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早脱模后浇带的支模结构,它是采用板梁在后浇带两侧距其边150mm处与板跨内各排立柱的交点上均设置有上口内插入有小板条固定卡的立柱钢管,且只卡住固定支承着小板条,板跨内的小板条和两小板条间的大模板横跨后浇带连通设置。后浇带部位梁底模整体设置,拆除时应保留。小板条中和大模板下的木方通过平向和侧向设置所产生的高差,解决了承受底模大模板的水平钢管与任何立柱相扣接均不产生矛盾,拆除底模时只需将水平钢管下落适当高度即可,两侧板梁砼结构仍被立柱所支承,后浇带部位的大模板和侧向木方不必拆除,宜将清除余渣后调整木方和大模板,还原水平钢管标高满足后浇带施工要求,在浇筑后浇带时不必重新搭设。(*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民建房屋建筑模板工程,采取特殊的施工工艺,好封堵不漏浆,在梁板柱砼浇筑后的第二天,便可拆除后浇带两侧的平台板、梁底板模,不动后浇带两侧任何一根支模架立柱,确保两侧砼结构不产生不均匀沉降,且在浇筑后浇带砼前不必用风镐凿打,更不重新搭设后浇带支模结构的早脱模后浇带的支模结构。
技术介绍
公知的后浇带支模结构,既不好封堵又容易漏浆,更重要的是在拆除平台板及梁底板模时,必须先将所有的支模架立柱拆完,随后再将后浇带部位加固支撑,或者只能将后浇带部位附近的支模结构(包括模板)保留一大片不拆,但在浇筑后浇带砼前仍然要把支模结构拆掉,重新搭设后浇带支模结构,其两侧的砼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形变,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尽管再重新加固支撑,但无论如何也回不到原位,及或回到了原位,两侧的砼结构必 定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后浇带支模结构不能解决其两侧砼结构沉降不匀匀现象,本技术提供一种早脱模后浇带的支模结构的施工工艺,在拆除后浇带两侧平台板及梁底板模时,不仅不拆掉任何一根支模架立柱,彻底杜绝产生不均匀沉降,而且在浇筑后浇带砼前,不用风镐凿打,不必重新搭设后浇带支模结构,达到省工省材料高质高效的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后浇带两侧板跨内支模架立柱的布局,根据梁板承受荷载的不同考虑不同的间距,首先设置框架梁和连系梁两侧的各排支模架立柱,其排距一侧距框架梁(或框架柱)中心475mm,距连系梁中心400mm,它们的间距是1500-1800mm,然后在跨中于纵横两向支模架立柱的对应各交点上均设置支模架立柱,最后在梁底中心线与两侧支模架立柱连线的交点上和与两侧各对应相邻两支撑架立柱中心连线的交点上分别设置梁底中心立柱,其间距为板跨内支模梁立柱间距的1/2,即750-900mm,在后浇带两侧距其边150mm且与各排支模架立柱或梁底中心立柱对应连线的交点上,均分别设置支模架立柱或梁底中心立柱,从而使后浇带两侧的梁头板头均有支模架立柱或梁底中心立柱所支承。两侧的平台板底模由小板条和每两块小板条间拼装的一块大模板组成,小板条是由一块IOOmmX 18mm的模板条通长设置钉在一块100mmX50mm通长平向设置的平向木方上(注意接头交错设置)。凡支模架立柱上口内均插入有小板条固定卡,卡往固定小板条的平向木方,直接支承着小板条。板跨中设置的小板条方向可与后浇带平行,也可与后浇带相垂直并横跨后浇带对应相连,本技术以垂直横跨后浇带为例,每块小板条的平向木方两侧均侧向钉有一块40mm宽18mm厚的小模板条,其顶面与平向木方顶面齐平,以确保大模板与小板条顶面平整不产生错台。凡支承大模板的木方均由50mmX IOOmm的木方侧向设置,其底面与小板条底面产生一定高差(50mm),这高差大于小板条固定卡外露立柱钢管上口的厚度(12mm),平台板底水平钢管用十字扣扣于支承小板条的支模架立柱之上直接支承着大模板下的侧向木方,扣件对小板条下的小板条固定卡不生产任何矛盾。大模板和下边的侧向木方宜贯通后浇带配置安装,板跨底模拆除时,只需将平台板底水平钢管下落适当高度,先后可拆掉侧向木方和大模板,而不会动摇任何一根支模架立柱,后浇带部位的大模板不必拆掉,宜将其下落适当高度,清除板面残渣后还原后浇带两侧的平台板底水平钢管标高位置。梁底的小板条其方向与梁垂直,上边的小模板条长为梁切面宽,下边的平向木方(IOOmmX50mm)长等于梁切面宽减去梁底板下两侧向木方厚的和之差(宜少3mm-5mm)。梁底板模由小板条和每两块小板条间的大模板组成,底板两侧由侧向木方(50_X 100mm)连接各小板条贯通设置。