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用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30284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收用品,在外表面形成有防漏凹槽,沿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其外表面划分为前端区、后端区以及位于所述前端区与后端区之间的中间区,所述前端区及后端区可向所述中间区折叠以便于对所述吸收用品进行包装,所述防漏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内,所述防漏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均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呈弧形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的靠近所述前端区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前端区凸出,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的靠近所述后端区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后端区凸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吸收用品在折叠包装后,在折叠处不容易发生侧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收用品
技术介绍
对于纸尿片等一次性吸收用品,通常在生产设计阶段都会考虑如何保证吸收用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侧漏。目前所常采用的防侧漏结构是,在吸收用品的两侧纵向设置弹性元件,使吸收物受弹性元件的拉力呈凹状,并且在吸收用品上通过热压的方式形成纵向或横向弯曲的沟槽,使吸收用品受力变形,从而使吸收用品更容易与使用者的胯裆部紧密贴合,以此来达到防止液体侧漏的目的。在产品设计验证阶段,上述设计方案通常会具有较好的防侧漏效果,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上述设计方案所生产的吸收用品的防侧漏效果却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上述设计方案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包装方式对吸收用品的防侧漏结构的影响。通常,吸收用品产品均采用折叠的方式进行包装,容易理解的,经过折叠后的物体一般要恢复到初始的状态是比较困难的,这一点,对于吸收用品也同样适用。吸收用品在经过折叠后,在折叠线所在的区域通常会发生外凸变形,而很难恢复到最初所设计的凹状结构,这一现象在吸收用品的运输过程中尤为显著,因为吸收用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大量的吸收用品之间通常是以相互堆叠的方式放置,相互堆叠所产生的压力会使得折叠后的吸收用品更加难以恢复到初始的设计状态,从而导致折叠处的外凸变形更加的显著。而折叠所产生的外凸变形会导致吸收用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够与人体紧密贴合,从而容易在折叠处发生侧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吸收用品实为必要。一种吸收用品,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形成有防漏凹槽,沿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所述外表面划分为前端区、后端区以及位于所述前端区与后端区之间的中间区,所述前端区及后端区可向所述中间区折叠以便于对所述吸收用品进行包装,所述防漏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内,所述防漏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均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呈弧形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的靠近所述前端区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前端区凸出,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的靠近所述后端区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后端区凸出。优选的,所述外表面形成有第一折叠线及第二折叠线,其中,所述第一折叠线为所述前端区与中间区的分界线,所述第二折叠线为所述中间区与后端区的分界线,所述第一凹槽的弧顶与所述第一折叠线相切,所述第二凹槽的弧顶与所述第二折叠线相切。优选的,所述外表面进一步形成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位于所述吸收用品的两侧并沿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的,所述第三凹槽自所述吸收用品的前端区弧形延伸至所述后端区。优选的,在所述前端区与中间区之间或在所述第一折叠线处,所述第三凹槽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朝所述吸收用品的外侧凸出。优选的,在所述中间区与后端区的之间或在所述第二折叠线处,所述第三凹槽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朝所述吸收用品的外侧凸出。优选的,在所述前端区与中间区之间或在所述第一折叠线处,所述第三凹槽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朝所述吸收用品的外侧凸出。优选的,在所述前端区及后端区内,至少有一个区域内形成有凹槽以加强所述吸收用品的防漏性能。针对现有技术中对吸收用品进行包装时,其所采用的将吸收用品的两端向吸收用品的中部区域折叠的方式容易造成吸收用品在折叠处发生外凸而导致侧漏的缺陷,本技术所提供的所述吸收用品,在保持吸收用品的折叠包装的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吸收用品的折叠方式,将所述吸收用品划分为前端区、后端区以及位于所述前端区及后端区之间的中间区。然后在所述中间区设置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呈弧形延伸的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同时,使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前端区设置,且使所述第一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前端区凸出,使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后端区设置,并且使所述第二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后端区凸出。