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音圈马达,包括上弹片、上弹片安装架和透镜载体,所述上弹片安装架上设有多个支撑脚,所述上弹片固定在支撑脚上;所述上弹片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脚上的固定区、固定在透镜载体上的内环区、连接所述固定区和内环区的多个弹性臂区;所述各固定区的外周边缘设有折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产品因自身强度过弱导致装配工艺较难以及废品率较高的弊端,保证了装配工艺的成品率以及装配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型音圈马达
本技术属于音圈马达结构设计
技术介绍
传统音圈马达中包括上弹片、上弹片安装架和透镜载体,所述上弹片安装架上设有多个支撑脚,所述上弹片固定在支撑脚上。图I是一种传统音圈马达中上弹片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上弹片的一种正视图;该种上弹片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脚上的固定区(11)、固定在透镜载体上的内环区(12)、连接所述固定区(11)和内环区(12)的多个弹性臂区(13)。为了减小占用面积,该种上弹片没有在弹性臂区外侧设置外环区,也即各固定区之间设有缺口(15), 互不相连,所以该种上弹片的强度很弱,极为容易变形,在安装操作时,用力稍微偏差,就会导致固定区以及弹性臂区发生永久形变,影响最终制成的音圈马达的控制精度,造成废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提高上弹片强度以及成品率的用于音圈马达的簧片。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型音圈马达,包括上弹片、上弹片安装架和透镜载体,所述上弹片安装架上设有多个支撑脚,所述上弹片固定在支撑脚上;所述上弹片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脚上的固定区、固定在透镜载体上的内环区、连接所述固定区和内环区的多个弹性臂区;所述各固定区的外周边缘设有折痕。上述方案中,所述各固定区设有定位孔,所述各支撑脚的顶端端面上设有穿过该定位孔的定位凸台。上述方案中,所述各支撑脚在其顶端端面的外周边缘设有L形限位凸台,该限位凸台位于相应一个固定区的外侧。上述方案中,所述各固定区的外周边缘设有两个折痕。上述方案中,所述各固定区设置在该支撑脚的顶端端面上。上述方案中,所述各固定区通过胶粘方式粘结固定在相应一个支撑脚上。上述方案中,所述折痕是把与各固定区一体相连的板体折断后所留下的折断面。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技术中的上弹片外周边缘的外侧还设有增强板区,所述增强板区设有与各固定区相连的连接板,该增强板区的存在有效提高上弹片在安装时的整体强度,使其在装配过程中不易发生永久性变而导致废品,能够有效提高成品率,并降低制造成本。(2)本技术的制造工艺简单易行,有效解决了传统产品因自身强度过弱导致装配工艺较难以及废品率较高的弊端,保证了装配工艺的成品率以及装配质量。附图说明图I是一种传统音圈马达中上弹片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上弹片的一种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音圈马达的一种爆炸图;图5是用于制造图3所示音圈马达中上弹片的簧片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不簧片的一种正视图。附图所示标记为上弹片1,固定区11,内环区12,弹性臂区13,定位孔14,缺口 15,折痕16,增强板区2,连接板21,基板区22,L形透孔23,折断线3,上弹片安装架4,支撑脚41,定位凸台411,限位凸台412,透镜载体5,上盖61,底座62,骨架63,磁石组件65,线圈66,下弹片67。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音圈马达)图3至图6显示了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5是采用图3所示簧片制成的音圈马达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音圈马达的一种爆炸图。本实施例是采用上述实施例I制造的一种音圈马达,见图3和图4所示,包括上弹片I,上盖61,底座62,骨架63,磁石组件65,线圈66,下弹片67,和透镜载体5,所述骨架63 上设有上弹片安装架4以及支撑脚41。