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枝嫁接削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28244 阅读:4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1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确保接穗削面达到长、平、直、光滑的要求的硬枝嫁接削穗器。硬枝嫁接削穗器包括杆,所述杆上设有斜面,所述斜面上中间部位设有小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快速削良种杏接穗,又可实现“一刀一面”,不但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嫁接后成活率显著提高;能使退耕还林农户通过短时间的操作培训,即熟练掌握削穗技巧,而且嫁接成活率也能显著提高,所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效果极佳,可广泛推广使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业
,特别涉及一种硬枝嫁接削穗辅助设备。
技术介绍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在甘肃张掖浅山及沿山高海拔冷凉区域,栽植以山杏、普通杏、乡土品种杏及仁用杏等杏树近10万亩,至目前,已发挥了良好生态效益,但是经济效益低下,因此,为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需通过高接换优进行良种推广。然而因杏树木质较硬,枝接削穗困难,仅靠双手,即使具有一定嫁接经验的专业人员,也难以确保接穗削面达到长、平、直、光滑的要求,接穗插入接口,使结合不严,导致嫁接成活率降低。仅仅依靠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更新换优,面积太大而无法实现,要在短期内培训退耕还林农户进行嫁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确保接穗削面达到长、平、直、光滑的要求的硬枝嫁接削穗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硬枝嫁接削穗器,包括杆,所述杆上设有斜面,所述斜面上中间部位设有小槽。所述斜面的下端与杆的距离为杆总长的1/3。所述杆的直径为3.5-5㎝,长度为40-60㎝。所述小槽的深度为0.5㎝。所述斜面与杆的横向截面的夹角为75°~80°。所述杆的上端设有手柄。本技术既能快速削良种杏接穗,又可实现“一刀一面”,不但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嫁接后成活率显著提高;能使退耕还林农户通过短时间的操作培训,即熟练掌握削穗技巧,而且嫁接成活率也能显著提高,所以,本技术效果极佳,可广泛推广使用。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 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硬枝嫁接削穗器,包括杆1,所述杆1上设有斜面2,所述斜面2上中间部位设有小槽3。斜面2的下端与杆1的距离为杆1总长的1/3。杆1的直径为3.5-5㎝,长度为40-60㎝。小槽3的深度为0.5㎝。斜面2与杆1的横向截面的夹角为75°~80°。杆1的上端设有手柄4。选择一直径为3.5-5㎝,长度40-60㎝的木棍,于木棍一端15-20㎝处,截一斜面,由上向下,逐渐加厚,要求面要平,斜面低端要求与斜面有75-80度的夹角,可挡住接穗下滑,在斜面的中间开一深0.5㎝,宽0.5㎝的小槽,可固定接穗,以防削接穗时左右摆动。在嫁接削穗时,将剪好的穗条基部顶住削穗器下斜面,将穗条放入削穗器斜面的小槽中间固定,然后由上向下用利刀削面,刀均匀向下,即可削出一长削面,将穗条转面,可在另一侧削出另一长削面,如此削出的削面又平又直又光,将砧木垂直切一切口,将削好的穗条插入,砧穗结合严实,用塑料条绑紧包严,可大幅度提高嫁接成活率。利用本设备,专业人员可实现“一刀一面”,运用得心应手,速度快,质量高;非专业人员使用,几个小时内即可削出质量较高的插穗;若不利于该设备,专业人员很难实现“一刀一面”,往往几刀才能削好一个面,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削出的面质量较差;而非专业人员即使训练数月,也很难削出质量较高的插穗,“一刀一面”需苦练好几年。所以,该辅助设备的出台,解决了杏树嫁接削穗困难的问题,同时,使非专业人员快速掌握嫁接技术,为张掖杏树良种高接换优创造了条件。而且该设备已广泛运用于各类树种的枝接中,效果十分显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枝嫁接削穗器,包括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1)上设有斜面(2),所述斜面(2)上中间部位设有小槽(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枝嫁接削穗器,包括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1)上设有斜面(2),所述斜面(2)上中间部位设有小槽(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枝嫁接削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2)的下端与杆(1)的距离为杆(1)总长的1/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枝嫁接削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杆(1)的直径为3.5-5㎝,长度为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力冯军仁占玉芳闫春鸣陈斌张永霞
申请(专利权)人:张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