凭借着吸收用品表面的凹槽所对应的区域的纤维挺度高于吸收用品其它区域的纤维挺度的普遍特点,通过在所述吸收用品的折叠处设置具有如上形态的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可以在所述吸收用品在预定区域受外力发生弯曲变形时,使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所对应的高密度纤维区域同时在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提供支撑力来抵抗外力对吸收用品造成的弯折,当外力消失后,所述吸收用品的弯折区域就会在支撑力的作用下恢复到折叠前的状态,保证了吸收用品在经过折叠后还可以恢复到最初的设计状态,从而避免了由于折叠后的吸收用品在折叠处发生外凸变形的情况而导致吸收用品容易发生侧漏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吸收用品的结构示意图,其具有外表面。图2是图1所示的吸收用品的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吸收用品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其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吸收用品100主体部10前端区11后端区12中间区13第一折叠线111第二折叠线112透液性顶层20外表面21吸收层30不透液性底层40防漏凹槽200第一凹槽201第二凹槽202第三凹槽3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吸收用品100,其包括主体部10,在所述主体部10的外表面向主体部10的内部凹设有防漏凹槽2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10包括透液性顶层20、吸收层30以及不透液性底层40,所述透液性顶层20、吸收层30以及不透液性底层40依次层叠形成所述主体部10。所述透液性顶层20具有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21,所述外表面21构成所述主体部10的一个外表面,所述防漏凹槽200形成在所述外表面21上。可以理解的,由于在所述吸收用品100使用时,所述透液性顶层20需要与使用者皮肤直接接触,因此所述透液性顶层20的材料优选的使用透液性能良好、且具有柔软滑顺的触感的材料,例如棉纤维等天然柔性纤维。沿所述吸收用品100的长度方向,所述外表面21划分为前端区11、后端区12以及位于所述前端区11与后端区12之间的中间区13。在本技术中,在一般情况下,所述前端区11为所述吸收用品100在使用时位于使用者身体前部的区域,所述后端区12为所述吸收用品100在使用时位于使用者身体后部的区域,所述中间区13则为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前端区11与后端区12之间的区域。特别的,由于本技术主要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吸收用品由于折叠而造成侧漏的缺陷进行改进,而通常吸收用品的折叠方式是将吸收用品在长度方向的两个相对端向吸收用品的中部区域折叠以减小所述吸收用品的整体长度,以便于包装,经过折叠后,在吸收用品的折叠处就会形成折叠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前端区11与中间区13、后端区12与中间区13的分界线即为吸收用品的两端折向中部区域后形成的折叠线,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收用品100的前端区11、后端区12以及位于所述前端区11及后端区12之间的中间区13的区域划分主要依据所述吸收用品100在实际包装过程中,其长度方向的两端折向所述吸收用品10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收用品,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形成有防漏凹槽,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所述外表面划分为前端区、后端区以及位于所述前端区与后端区之间的中间区,所述前端区及后端区可向所述中间区折叠以便于对所述吸收用品进行包装,所述防漏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内,所述防漏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均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呈弧形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的靠近所述前端区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前端区凸出,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的靠近所述后端区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后端区凸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用品,其具有外表面,在所述外表面形成有防漏凹槽,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吸收用品的长度方向,所述外表面划分为前端区、后端区以及位于所述前端区与后端区之间的中间区,所述前端区及后端区可向所述中间区折叠以便于对所述吸收用品进行包装,所述防漏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内,所述防漏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均沿所述吸收用品的宽度方向呈弧形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的靠近所述前端区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前端区凸出,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中间区的靠近所述后端区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弧顶朝所述后端区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用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表面形成有第一折叠线及第二折叠线,其中,所述第一折叠线为所述前端区与中间区的分界线,所述第二折叠线为所述中间区与后端区的分界线,所述第一凹槽的弧顶与所述第一折叠线相切,所述第二凹槽的弧顶与所述第二折叠线相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用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福良杨锟钱丽丽
申请(专利权)人: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