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号防雷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1311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2 2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信号防雷电路,在第一信号线与电源地之间从第一信号线的输入端起依次连接有第一防雷器件、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在第二信号线与电源地之间从第二信号线的输入端起依次连接有第二防雷器件、第二压敏电阻和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在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之间依次跨接有第三放电管,第三压敏电阻和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信号防雷电路,具有良好防雷能力的同时还能确保通讯设备的传输能力,以及波特率不会降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防雷电路,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用在信号传输线路上的信号防雷电路
技术介绍
各种通信设备都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通讯线路,要求通信设备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防雷水平就是衡量一个通信设备产品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正常工作的重要指标,而通讯设备的防雷水平的提高,关键是在雷雨天时,通讯线路不会带入雷电流到通讯设备中。现有通讯设备的防雷模块都采用两级防雷电路,参见图1,现有信号线的防雷电路一般设置有两根信号线,每根信号线与电源地PGND之间分别串联一个放电管FD和压敏电阻YM。由于一次雷击放电过程常常包含多次先导至主放电的过程和后续电流,通过这两根信号线并不能快速的泻掉雷电流,对通讯设备不能达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防雷电路,在具有良好的防雷能力的同时还能确保通讯设备的波特率传输能力不会降低。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信号防雷电路,在第一信号线与电源地之间从第一信号线的输入端起依次连接有第一防雷器件、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在第二信号线与电源地之间从第二信号线的输入端起依次连接有第二防雷器件、第二压敏电阻和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在第一信号线的输出端和第二信号线的输出端之间跨接有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所述第一防雷器件为第一放电管,所述第二防雷器件为第二放电管。所述第一信号线上分别串联有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信号线上分别串联有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都设置成低于10欧姆的电阻。所述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上跨接有第三放电管,所述第三放电管一端设置在第一信号线中第一信号线与第一放电管连接点和第一电阻之间,另一端设置在第二信号线中第二信号线与第二放电管连接点和第三电阻之间。所述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上跨接有第三压敏电阻,所述第三压敏电阻一端设置在第一信号线中第一信号线与第一压敏电阻连接点和第二电阻之间,另一端设置在第二信号线中第二信号线与第二压敏电阻连接点和第四电阻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信号防雷电路,严格按照放电间隙、压敏电阻、TVS的顺序进行排列,泄防电压由高到低,逐次递减。串联大功率小阻值电阻进行限流。这样设计的原因是由它们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放电间隙放电电流大、速度最慢;压敏电阻放电电流大,速度中等;TVS放电电流小,速度最快。当雷击电流到达时,首先通过放电间隙,泄放掉前导放电阶段的大电流,然后再通过压敏电阻将主放电阶段的持续电流控制在设备的冲击绝缘水平以下,最后使用瞬态电压抑制器TVS快速的释放掉残余的雷电流,充分保证了通信设备的足够安全。在信号线一和信号线二之间分别跨接了放电管、压敏电阻和瞬态电压抑制器,它们主要是用于抑制差模干扰,原理与上述相同。如前所述,信号防雷电路能够在保证通讯设备传输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完美的对通信设备进行保护。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信号防雷电路的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信号防雷电路的电路图。图I中有关附图标记如下IN——信号线,FD——放电管,R——电阻,YM——压敏电阻,PGND——电源地。 