部自挡板一排穿出而焊接于印刷电路板上,从而,本专利技术音频连接器的防水性能好。附图说明 图I是本专利技术音频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音频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音频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音频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导电端子组装入绝缘本体的后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音频连接器沿图I中A-A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I至图6介绍本专利技术音频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音频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I、容置于绝缘本体I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本体I前部两侧边的两个抓板部3及安装于绝缘本体I尾部的挡板4。请参阅图2、图3及图5,所述绝缘本体I为箱形,包括具有插接口 14的头部11、形成收容空间15的本体部12及连接头部11及本体部12的颈部13。所述头部11包括前端面111,插接口 14位于前端面111上。所述本体部12包括安装面121、与安装面121相对的上表面122及与前端面111相对的后端面123。所述本体部12于靠近颈部13的两侧开设收容抓板部3的开槽124,所述开槽124向下贯穿安装面121而向上止于上表面122。所述本体部12在收容空间15的两侧设有若干容置槽125,导电端子2收容于所述容置槽125内。所述本体部12于其中一个容置槽125 —侧设有一凸台126。请参阅图I、图3及图4,所述导电端子2从后端面123插入绝缘本体I。每一导电端子2均包括与绝缘本体I固定的固持部、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I而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固定的焊接部。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位于收容空间15—侧的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22及位于收容空间15另一侧的第三导电端子23、第四导电端子24和第五导电端子2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第三导电端子23及第四导电端子24为信号端子,第二导电端子22为接地端子,而第五导电端子25为侦测端子。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第一固持部211、自第一固持部211前端反转凸伸入收容空间15内的第一接触部212及自第一固持部211后端二次弯折形成的第一焊接部213。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第二固持部221、自第二固持部221前端继续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触部222及自第二固持部221后端二次弯折形成的第二焊接部223。第二焊接部223从第一固持部211的下方绕过,从而第一接触部212和第一固持部211位于第二导电端子22 —侧而第一焊接部213位于第二导电端子22的另一侧。相对地,第二接触部222和第二固持部221位于第一导电端子21 —侧而第二焊接部223位于第一导电端子21的另一侧。请参阅图3至图5,所述第三导电端子23包括第三固持部231、自第三固持部231前端继续向前延伸的第三接触部232及自第三固持部231后端二次弯折形成的第三焊接部233。所述第四导电端子24包括第四接触部242、自第四接触部242向后分叉形成的第四固持部241和搭接部244、及自第四固持部241后端二次弯折形成的第四焊接部243。所述搭接部244亦与绝缘本体I固持。搭接部244末端搭接在绝缘本体I的凸台126上,防止搭接部244由于重力向下偏转。第四固持部241和搭接部244之间形成间隙245。所述第五导电端子25包括第五固持部251、自第五固持部251前端反转并透过间隙245而凸伸入收容空间15内的第五接触部252及自第五固持部251后端二次弯折形成的第五焊接部253。第三焊接部233从第四固持部241和第五固持部251的下方绕过,从而第三固持部231及第三接触部232位于第四导电端子24和第五导电端子25 —侧而第三焊接部233位于第四导电端子24和第五导电端子25的另一侧。整体而言,所述焊接部213、223、233、243、253为左右并排设置,第三焊接部233位 于所有焊接部213、223、233、243、253的中间。所述导电端子2的固持部211、221、231、241、251及接触部212、222、232、242、252在竖直面内延伸而焊接部213、223、233、243、253在水平面内延伸。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音频连接器,其包括定义收容空间的绝缘本体、容置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安装面、与安装面相对的上表面、定义插接口的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的后端面,导电端子包括与绝缘本体固定的固持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而与印刷电路板固定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绝缘本体的后端面且与绝缘本体密封相连的挡板,所述挡板包括若干贯穿孔,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穿出所述贯穿孔呈一排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锋辉张卫德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