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的流场稳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87632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08: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的流场稳定装置,包括底座(1)、以及两端开口的筒体(2);所述底座(1)的上端面向下凹陷构成凹槽(5),所述筒体(2)的下端设置在凹槽(5)内,且筒体(2)位于凹槽(5)内的侧壁与凹槽(5)内壁之间存在间隙,筒体(2)的下端面与凹槽(5)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凹槽(5)的底部设置有立柱(3),所述立柱(3)的顶端延伸入筒体(2)的内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为水位探测器提供较为清晰的压力容器内汽水分界面,提高水位探测器的测量精度和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核电厂堆芯水位检测
,具体是指一种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的流场稳定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先进的压水堆核电厂中,大多数都采用了直接从顶盖插入反应堆压力容器内部的探测器来测量堆芯水位,这些探测器通常利用水和水蒸气的一些物性参数存在显著不同的物理现象进行水位测量,常用的物性参数有传热能力和介电常数等。相对于传统的差压 法水位方法不同,这种探测器需要被测容器内有相对清晰的汽液分界面,且液面波动尽量低。为了能够在正常、事故以及事故后尽可能地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局部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汽液分界面,必须设置专门的装置来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在正常、事故以及事故后工况下,尽可能地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获得稳定的液位,提供一种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流程稳定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的流场稳定装置,包括底座、以及两端开口的筒体;所述底座的上端面向下凹陷构成凹槽,所述筒体的下端设置在凹槽内,且筒体位于凹槽内的侧壁与凹槽内壁之间存在间隙,筒体的下端面与凹槽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凹槽的底部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延伸入筒体的内部。当使用水位探测器进行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时,将水位探测器沿筒体的上端开口插入筒体内部;由于筒体侧壁的隔离,可以有效阻止水流横向冲刷布置在筒体内部的水位探测器;由于筒体和底座之间形成狭小的环形流道构成水流下降流道,筒体和立柱之间形成狭小的环形流道构成水流上升通道,水流下降流道和水流上升通道与装置内部较为宽阔的流道形成对比,从而增大了筒体内的流道和流入口的截面比,可降低筒体内流体的流速;由于筒体的下端设置在底座的凹槽内,形成了倒扣型结构,水流须经过底座和筒体之间下降流道、以及筒体和立柱之间的上升流道才能进入装置内部,所以当装置外部为汽液两相流的时候,可有效隔离水蒸气,从而实现汽液分离,装置能够体现真实水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筒体的上端侧壁贯穿设置有连通孔,连通孔的位置靠近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内表面,与底座、筒体和立柱组成的下降流道和上升流道一起组成了连通器结构,可加快响应;在反应堆正常运行过程中,压力容器中的水通过连通孔、下降流道和上升流道进入流场稳定装置内部,装置内外部水位保持一致。所述连通孔在筒体侧壁上优先采取均匀分布的方式,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由于连通孔的不规则分布造成水流不稳的现象。上述筒体、底座、凹槽、以及立柱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状,其形状只要满足相互之间能形成水流流道即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作为其中的一种优先方式,所述筒体、底座、凹槽、以及立柱的形状优先设计为圆柱形,且为了更好的实现汽液分离,本专利技术将筒体设计为上下两段,上段外径大于下段外径,其具体方案为所述筒体主要由彼此连通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构成,且上筒体、下筒体、底座、凹槽以及立柱的形状均为圆柱形,所述上筒体和底座的外径相同,下筒体的外径小于凹槽的内径。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为能够为水位探测器提供较为清晰的压力容器内汽液分界面,提高水位探测器的测量精度和适用范围。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一底座;2—筒体;3—立柱;4一连通孔;5—凹槽;6—上筒体;7—下筒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实施例I :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的流场稳定装置,如图I所示,包括底座I、以及两端开口的筒体2,所述底座I的上端面向下凹陷构成凹槽5,所述筒体2的下端设置在凹槽5内;筒体2位于凹槽5内的侧壁与凹槽5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形成狭小的水流下降流道,筒体2和底座I的大小不做限制,只要满足底座I上的凹槽5大于筒体2即可;筒 体2的下端面与凹槽5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保证水流能顺利进入水流上升流道;所述凹槽5的底部设置有立柱3,所述立柱3的顶端延伸入筒体2的内部,延伸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立柱3和筒体2之间从而形成狭小的水流上升流道。本实施例中,上述筒体、底座、凹槽、以及立柱的形状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形状满足相互之间能形成水流流道即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I所示,在筒体2的上端侧壁贯穿设置有连通孔4,连通孔4的形状可以随意选择,例如圆形、方形、椭圆形等等,只要满足其能使水流通过而进入筒体4内部即可;连通孔4的位置尽量靠近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内表面,从而与底座I、筒体2和立柱3组成的下降流道和上升流道一起组成了流通器结构,可加快响应;在反应堆正常运行过程中,压力容器中的水通过连通孔4、下降流道和上升流道进入流场稳定装置内部,装置内外部水位保持一致。上述方案中的连通孔在筒体2侧壁上的分布方式可随意选择,不同的分布方式均可实现其目的;但本实施例还可作进一步优化,即连通孔4在筒体2侧壁上呈均匀分布,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由于连通孔4的不规则分布造成水流不稳的现象。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I或2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即所述筒体2主要由彼此连通的上筒体6和下筒体7构成,且上筒体6、下筒体7、底座I、凹槽5以及立柱3的形状均为圆柱形,所述上筒体6和底座I的外径相同,下筒体7的外径小于凹槽5的内径;由于具体限定了上筒体6、下筒体7、底座I、凹槽5以及立柱3的形状,且将筒体2设计为上下两段,即上筒体6和下筒体7,上筒体6的外径与底座I的外径相同,设置于凹槽5内的下筒体7相对于上筒体6外径减小,从而使得整个装置具有更好的汽液分离效果。 如上所述,便能较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的流场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以及两端开口的筒体(2);所述底座(1)的上端面向下凹陷构成凹槽(5),所述筒体(2)的下端设置在凹槽(5)内,且筒体(2)位于凹槽(5)内的侧壁与凹槽(5)内壁之间存在间隙,筒体(2)的下端面与凹槽(5)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凹槽(5)的底部设置有立柱(3),所述立柱(3)的顶端延伸入筒体(2)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的流场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I)、以及两端开ロ的筒体(2);所述底座(I)的上端面向下凹陷构成凹槽(5),所述筒体(2)的下端设置在凹槽(5)内,且筒体(2)位于凹槽(5)内的侧壁与凹槽(5)内壁之间存在间隙,筒体(2)的下端面与凹槽(5)的底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凹槽(5)的底部设置有立柱(3),所述立柱(3)的顶端延伸入筒体(2)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反应堆堆芯水位测量的流场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筒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鹏何正熙余俊辉李小芬苟拓李文平杨戴博王华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