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368869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8 1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包括:主框架,包括相互平行地隔开的两个垂直框架部件、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的上下端部连接的上部框架部件及下部框架部件;多个柱子部,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并排设置,并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隔开;支撑梁,固定在所述柱子部的另一端,向水平方向延伸并其两端部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隔开;减震装置,固定在所述支撑梁和上部框架部件之间或是支撑梁和下部框架部件之间,用以接收从外部施加的水平荷重,并被可承受水平荷重以上的水平荷重屈服而塑性变形。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由水平荷重而塑性变形,特别是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其耐力持续上升并具有稳定的滞后特性,从而在破断之前能够稳定地维持窗门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
技术介绍
窗门,指的是在窗口或出入口等开口部设置,以使内部空间与外部隔尚的各种窗或门。在建筑物中,这些窗门是为了采光或室内空气的循环而必须的,在建筑物施工时,在墙体的预定位置设置矩形的空间并将窗门设置在所述空间内部。对于窗门的种类、大小、设置位置或数量等,除了空气调节或室内的保温或采光以夕卜,还考虑到给建筑物施加的荷重而适当地进行设计。由于窗门一般设置在柱子和柱子之间的墙体,因此,窗门自身不会受到窗门无法承受的垂直荷重。建筑物的垂直荷重主要由柱子或耐力墙承受,窗门起到将室内和室外连接的作用。另外,当强风吹打建筑物或发生地震时,给建筑物施加水平方向的荷重。水平荷重是将建筑物左右摇动的荷重,它将导致建筑物容易崩塌。发生地震时崩塌的建筑物或桥梁等几乎都是由水平荷重引起的。并且,上述水平荷重集中在建筑物的窗门部分,使窗门很容易被破坏。因此,假设建筑物因地震而崩塌时,窗门所处的墙体会首先倒塌,使得受困在室内的人无法逃脱。·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为了消除上述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窗门系统由水平荷重而塑性变形,特别是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其耐力持续上升并具有稳定的滞后特性,从而直到被破断之前为止能够稳定地维持窗门系统,同时窗门系统的减震装置吸收地震能,以执行防止建筑物结构体的损伤及提高耐震性能的功能,并且其施工作业与一般窗门相同,因此在建筑物施工时,可以新设置或拆除原来窗门并在其位置进行设置。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其特点在于,包括主框架,其为矩形框形态,设置在形成于建筑物的墙体上的矩形空间,用以设置窗门,所述主框架包括两个垂直框架部件,其相互垂直地设置并相互平行地隔开;上部框架部件,用以连接所述垂直框架部件的上端部;下部框架部件,用以连接所述垂直框架部件的下端部;多个柱子部,位于所述主框架的内部,所述柱子部的一端部以固定在所述下部框架部件或上部框架部件的状态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并排设置,在所述柱子部之间提供用以设置窗户的窗门设置空间,所述柱子部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隔开设置;支撑梁,其固定在所述柱子部的另一端部,向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支撑梁的两端部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隔开;减震装置,其固定在所述支撑梁和上部框架部件之间或是所述支撑梁和下部框架部件之间,用以接收从外部施加的水平荷重,并被可承受水平荷重以上的水平荷重屈服而塑性变形。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其特点在于,包括主框架,其设置在建筑物墙体上形成的矩形空间内,并用以设置窗门,所述主框架包括两个垂直框架部件,其垂直地设置并相互平行地隔开;上部框架部件,用以连接所述垂直框架部件的上端部;下部框架部件,用以连接所述垂直框架部件的下端部;及,中间框架部件,在所述上部框架部件和下部框架部件之间向水平方向设置,用以连接两侧的垂直框架部件;多个柱子部,其在所述主框架的内侧垂直地设置,并以固定在所述上部框架部件或下部框架部件的状态朝向中间框架部件延伸,在所述柱子部之间提供用以设置窗户的窗门设置空间,并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隔开;支撑梁,其以固定在所述柱子部的延伸端部的状态与所述中间框架部件并排设置,所述支撑梁的两端部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隔开;及,减震装置,其固定在所述支撑梁和中间框架部件之间,用以接收从外部施加的水平荷重,并被可承受水平荷重以上的水平荷重屈服而塑性变形。并且,所述柱子部包括以固定在所述上部框架部件的状态朝向中间框架部件延伸的多个上侧柱子部;以及,固定在所述下部框架部件并朝向中间框架部件延长的多个下侧柱子部,所述支撑梁固定在所述上侧柱子部及下侧柱子部的延伸端部而位于中间框架部 件的上、下方,所述减震装置设置在所述中间框架部件和各个支撑梁之间。并且,所述减震装置是具有一定厚度及宽度的板状部件,其向所述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延长设置,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固定在主框架及支撑梁,并具有多个缝隙形态的孔。