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废水处理后中水回用标准不达标、人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包括:箱体,包括厌氧区和与厌氧区连通的好氧区,以及设备区;进水管道,设置于厌氧区内;过滤膜组件,设置于好氧区内;用于为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提供氧气和阻止污泥在过滤膜组件上沉着的曝气系统,包括设置于好氧区内的曝气管、设置于设备区内的鼓风机和用于连接曝气管和鼓风机的第一管路;出水系统,包括设置于好氧区内且与过滤膜组件连接的集水管、设置于设备区内的水泵、用于连接集水管和水泵的第二管路和与水泵连接的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处理效果好、人工成本低、占地面积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保设备
,特别是指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
技术介绍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非常匮乏,天然淡水资源已经被充分开发,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缺水问题是我们大多数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的严重威胁。解决缺水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将污水经过充分处理后回用,城市生活污水来源稳定、容易收集,经过充分处理后是可靠而且稳定的回用水水源,可作为城市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和工业用水。在污水再生回用工程中,在中水回用管网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小规模的污水净化再生设备是关键。现有技术大多仅靠沿用传统的“厌氧-好氧”水处理工艺技术,出水很难达到国家要求的回用标准,而且需要的人工较多,而且需要设置两个以上的占地面积较大的水池进行污水处理,如污水处理对脱氮除磷还有比较高要求,还需要增加处理构筑物,如格栅、化粪池、缺氧池、好氧池、污泥沉淀池等,随着目前污水排放和回用标准越发严格,原有的城市污水三级处理技术巳经不能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的要求。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废水处理后中水回用标准不达标、人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包括箱体,包括厌氧区和与所述厌氧区连通的好氧区,以及设备区;进水管道,设置于所述厌氧区内;过滤膜组件,设置于所述好氧区内;用于为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提供氧气和阻止污泥在所述过滤膜组件上沉着的曝气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好氧区内的曝气管、设置于所述设备区内的鼓风机和用于连接所述曝气管和所述鼓风机的第一管路;出水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好氧区内且与所述过滤膜组件连接的集水管、设置于所述设备区内的水泵、用于连接所述集水管和所述水泵的第二管路和与所述水泵连接的出水管。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还包括用于分隔所述厌氧区与所述好氧区的第一隔板;用于连通所述厌氧区与所述好氧区的过水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上部;用于分隔所述好氧区与所述设备区的第二隔板;其中,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均穿过所述第二隔板。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道包括进水管;布水管,设置于所述厌氧区下部,与所述进水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膜组件包括支撑框架;膜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内;取水口,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上,与所述集水管连接;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框架的膜框架,与所述好氧区底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系统还包括气体流量计,与所述曝气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系统还包括放气管,与所述第一管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系统还包括用于加药和加水泵引水的三通阀门,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液体流量计,与所述出水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系统还包括真空表,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还包括溢流管,设置于所述厌氧区上部;排空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厌氧区下部和所述好氧区下部;散热风扇,设置于所述设备区上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I、本技术所述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采用过滤膜组件,实现了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的相互独立,使得污泥浓度可以达到6000-12000mg/L,消除了污泥膨胀带来的危害,同时大大提高了比较难降解的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了水处理的效果。2、本技术所述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将传统的调节池、厌氧消化、好氧池、膜过滤区等反应区经过严格计算后,融合在一个占地很小的空间里,不仅大大节约了占地面积、易于安放,而且不需要大面积的挖掘土方、建筑反应池,减少了施工投入,同时节约了人力成本。3、本技术所述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设备操作完全通过电控完成,对缺氧区和好氧区污泥进行不定时排放,整个工艺的监视和操作,只需要一个工作人员即可完成,进一步减少了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的过滤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的进水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的曝气系统和出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箱体;2、厌氧区;3、好氧区;4、设备区;5、曝气管;6、鼓风机;7、第一管路;8、集水管;9、水泵;10、第二管路;11、出水管;12、第一隔板;13、过水孔;14、第二隔板;15、进水管;16、布水管;17、支撑框架;18、膜元件;19、取水口 ;20、膜框架;21、气体流量计;22、放气管;23、液体流量计;24、真空表;25、溢流管;26、排空管;27、散热风扇;28、三通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包括箱体I,包括厌氧区2和与厌氧区2连通的好氧区3,以及设备区4,具体地,厌氧区2与好氧区3之间连通,好氧区3与设备区4之间密封连接;进水管道,设置于厌氧区2内;过滤膜组件,设置于好氧区3内;用于为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提供氧气和阻止污泥在过滤膜组件上沉着的曝气系统,包括设置于好氧区3内的曝气管5、设置于设备区4内的鼓风机6和用于连接曝气管5和鼓风机6的第一管路7 ;出水系统,包括设置于好氧区3内且与过滤膜组件连接的集水管8、设置于设备区4内的水泵9、用于连接集水管8和水泵9的第二管路10和与水泵9连接的出水管11。其中,优选地,水泵9为射流式自吸泵。本技术所述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采用过滤膜组件,实现了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的相互独立,使得污泥浓度可以达到6000-12000mg/L,消除了污泥膨胀带来的危害,同时大大提高了比较难降解的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了水处理的效果。在本技术所述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用于分隔厌氧区2与好氧区3的第一隔板12 ;用于连通厌氧区2与好氧区3的过水孔13,设置于第一隔板12上部;用于分隔好氧区3与设备区4的第二隔板14 ;其中,所述第一管路7和第二管路10均穿过第二隔板14。其中,优选地,第一隔板12、第二隔板14为4mm厚碳钢。本技术所述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将传统的调节池、厌氧消化池、好氧池、膜过滤区等反应区经过严格计算后,融合在一个占地很小的空间里,不仅大大节约了占地面积、易于安放,而且不需要大面积的挖掘土方、建筑反应池,减少了施工投入,同时节约了人力成本。在本技术所述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道可以包括进水管15 ;布水管16,设置于厌氧区2下部,与进水管15连接。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包括厌氧区(2)和与所述厌氧区(2)连通的好氧区(3),以及设备区(4);进水管道,设置于所述厌氧区(2)内;过滤膜组件,设置于所述好氧区(3)内;用于为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提供氧气和阻止污泥在所述过滤膜组件上沉着的曝气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好氧区(3)内的曝气管(5)、设置于所述设备区(4)内的鼓风机(6)和用于连接所述曝气管(5)和所述鼓风机(6)的第一管路(7);出水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好氧区(3)内且与所述过滤膜组件连接的集水管(8)、设置于所述设备区(4)内的水泵(9)、用于连接所述集水管(8)和所述水泵(9)的第二管路(10)和与所述水泵(9)连接的出水管(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云龙,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安生物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