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条平行设置的附有系带的上固定带、中固定带和下固定带;固定在上固定带和中固定带之间的躯干上肢约束垫;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正面,两端分别与上固定带和中固定带连接且左右对称的两根上肢约束垫;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正面中下部且下边与中固定带连接的躯干约束垫;两端分别与中固定带和下固定带连接且左右对称的两根下肢约束垫;其中,两根上肢约束垫的中线部位分别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正面相对应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躯干肢体定点固定、安全有效、无约束不良并发症、产品外型新颖、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点,为住院婴幼儿临床约束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约束用具,保障住院患儿的护理安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护理用具,特别是一种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
技术介绍
约束用具是指对自伤、可能伤及他人的患者限制其身体或机体某部位的活动,以达到维护患者安全,保证治疗、护理顺利进行的各种用具。住院患儿常因病情原因或是来到陌生环境出现躁动、哭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属于配合度极低的特殊群体,必要时使用约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针对无家属陪护的、病情危重、身体留置多条管道、输液治疗多的患儿,约束用具在临床中应用较为普遍。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针对其护理对象研制了各种各样的约束用具,但针对住院婴幼儿的为数不多。使用传统的四肢约束带效果不理想,患儿身体活动度大容易挣脱,坠床、抓伤、非计划拔管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如约束稍紧,患儿局部皮肤容易被勒伤,且影响四肢关节大血管的静脉输液通路,严重者导致患儿肢体血液循环障碍。随着儿科护理的不断发展,根据患儿的生理特点和病情需要广大医护工作者研究与设计出多种类型的约束用具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各有利弊。 丁明娥设计与制作了小儿约束背心用于约束患儿上肢,由背心和8根衣带组成,将背心穿在患儿衣服外(夏季贴身穿),扣好衣扣,向下伸展患儿上肢,将高位两条衣带围绕患儿上臂环扣,将低位两条衣带围绕患儿前臂环扣,即将患儿上肢固定在身体两侧,但使用此约束背心不能将患儿固定在床铺,坠床的风险未降低。刘素然等用无纺布制作的一次性肢体外固定带可将患儿四肢固定在床铺上,同时具有标识腕带的作用便于护理人员核对,但在约束效果及产生不良并发症方面跟传统四肢约束带一样。因此,为住院婴幼儿设计并制作一种安全有效、保证患儿顺利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降低约束不良并发症、保障住院患儿安全的约束用具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具有躯干肢体定点固定、安全有效、无约束不良并发症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条平行设置的附有系带的上固定带、中固定带和下固定带;固定在上固定带和中固定带之间的躯干上肢约束垫;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正面,两端分别与上固定带和中固定带连接且左右对称的两根上肢约束垫;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正面中下部且下边与中固定带连接的躯干约束垫;两端分别与中固定带和下固定带连接且左右对称的两根下肢约束垫。两根上肢约束垫的中线部位分别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正面相对应的位置。在每根上肢约束垫上至少设有两个上肢缚带。所述躯干约束垫上设有躯干缚带。在每根下肢约束垫上至少设有两个下肢缚带。所述上固定带、中固定带、下固定带、躯干上肢约束垫、上肢约束垫、躯干约束垫和下肢约束垫都由双层棉布制成。所述上肢缚带、躯干缚带和下肢缚带均由双层棉布条通过子母贴连接形成圆环状。上述的本技术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具有如下优点及积极效果I、躯干肢体定点固定、安全有效、无约束不良并发症本技术在限制四肢活动的同时还可限制躯干活动,将躯体和四肢分别约束在约束垫上的固定位置,患儿躯干及肢体不能随意移位,约束效果非常好,避免了坠床、脱管、自伤等安全事件的发生。本技术采用全棉布制作,质地柔软,透气性好,触觉舒适,且约束用缚带与患儿身体接触面积较大,受力均匀,局部压力小,不因患儿的躁动影响缚带的松紧度,有效防止勒伤,降低了因约束带束缚产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2、保证医疗护理活动顺利进行、不影响约束肢体静脉通路传统的约束带约束的部位是患儿的腕部、踝部,而危重患儿穿刺常用部位是腕部和踝部的大静脉,本技术通过有效地避开这些部位,保证治疗的方便、快捷,同时避免腕部和踝部静脉留置针因约束带的摩擦脱出血管外。