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板喷淋湿式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51767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1 18:35
一种斜板喷淋湿式除尘器,脱硫除尘室的左端竖直设有冲击管道,冲击管道的底端与脱硫除尘室形成通气道,所述冲击管道的顶端为进气口,脱硫除尘室的下端为贮水槽与出尘口,贮水槽的右端为水位箱,所述脱硫除尘室的两侧壁分别错开依次设有斜板形成“S”状,脱硫除尘室的顶端为出气口,所述每块斜板的末端连有喷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的技术效果:除尘液从喷头喷出后,根据碰撞机理,除去粉尘,流经斜板的水流,形成数层水膜,对气体进行反复过滤,从而达到较高的除尘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除尘器,尤其涉及一种斜板喷淋湿式除尘器
技术介绍
湿式除尘器在除尘领域很普遍,其基本原理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颗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颗粒,或是利用水滴和颗粒的惯性使粒径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板喷淋湿式除尘器,该除尘器不仅使用到喷淋除尘还利用多层水膜提高除尘的效率,即将除尘液通过喷头流向斜板,喷淋过程中除去粉尘,流经斜板的水流形成水膜,对气体进行过滤,达到除尘目的。本技术是这样来实现的,它包括进气口、出尘口、水位箱、斜板、喷头、脱硫除尘室、出气口、贮水槽、冲击管道,其特征是脱硫除尘室的左端竖直设有冲击管道,冲击管道的底端与脱硫除尘室形成通气道,所述冲击管道的顶端为进气口,脱硫除尘室的下端为贮水槽与出尘口,贮水槽的右端为水位箱,所述脱硫除尘室的两侧壁分别错开依次设有斜板形成“S”状,脱硫除尘室的顶端为出气口,所述每块斜板的末端连有喷头。本技术的技术效果是除尘液从喷头喷出,因颗粒和液滴的惯性碰撞、拦截和凝聚等作用,使粉尘粒子被液滴捕集,流过斜挡板的水流形成多层含有除尘液的水膜,对烟气进行高效过滤,达到除去烟尘的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中,I、进气口 2、出尘口 3、水位箱4、斜板5、脱硫除尘室6、喷头7、出气口 8、贮水槽9、冲击管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技术是这样来实现的,脱硫除尘室5的左端竖直设有冲击管道9,冲击管道9的底端与脱硫除尘室5形成通气道,所述冲击管道9的顶端为进气口 1,脱硫除尘室5的下端为贮水槽8与出尘口 2,贮水槽8的右端为水位箱3,所述脱硫除尘室5的两侧壁分别错开依次设有斜板4形成“S”状,脱硫除尘室5的顶端为出气口 7,所述每块斜板4的末端连有喷头6。除尘液从喷头6喷出后,根据碰撞机理,除去粉尘,流经斜板4的水流,形成数层水膜,对气体进行反复过滤,从而达到较高的除尘效率。权利要求1. 一种斜板喷淋湿式除尘器,它包括进气口、出尘口、水位箱、斜板、喷头、脱硫除尘室、出气口、贮水槽、冲击管道,其特征是脱硫除尘室的左端竖直设有冲击管道,冲击管道的底端与脱硫除尘室形成通气道,所述冲击管道的顶端为进气口,脱硫除尘室的下端为贮水槽与出尘口,贮水槽的右端为水位箱,所述脱硫除尘室的两侧壁分别错开依次设有斜板形成“S”状,脱硫除尘室的顶端为出气口,所述每块斜板的末端连有喷头。专利摘要一种斜板喷淋湿式除尘器,脱硫除尘室的左端竖直设有冲击管道,冲击管道的底端与脱硫除尘室形成通气道,所述冲击管道的顶端为进气口,脱硫除尘室的下端为贮水槽与出尘口,贮水槽的右端为水位箱,所述脱硫除尘室的两侧壁分别错开依次设有斜板形成“S”状,脱硫除尘室的顶端为出气口,所述每块斜板的末端连有喷头。本技术专利的技术效果除尘液从喷头喷出后,根据碰撞机理,除去粉尘,流经斜板的水流,形成数层水膜,对气体进行反复过滤,从而达到较高的除尘效率。文档编号B01D53/18GK202740953SQ20122014043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6日专利技术者曾聪, 熊辉, 熊贞晟, 沈伟松, 程王玉 申请人:南昌航空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斜板喷淋湿式除尘器,它包括进气口、出尘口、水位箱、斜板、喷头、脱硫除尘室、出气口、贮水槽、冲击管道,其特征是脱硫除尘室的左端竖直设有冲击管道,冲击管道的底端与脱硫除尘室形成通气道,所述冲击管道的顶端为进气口,脱硫除尘室的下端为贮水槽与出尘口,贮水槽的右端为水位箱,所述脱硫除尘室的两侧壁分别错开依次设有斜板形成“S”状,脱硫除尘室的顶端为出气口,所述每块斜板的末端连有喷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聪熊辉熊贞晟沈伟松程王玉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航空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