并且,所述减震装置沿着支撑梁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并在各个减震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用以将支撑梁固定在主框架上的防脱部。并且,所述减震装置以两个以上并排地设置。并且,所述防脱部是与所述减震装置垂直地设置,其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部件。有益效果根据如上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由水平荷重而塑性变形,特别是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其耐力持续上升并具有稳定的滞后特性,从而直到破断之前为止能够稳定地维持窗门系统,同时窗门系统的减震装置吸收地震能,以执行防止建筑物结构体的损伤及提高耐震性能的功能,并且其施工作业与一般窗门相同,因此在建筑物施工时,可以新设置或拆除原来窗门并在其位置进行设置。附图说明图I是为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上述图I中示出的窗门系统的主视图;图3是通过数值分析中的有限元法(FEM Finite Element Method)分析上述图I中示出的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中施加图2所示的箭头F方向的水平荷重时的内部应力分布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的另一例的不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的又一例的不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的又一例的不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13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上述图I中示出的窗门系统的主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窗门系统13包括主框架15,安装在建筑物施工时在骨架11形成的矩形口的内部区域;三个柱子部23,设置在上述主框架15的内侧;支撑梁19,在上述柱子部23的上端以水平方向固定;多个减震装置17,位于上述支撑梁19的上部。上述主框架15包括相互并排地隔开设置的两个垂直框架部件15a、在上述垂直框架部件15a的上端一体形成并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上部框架部件15b,以及在上述垂直框架部件15a的下端部一体地连接并与上部框架部件15并排设置的下部框架部件15c,从而构成矩形框架的形态。上述垂直框架部件15a起到柱子的作用,上部框架部件15b起到横梁的作用。上述柱子部23的下端部固定于下部框架部件15c而垂直地竖立,它们彼此之间隔开一定间距并在其之间提供窗门设置空间27。在上述窗门设置空间27安装一般的窗户29。特别是,上述柱子部23中的左右侧柱子部23分别从上述垂直框架部件15a隔开,在与垂直框架部件15a之间形成空间部25。上述空间部25的宽度根据情况而不同,但可以设定为约40mm至50mm左右。·上述空间部25是为了在上部框架部件15b受到向箭头F方向施加的水平荷重时,防止垂直框架部件15a与支撑梁19或柱子部23冲撞而设置的缓冲区间。如果没有上述空间部25,水平荷重将立即向柱子部23施加作用力,使柱子部23被屈服而塑性变形。上述窗门设置空间27中安装的窗户29是一般的窗户,可以使用嵌入型或开放型等。上述嵌入型窗户29包括固定在上述柱子部23、下部框架部件15c及支撑梁19的矩形的窗框29a ;以及,夹设在上述窗框29a的玻璃板2%。并且,开放型窗户29包括矩形的窗框29a和可开闭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6.16 KR 10-2010-00568611.一种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框架,其为矩形框形态,设置在形成于建筑物的墙体上的矩形空间,用以设置窗门,所述主框架包括 两个垂直框架部件,其相互垂直地设置并相互平行地隔开; 上部框架部件,用以连接所述垂直框架部件的上端部; 下部框架部件,用以连接所述垂直框架部件的下端部; 多个柱子部,位于所述主框架的内部,所述柱子部的一端部以固定在所述下部框架部件或上部框架部件的状态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并排设置,在所述柱子部之间提供用以设置窗户的窗门设置空间,所述柱子部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隔开设置; 支撑梁,其固定在所述柱子部的另一端部,向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支撑梁的两端部与所述垂直框架部件隔开; 减震装置,其固定在所述支撑梁和上部框架部件之间或是所述支撑梁和下部框架部件之间,用以接收从外部施加的水平荷重,并被可承受水平荷重以上的水平荷重屈服而塑性变形。2.一种具有耐震性能的窗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框架,其设置在建筑物墙体上形成的矩形空间内,并用以设置窗门,所述主框架包括 两个垂直框架部件,其垂直地设置并相互平行地隔开; 上部框架部件,用以连接所述垂直框架部件的上端部; 下部框架部件,用以连接所述垂直框架部件的下端部; 中间框架部件,在所述上部框架部件和下部框架部件之间向水平方向设置,用以连接两侧的垂直框架部件; 多个柱子部,其在所述主框架的内侧垂直地设置,并以固定在所述上部框架部件或下部框架部件的状态朝向中间框架部件延伸,在所述柱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相勋李祥浩
申请(专利权)人:釜山国立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