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100)和风量调节器;所述端盖(100)上设置有出风口(7);所述风量调节器包括第一圆筒(110)和第二圆筒(120),所述第一圆筒(110)设置有第一通槽(5);所述第二圆筒(120)设有第二通槽(12);所述端盖(100)安装于第一圆筒(110)的上端;所述第一圆筒(110)设置于第二圆筒(120)内且第一通槽(5)与第二通槽(12)相对位置可调;端盖(100)直径大于等于第二圆筒(120)直径,支撑于第二圆筒(120)上端。端盖的上表面设有弧形出风口,这样使得出风走向可以成整体的涡旋状,而且在气压作用下,涡旋状可以将风由最初的横向散布向纵向推进的方式上升,并且根据人体各部位对温度的受限因素。(*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散流器、带有散流器的地板及地源热泵。
技术介绍
在商用建筑中,传统送风方法一直是采用头部以上空气分布系统,设法在整个空调房间内维持均匀的温度和通风量。处理后的空气通过风道被送到位于吊顶上的散流器并经过吊顶上的排风口排出。在这种系统中,送风散流器按一定间距布置在吊顶上,并远离每个室内人员,特别是在开敞平面的办公室中,每一个控制区域内会有若干个散流器和许多室内人员。这种控制策略几乎不可能满足建筑物中人员不同的热舒适要求,不能为人员工作区提供可选择的通风量。目前,市场上的散流器风口的形状多为条形、方形、扇形或波纹型。当冷空气从条形、扇形或波纹型出风口出风时,多存在横向与纵向交叉,大量的冷空气被横向分流,导致其较多的集中于人体靠近地板区域,除此之外的空间分布较少,显然不合理。另外,散流器在安装时,需要在建筑物内预设空间,而且在安装时,需要凿孔等程序,在使用安全上仍存在一定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送出的风分布均匀的散流器。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散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和风量调节器;所述端盖上设置有出风口 ;所述风量调节器包括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所述第一圆筒设置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二圆筒设有第二通槽;所述端盖安装于第一圆筒的上端;所述第一圆筒设置于第二圆筒内且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相对位置可调;端盖直径大于等于第二圆筒直径,端盖支撑于第二圆筒上端。优选地是,所述出风口呈弧形。优选地是,所述出风口自端盖圆心向边缘延伸;自圆心向边缘方向,所述出风口开口均匀增大。优选地是,所述第一圆筒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圆筒内。优选地是,所述的第一通槽设置于第一圆筒的筒壁上;所述第二通槽设置于第二圆筒的筒壁上。优选地是,所述的第一通槽设置于第一圆筒的筒底;所述第二通槽设置于第二圆筒的筒底。优选地是,还包括通过齐口环卡套和安装环;所述第二圆筒可拆卸地安装于齐口环卡套内,所述齐口环卡套可拆卸地安装于安装环内。优选地是,所述齐口环卡套包括齐口环和卡套;所述齐口环通过固结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设置于卡套上端。优选地是,所述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插入式或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连接。优选地是,所述卡套为空心圆柱,所述卡套的内壁设有支撑台面,所述卡套的外壁设有螺纹。 优选地是,所述支撑台面为圆形凸台,所述圆形凸台的上表面设有凸起层。优选地是,所述凸起层为带有外螺纹金属垫片、橡胶垫片或纤维制垫片。优选地是,所述凸起层的形状呈波纹形。优选地是,所述安装环上端设有环形上盖,所述环形上盖的下方设有空心圆柱,所述环形上盖与空心圆柱通过固结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相连接。优选地是,所述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插入式或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连接。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散流器的地板。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带有散流器的地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的散流器,所述散流器安装于地板上,所述的出风口位于地板表面。本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地源热泵。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地源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I至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散流器,所述散流器设置于地源热泵的送风管内,且位于送个风管端口处;送风管内的风经散流器的出风口送出。