3、按需约束,应用灵活约束躯干的躯干缚带根据需要可上下移位,既可约束胸部,也可约束腰腹部,避免患儿躯体主干在床面上移位;上肢缚带、下肢缚带可根据需要约束患儿的上臂和/或前臂、大腿和/或小腿,限制患儿四肢关节的活动;另外可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及治疗需要,单独或同时约束患儿不同的身体部位。4、产品外型新颖、垫式约束、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本技术为约束垫状,使用时先将约束垫固定患儿床铺上,再将患儿固定在约束垫上,打破以往直接将患儿固定在床单上的约束方式,操作将更加快捷简单。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下固定带1,下肢约束垫2,下肢缚带3,中固定带4,上肢缚带5,上肢约束垫 6,上固定带7,躯干上肢约束垫8,躯干约束垫9,躯干缚带1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主要由上固定带7、中固定带4、下固定带I、躯干上肢约束垫8、上肢约束垫6、躯干约束垫9和下肢约束垫2组成;其中,上固定带7、中固定带4和下固定带I为平行设置,两端都设有系带;在上固定带7和中固定带4之间固定连接有躯干上肢约束垫 8 ;在躯干上肢约束垫8的正面上固定有左右对称的上肢约束垫6,上肢约束垫6的两端分别与上固定带7和中固定带4连接,中线部位分别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8正面相对应的位置,中间至少套设有两个上肢缚带5 ;在躯干上肢约束垫8正面中下部固定设置有躯干约束垫9,躯干约束垫9的下边与中固定带4连接的,中间套设有可上下移动的躯干缚带10, 可根据实际需要约束胸部或约束腰腹部;在中固定带4和下固定带I之间固定连接有左右对称的两根下肢约束垫2,下肢约束垫2的中间至少套设有两个下肢缚带3 ;由于婴幼儿的皮肤娇嫩,上固定带7、中固定带4、下固定带I、躯干上肢约束垫8、上肢约束垫6、躯干约束垫9和下肢约束垫2优选双层棉布来制作;由于婴幼儿的年龄及治疗需要不同,所述上肢缚带5、躯干缚带10和下肢缚带3均设计为由双层棉布条通过子母贴连接形成的圆环,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打开或粘贴子母贴选择约束患儿的不同身体部位。使用此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时,将其平铺在床上,通过将上固定带7、中固定带 4和下固定带I的系带绑在床上使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固定在合适的位置,把患儿平放在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上,用上肢缚带5、躯干缚带10和下肢缚带3分别束缚患儿的上肢、躯干和下肢,即可限制患儿坠床、抓伤、非计划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权利要求1.一种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条平行设置的附有系带的上固定带(7)、中固定带(4)和下固定带(I);固定在上固定带(7)和中固定带(4)之间的躯干上肢约束垫(8);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8)正面,两端分别与上固定带(7)和中固定带(4)连接且左右对称的两根上肢约束垫(6);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8)正面中下部且下边与中固定带(4)连接的躯干约束垫(9); 两端分别与中固定带(4)和下固定带(I)连接且左右对称的两根下肢约束垫(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其特征在于两根上肢约束垫(6)的中线部位分别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8)正面相对应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其特征在于在每根上肢约束垫(8 )中间至少套设有两个上肢缚带(5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躯干约束垫(8 )中间套设有可上下移动的躯干缚带(10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其特征在于在每根下肢约束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幼儿安全整体约束垫,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条平行设置的附有系带的上固定带(7)、中固定带(4)和下固定带(1);固定在上固定带(7)和中固定带(4)之间的躯干上肢约束垫(8);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8)正面,两端分别与上固定带(7)和中固定带(4)连接且左右对称的两根上肢约束垫(6);固定在躯干上肢约束垫(8)正面中下部且下边与中固定带(4)连接的躯干约束垫(9);两端分别与中固定带(4)和下固定带(1)连接且左右对称的两根下肢约束垫(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筱兰,黎君君,邱宝强,颜云盈,莫祖春,高思民,张荻华,范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闵筱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