图2中有关附图标记如下INl——第一信号线,IN2——第二信号线,Rl——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FDl——第一放电管,FD2——第二放电管,FD3——第三放电管,TVSl——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2——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TVS3——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YMl—第一压敏电阻,YM2—第二压敏电阻,YM3——第三压敏电阻,PGND——电源地。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见图2,本技术提供的信号防雷电路,包括连接在第一信号线INl和电源地之间的第一放电管FDl和连接在第二信号线IN2和电源地PGND之间得第二放电管FD2,连接在在第一信号线INl和电源地PGND之间第一压敏电阻YMl和连接在第二信号线IN2和电源地PGND之间第二压敏电阻压敏YM2,还包括跨接在第一信号线INl和第二信号线IN2之间的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TVS3、连接在第一信号线INl和电源地PGND之间的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l和连接在第二信号线IN2和电源地PGND之间的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TVS2。上述电源地均为大地,以便促使电流传输给大地,对通信设备进行保护。所述第一放电管FDl设置在设置在第一信号线INl的最前端。所述第一放电管FDl的一端接电源地PGND,另一端耦合到第一信号线INl上,在第一号线INl与第一放电管FDl连接的后端串联有第一电阻Rl,组成第一级防雷模块,其中第一放电管FDl的击穿电压是90V,第一电阻Rl是3. 9欧姆,5W的电阻,当遭遇雷击后信号线上的电压值会陡增,会远远大于90V。这时第一放电管FDl被击穿,通过第一放电管FDl泻放掉大的雷电流,然后再通过之后线路上串接的第一电阻Rl来限制电流。所述第一压敏电阻YMl设置在第一信号线INl的中部。第一压敏电阻YMl上的一端接电源地PGND,另一端耦合到第一电阻Rl后端的第一信号线INl上,并在之后的第一信号线INl上串联有第二电阻R2,组成第二级防雷模块。由于第二级防雷模块由第一压敏电阻YMl和串联的第二电阻R2构成,其中第一压敏电阻YMl是一个31V的压敏电阻,第二电阻R2是3. 9欧姆,5W的电阻,当遭遇雷击后,经过第一级放电间隙的放电,电流和电压基本得到抑制,在二级电压高于31V后,第一压敏电阻YMl的阻值变小,通过第一压敏电阻YMl进一步将雷电流泻放到大地,然后再通过之后线路上串接第二电阻R2来进一步限制电流。所述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l设置在第二电阻R2之后的第一信号线INl上,所述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l —端接大地,另一端与稱合在第二电阻R2之后的第一信号线INl上,组成第三级防雷模块。所述第三级是防雷模块由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l构成,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l的抑制电压是10V,在线路和地间通过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l相连,能够迅速把电压降到安全电压。所述第二放电管FD2设置在设置在第二信号线IN2的最前端。所述第二放电管FD2的一端接电源地PGND,另一端耦合到第二信号线IN2上,在第二信号线IN2与第二放电管FD2连接的后端串联有第三电阻R3,组成第一级防雷模块,其中第二放电管FD2的击穿电压是90V,第三电阻R3是3. 9欧姆,5W的电阻,当遭遇雷击后第二放电管FD2电压上升,高于90V后击穿,通过第二放电管FD2泻放掉大的雷电流,然后再通过之后线路上串接一个 电阻R3来限制电流。所述第二压敏电阻YM2设置在第二信号线IN2的中部。第二压敏电阻YM2上的一端接电源地PGND,另一端耦合到第三电阻R3后端的第二信号线IN2上,并在之后的第二信号线IN2上串联有第四电阻R4,组成第二级防雷模块。由于第二级防雷模块由第二压敏电阻YM2和串联的第四电阻R4构成,其中第二压敏电阻YM2是一个31V的压敏电阻,第四电阻R4是3. 9欧姆,5W的电阻,当遭遇雷击后,二级电压高于31V后,第二压敏电阻Y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信号防雷电路,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信号线(IN1)与电源地(PGND)之间从第一信号线(IN1)的输入端起依次连接有第一防雷器件、第一压敏电阻(YM1)和第一瞬态电压抑制器(TVS1),在第二信号线(IN2)与电源地(PGND)之间从第二信号线(IN2)的输入端起依次连接有第二防雷器件、第二压敏电阻(YM2)和第二瞬态电压抑制器(TVS2),在第一信号线(IN1)的输出端和第二信号线(IN2)的输出端之间跨接有第三瞬态电压抑制器(TVS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昌林佘春涛王恕恒朱志鹏李孜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智达电力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