本技术中的散流器,使用时设置于送风管端部。风经送风管输送至散流器处,依次经散流器的第二通槽、第一通槽和出风口后送出。端盖的上表面设有弧形出风口,出风口为弧形,优选弧形出风口的弧度方向一致,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弯曲一定弧度。这样使得出风走向可以成整体的涡旋状,而且在气压作用下,涡旋状可以将风由最初的横向散布向纵向推进的方式上升,并且根据人体各部位对温度的受限因素。第一圆筒筒壁设有第一通槽,第一通槽的数量任意,当数量选择多个时,通槽相对通槽的位置可以按照设定的顺序排列,也可以不按顺序排列;第二圆筒的筒壁设有与第一通槽匹配的通过错位实现出风调节的第二通槽。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相对位置可调,当两者对准时,形成通风通道。两者错开时,关闭通风通道。调节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风量的大小。卡套的内壁设有起支撑作用的圆形凸台的支撑台面,圆形凸台的上表面设有凸起层,凸起层为带有外螺纹金属或纤维制垫片,也可以是类似性能的其他材料;另外,卡套外壁设有螺纹或光滑表面,本技术中优选将卡套的外壁设置螺纹,以保障安装更稳固。本技术中的地板,安装有散流器,可以使空调从散流器自下而上形成旋流出风,空调出风分布更均匀。空调出风自下而上流动,制冷或制热效率高。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中的散流器结构拆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卡套与地板结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安装环与固定板结合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卡钳与卡套固定结合结构示意图。图中端盖-100、第一圆筒-110、第二圆筒-120、齐口环卡套-130和安装环-140 ;I、支撑板;3、齐口环;4、固定板;5、第一通槽;6、卡套;7、弧形出风口 ;8、卡钳;9、安装孔;10、凸起层;11、圆形凸台;12、第二通槽;13、环形上盖;14、空心圆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I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的散流器,包括端盖100、风量调节器、齐口环卡套130和安 装环140。风量调节器包括第一圆筒110和第二圆筒120。端盖100上设置有出风口 7。风量调节器包括第一圆筒110和第二圆筒120。第一圆筒11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圆筒120内。第一圆筒110上端与端盖100连接。端盖100直径大于等于第二圆筒120直径,端盖100支撑于第二圆筒120上端。端盖100上设有弧形出风口 7。靠近端盖100中心位置的弧形出风口 7,口径较小,靠近边缘处口径较大,总体弧度弯曲方向一致,如图I所示均为顺时针方向。弧度方向设置成统一的旋流方向,使出风在弯曲弧度的导向作用下旋流上升,出风时在气压的作用下,出风自下向上成蜗旋状上升。第一圆筒110的筒壁设有第一通槽5。第二圆筒120的筒壁设有与第一通槽5对应的通过错位实现出风调节的第二通槽12。第一圆筒11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圆筒120内。使用时,转动端盖100,使其带动第一圆筒110转动,实现与第二圆筒120相对位置变化,即第一通槽5和第二通槽12相对位置变化,以此来控制出风大小或开关。齐口环卡套130和安装环140通过卡接方式相连接实际工作状态时,第一圆筒110卡入第二圆筒120内,第二圆筒120卡入齐口环卡套130内,齐口环卡套130卡入安装环140内,如此嵌套实现安装。齐口环卡套130上端设有齐口环3,其作用为安装时,齐口环3卡住地板4表面,起到一部分固定作用。齐口环3的下方设有卡套6,齐口环3与卡套6通过固结方式相连接。卡套6为空心圆柱,卡套6的内壁设有凸台11,用于支撑固定处于其上方的部件,卡套6外壁设有螺纹,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将其固定于安装环E内,凸台11为圆形。凸台11的上表面设有波纹形纤维质垫片凸起层10,以防止安装部件滑动,对整体造成影响。安装环140上端设有环形上盖14,环形上盖14的下方设有空心圆柱15,环形上盖14与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100)和风量调节器;所述端盖(100)上设置有出风口(7);所述风量调节器包括第一圆筒(110)和第二圆筒(120),所述第一圆筒(110)设置有第一通槽(5);所述第二圆筒(120)设有第二通槽(12);所述端盖(100)安装于第一圆筒(110)的上端;所述第一圆筒(110)设置于第二圆筒(120)内且第一通槽(5)与第二通槽(12)相对位置可调;端盖(100)直径大于等于第二圆筒(120)直径,支撑于第二圆筒(120)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汉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莘阳建筑节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