所述线圈66套设在透镜载体5的外壁上,所述磁石组件65设·置在线圈66外侧,所述透镜载体5设置在上弹片I和下弹片67之间,所述下弹片67夹设在底座62与骨架63之间,所述上弹片I设置在各支撑脚41顶端端面与上盖61 的顶壁之间。所述上弹片I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脚41上的固定区11、固定在透镜载体5上的内环区12、连接所述固定区11和内环区12的多个弹性臂区13 ;所述各固定区11的外周边缘设有折痕16。所述各固定区11设有定位孔14,所述各支撑脚41的顶端端面上设有穿过该定位孔14的定位凸台411。所述各支撑脚41在其顶端端面的外周边缘设有L形限位凸台412,该限位凸台 412位于相应一个固定区11的外侧。所述各固定区11的外周边缘设有两个折痕16。所述各固定区11设置在该支撑脚41的顶端端面上。所述各固定区11通过胶粘方式粘结固定在相应一个支撑脚41上。所述折痕16是把与各固定区11 一体相连的板体折断后所留下的折断面,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折痕16是把用于制造上弹片的簧片中的连接板21沿折断线3折断后形成的折断面。本实施例所用的用于制造上弹片的簧片,见图5至图6,包括上弹片I,所述上弹片 I包括固定设置在外接上弹片安装架上的固定区11、固定在外接透镜载体5上的内环区12、 连接所述固定区11和内环区12的多个弹性臂区13 ;所述上弹片I外周边缘的外侧还设有增强板区2,所述增强板区2设有与各固定区11相连的连接板21。所述增强板区2包括首尾相连并围在上弹片I外侧的基板区22,所述连接板21位于基板区22的内侧端。所述上弹片I包括四个固定区11,各固定区11的外周边缘是L形; 所述基板区22的基本形状是方框形或环形。所述各固定区11的L形外周边缘通过两个连接板21与基板区22相连。所述各固定区11设有定位孔14。与同一固定区11相连的两个连接板21之间设有L形透孔23。所述增强板区2与上弹片I的各固定区11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各连接板21在其与相应一个固定区11的连接处设有折断线3。该簧片由于在上弹片外周边缘的外侧还设有增强板区,所述增强板区设有与各固定区相连的连接板,该增强板区的存在有效提高上弹片在安装时的整体强度,使其在装配过程中不易发生永久性变而导致废品,能够有效提高成品率,并降低制造成本。该簧片的装配过程如下把上弹片I按照预设位置置放在外接上弹片安装架4的支撑脚41上,然后涂胶使得上弹片I中的固定区11粘结固定在相应的支撑脚41上,当胶水固化后,把各连接板21从其与固定区11的连接处也即折断线3处掰断,取下增强板区 2,留下上弹片1,即完成其装配工序。本实施例简单易行,有效解决了传统产品因自身强度过弱导致装配工艺较难以及废品率较高的弊端,保证了装配工艺的成品率以及装配质量。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型音圈马达,包括上弹片(I)、上弹片安装架(4)和透镜载体(5),所述上弹片安装架(4)上设有多个支撑脚(41),所述上弹片(I)固定在支撑脚(41)上;所述上弹片(I)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脚(41)上的固定区(11)、固定在透镜载体(5)上的内环区(12)、连接所述固定区(11)和内环区(12)的多个弹性臂区(13);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固定区(11)的外周边缘设有折痕(16)。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改进型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固定区(11)设有定位孔(14),所述各支撑脚(41)的顶端端面上设有穿过该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型音圈马达,包括上弹片(1)、上弹片安装架(4)和透镜载体(5),所述上弹片安装架(4)上设有多个支撑脚(41),所述上弹片(1)固定在支撑脚(41)上;所述上弹片(1)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脚(41)上的固定区(11)、固定在透镜载体(5)上的内环区(12)、连接所述固定区(11)和内环区(12)的多个弹性臂区(13);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固定区(11)的外周边缘设有折痕(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绍平,方绍斌,夏太红,金士雷,黄晓敏,颜石磊,
申请(专利权)人: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