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抗菌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328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7 19: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涤纶基层,覆盖于前述涤纶基层正面的防水层;前述涤纶基层中弥散有纳米级银,纳米级银的粒径优选25-40nm;前述防水层为具有三聚氰胺核的超支化化合物防水层,优选粘结于涤纶基层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面料采用涤纶做基层,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能;在涤纶基层弥散纳米级银,可有效抑制细菌滋生;采用具有三聚氰胺核的超支化化合物防水层防水,既保证了良好的防水效果,又无甲醛残留,健康、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水抗菌面料,属于纺织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用品性能要求的提高,防水透气面料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优质的防水透气面料应该是既能防风防雨,又能排汗透气,水在一定压力下不浸透织物,而人体散发的汗液也能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织物传导到外界,不在人体表面与织物之间冷凝积聚,保持穿着干爽、舒适,但是其制造成本也相对较为高昂。市面上常见的防水透气面料,通常都是保证了防水性,而其透气性却要稍差一些,若不及时进行清理、晾干,很容易滋生细菌,影响下次穿着,甚至影响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防水透气性能而且又能有效抗菌的面料。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涤纶基层,覆盖于前述涤纶基层正面的防水层;前述涤纶基层中弥散有纳米级银。前述的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前述纳米级银的粒径为25_40nm。前述的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前述防水层为具有三聚氰胺核的超支化化合物防水层。前述的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前述防水层粘结于涤纶基层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面料采用涤纶做基层,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能;在涤纶基层弥散纳米级银,可有效抑制细菌滋生;采用具有三聚氰胺核的超支化化合物防水层防水,既保证了良好的防水效果,又无甲醛残留,健康、环保。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防水抗菌面料的结构示意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I-涤纶基层,2-纳米级银,3-防水层。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具体的介绍。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防水抗菌面料包括双层结构,即涤纶基层I和覆盖于涤纶基层I正面的防水层3,分别说明如下 涤纶基层I具有一定的吸湿透气性能,但是其外又覆盖有防水层3,为了防止面料使用时因未及时清理、晾干而滋生细菌,在涤纶基层I中还弥散有纳米级银2,从而可保证穿着健康,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纳米级银的粒径为25-40nm。防水层3为具有三聚氰胺核的超支化化合物防水层,作为一种优选,防水层3粘结于涤纶基层I上。下面介绍防水层3中的具有三聚氰胺核的超支化化合物的结构式为权利要求1.一种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涤纶基层,覆盖于上述涤纶基层正面的防水层;上述涤纶基层中弥散有纳米级银。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上述纳米级银的粒径为25_40nm。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水层为具有三聚氰胺核的超支化化合物防水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上述防水层粘结于涤纶基层上。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涤纶基层,覆盖于前述涤纶基层正面的防水层;前述涤纶基层中弥散有纳米级银,纳米级银的粒径优选25-40nm;前述防水层为具有三聚氰胺核的超支化化合物防水层,优选粘结于涤纶基层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面料采用涤纶做基层,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能;在涤纶基层弥散纳米级银,可有效抑制细菌滋生;采用具有三聚氰胺核的超支化化合物防水层防水,既保证了良好的防水效果,又无甲醛残留,健康、环保。文档编号B32B27/08GK102941721SQ201210471220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0日专利技术者沈根林 申请人:吴江市新丝源纺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水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涤纶基层,覆盖于上述涤纶基层正面的防水层;上述涤纶基层中弥散有纳米级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根林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新丝源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