在后烧带部位的梁底板模是由两侧的两个小板条与其中间的大模板连通整体配置(宽为梁切面宽),连通的小板条中的平向木方(100mmX50mm)顺梁方向与连通的小板条模板等长,由于后浇带两侧原小板条位置(距其边150mm)设有梁底中心立柱,所以后浇带梁的两端头受其两端梁底中心立柱所支承。两边的侧向木方与其两侧底板的侧向木方统一通长设置安装,与其梁边齐平,受梁底横杆所支承,梁底横杆扣于梁底水平钢管,梁底水平钢管扣于支模架立柱上,梁底小板条直接受梁底中心立柱所支承。拆除梁底模时,只需将梁底水平钢管下落适当高度,便可拆掉梁底板下 的侧向木方和两小板条间的大模板,所有的小板条被保留,梁底仍然受梁底中心立柱所支承。梁两则板一侧连通配置安装,另一侧以后浇带为界断开配置安装,预先在通长侧板内壁后浇带边线后退18mm处竖向钉一块模板条,封堵时用宽等于梁两侧腰筋各竖向间距,长大于梁切面宽的小模板,横向卡入两腰筋之间,一端抵至通长侧板,背靠预钉的竖向模板条,另一端钉在断开的梁侧板端头,并用木方统一压撑,梁底筋与底板间和一二排筋间可用Φ16和Φ25的短钢筋,其长均为梁切面宽,起着垫块,间隔作用,后浇带两侧的砼浇筑后,应及时拆除封堵件(宜早拆),并随拆随拉毛,并当即清除底板上的残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支模架立柱的合理布局,小板条独立结构的设置,后浇带砼浇筑时不必重新支模,不仅脱模早,减少模板木方和人工的投入,短工期,提高工效,更重要的是能彻底杜绝后浇带两侧的砼结构不会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创造理想效益。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设有后浇带的板跨①-②/D-E内的支模架结构平面图及支模架立柱布局图。图2是图I在后浇带部位支模结构平面图。图3是图2纵剖面附图说明图1-1。图4是图2进一步说明梁在后浇带部位支模、封堵结构平面图。图5是图4的横剖面图II-II图6是图4的纵剖图III-III。图7是小板条固定卡结构平面图图8是小板条固定卡结构正视图图9是小板条固定卡结构侧视图图10是后浇带部位及其两侧平台板底模结构A节点详图。图11是后浇带部位梁模板结构B节点详图。图中I.支模架立柱,I'.梁底中心立柱,2.梁底水平钢管,2'.平台板底水平钢管,3.梁底横杆,4.小板条固定卡,5.小板条,6.侧向木方,7.大模板,8.框架梁,9.连系梁,10.通长设置梁侧板,11.断开设置梁侧板,12.背衬条,13.梁头封堵小模板,14.封堵小模板压条,15.对撑木方,16.小模条。在图I中,①轴-②轴8000mm,D-E 8700mm,横纵跨中心分别设置有250X700 的连系梁,框架梁均为300X900,距框架梁中心475mm和连系梁中心400mm的两侧各设置一排支模立柱1,在板跨内纵横两向两侧支模架立柱I连线的中点上和相邻两向各对应中点连线的交点上分别设置支模架立柱1,则支模架立柱I的间距是横向1562. 5 = +2,纵向 1737.5 = +2,在梁底的中心线与对应两侧支模架立柱I连线的交点上与两侧对应相邻两支模架立柱I中点连线的交点上分别设置梁底中心柱P,则梁底中心立柱P的间距为横向1562. 5 + 2 = 781. 25(mm),纵向 1737.5 + 2 = 867. 5 (mm),分别为板跨内支模架立柱I间距的1/2,图中后浇带宽800mm,其中心距D轴2762. 5mm,在后浇带两侧距其边150mm且与各排支模架立柱I或立柱I'对应连线的交点上,均分别设置立柱I或立柱I,,所有支模架立柱I和梁底中心立柱I,的上端口内均插入有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早脱模后浇带的支模结构,在板跨内将其底模配制安装成大模板和小板条两部份,大模板设置在每两块小板条之间,小板条均由上口内插入有小板条固定卡的立柱所支承,在后浇带两侧距其边150mm且与各排立柱对应连线的交点上,均分别设置立柱钢管,在后浇带部位的梁底板模是由两侧的两个小板条和中间的大模板连通整体配置,其梁侧板一侧连通配置安装,另一侧以后浇带为界断开配置安装,其特征是:大模板下的木方为侧内设置,小板条中的木方为平向设置,两者高差50mm,立柱钢管上端的小板条固定卡外露部分是12mm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孝娣,任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任孝娣,任洪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