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微型调频发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43938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7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微型调频发射器,包括电池、天线、麦克风、开关、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电感、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输出功率不超过5-8mW,发射范围在房屋区可至300米左右,用一部普通FM收音机能接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只需用3V电源和半波天线便有如此的发射能力,因此,在使用中调制度深、不产生幅度调制、失真小、信号发射送距离远、工作稳定,电路耗电小于5mA,用两枚干电池可连续工作80至100小时;电路在正常工作下非常稳定,频率漂移很小,干扰较少。(*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收音机调频发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微型调频发射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收音机采用的小功 率调频发射装置电路,大多数采用集成电路构成,其灵敏度和清晰度较差,耗能高,因此会造成调制度较浅、产生幅度调制过大、失真大、发射距离短、工作不稳定以及频率漂移大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多功能微型调频发射器。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电池、天线、麦克风、开关、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电感、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麦克风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麦克风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电感的第二端、所述天线和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五电容为可变电容;所述第一三极管和所述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输出功率不超过5_8mW,发射范围在房屋区可至300米左右,用一部普通FM收音机能接收,本技术只需用3V电源和半波天线便有如此的发射能力,因此,在使用中调制度深、不产生幅度调制、失真小、信号发射送距离远、工作稳定,电路耗电小于5mA,用两枚干电池可连续工作80至100小时;电路在正常工作下非常稳定,频率漂移很小,干扰较少。附图说明附图是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附图所示本技术包括电池E、天线ANT、麦克风MIC、开关SW、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电感L、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l、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电池E的正极与开关SW的一端连接,开关SW的另一端同时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电感L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一电阻Rl的第一端连接,电池E的负极同时与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和麦克风MIC的第一端连接,麦克风MIC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和第一电容Cl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l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和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和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极管 Q2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和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同时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电感L的第二端、天线ANT和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C5为可变电容;第一三极管Ql和第二三极管Q2均为NPN型三极管。如附图所示本技术的麦克风MIC内实际藏有一枚FET,FET将麦克风MIC前振膜的电容变化放大,这就是麦克风很灵敏的原因。音频放大由第一三极管Ql担任,增益约20至50。将放大的信号送往振荡级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约工作于88MHz,此频率由振荡线圈(共5圈)和第四电容C4调整,该频率也决定于第二三极管Q2、ISpF可调电容第五电容C5及偏压元件(如第五电阻R5和第四电阻R4)。电源接通后,第三电容C3通过第四电阻R4逐渐充电,而第五电容C5则经振荡线圈和第五电阻R5充电,但更快;47pF第四电容C4也充电(其两端虽仅得很小的电压),同时线圈产生磁场。基极电压渐渐上升时,第二三极管Q2导通,并有效地将内阻并接在ISpF第五电容C5两侧。基极电压继续上升,第五电容C5试图阻止射极电位的移动,当电容内的能量耗尽不再阻止射极电位的移动时,基极与射极之间电压降低,三极管截止,流入线圈的电流也停止,磁场衰溃。并产生一个反向电压,集电极电位从原本的2. 9V上升超过3V,并以相反方向向第四电容C4充电,这电压也同时对第五电容C5充电并增大了第五电阻R5上的电压降,使三极管进入更深的截止状态。随着电感L上反电势能量的消耗,第二三极管Q2的射极电位下降,并降到三极管开始导通,电流流入线圈使线圈上的电压再次反转,形成集电极电位下降,并通过第五电容C5传送到射极,使第二三极管Q2饱和导通,周期再开始重复。使第二三极管Q2形成振荡,产生88MHz的交流信号。来自前级放大后的音频信号经I μ F电容溃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改变振荡频率,产生所需的FM信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微型调频发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天线、麦克风、开关、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电感、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麦克风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麦克风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电感的第二端、所述天线和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微型调频发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天线、麦克风、开关、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电感、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的另一端同时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同时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所述麦克风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麦克风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璐黄大喜庞凯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槟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