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缠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11566 阅读:4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变压器缠线结构,包括一绕线座、一个一次侧线圈与至少一个二次侧线圈。该绕线座具有一绕线部,且底端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接脚部与一第二接脚部,而顶端的一顶板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复数个一第一凹槽及复数个第二凹槽,该一次侧线圈以该第一接脚部侧为起点绕设于该绕线部后,再经由对向侧的该复数个第一凹槽绕回并固定于该第一接脚部,该二次侧线圈包覆于该一次侧线圈外且绕线方式相同,惟自该第二接脚部侧绕起,使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的起点与终点端分别为同一侧,简化自动绕线加工制程,并使线圈不易松动以提高其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的结构,尤其是一种令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的起点端与终点端分别位于同一侧的变压器缠线结构
技术介绍
简易的变压器由二导电体组成,当其中一导电体具有不定量的电流通过时,即会产生变动的磁场,由电磁互感原理可知该变动磁场使另一导电体产生电势差,此是变压器的基本构成。然而,详细来说,变压器由一基座、一个一次侧线圈、一个二次侧线圈与一铁芯组构成,该基座具有一绕线部且贯穿设有一穿孔,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分别绕设于该绕线部上,配合该铁芯组,使该铁芯组与该一次侧线圈及该二次侧线圈产生耦合感应,当变化的电压加到该一次侧线圈并于该铁芯组上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去激发该二次侧线圈产生电动势的变化进而达到变更电压大小的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压器除了单独使用外也可将其微型化以安装于各式电子装置或电路板上,因此于该基座的相对两侧分设一第一接脚座与一第二接脚座及复数个第一接脚与复数个第二接脚。进行绕线加工时,将该一次侧线圈自该第一接脚处开始绕设于该绕线部,再以该第二接脚处为终点收线,该二次侧线圈的缠绕方法也同。然,此种方式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于自动绕线过程中较为耗费时间,且完成后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容易松动,而影响其转换电压的效率,且仅凭借该复数个第一接脚及该复数个第二接脚来固定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的起点与终点端导线,同样会影响其缠绕的紧合度,而即便以焊接的方式将导线固定于该第一接脚及该第二接脚,却因焊接点与绕线部的距离较短容易于操作时拉扯到已缠绕在该绕线部的线圈,或是于焊锡时产生吃锡过深的现象而造成短路。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设计人构思一种通过绕线方式来加强线圈紧合度以及其与绕线座的固合力,并可有效维持变压器耦合感应效率的变压器缠线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变压器缠线结构,其所绕设的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的起点端和终点端分别固设于同一侧的接脚,而使其自动化绕线的加工制程较为简易,且可节省绕线时间。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变压器缠线结构,其通过接脚座及绕线座的一顶板所设置的各凸块及凹槽,而使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除了其起点端与终点端可分别固设于同一侧外,也可加强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的固合力,此外,于焊锡加工时,可有效避免线圈因吃锡过深而导致短路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压器缠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绕线座,其具有至少一绕线部,且该绕线部贯穿设有一穿孔;一第一接脚部,设于该绕线座底端的一侧且有复数个第一接脚;一第二接脚部,设于该绕线座底端且相对设置于该第一接脚部的一侧,该第二接脚部设有复数个第二接脚;一顶板,设于该绕线座的顶端,该顶板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复数个第一凸块与复数个第二凸块,该每一第一凸块与该每一第二凸块间分别形成一第一凹槽与一第二凹槽;一个一次侧线圈,绕设于该绕线部,该一次侧线圈以该复数个第一接脚其中之一为起点绕设于该绕线部后,再经由对向侧的该复数个第一凹槽绕回并接触同一侧的另一该第一接脚 '及至少一个二次侧线圈,绕设于该绕线部,该二次侧线圈以该复数个第二接脚其中 之一为起点绕设于该绕线部后,再经由对向侧的该复数个第二凹槽绕回并接触同一侧的另一该复数个第二接脚。该第一接脚部设有复数个第三凹槽,该每一第三凹槽间则设有一第三凸块,该第二接脚部设有复数个第四凹槽,该每一第四凹槽间则设有一第四凸块。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分别以S形的绕线方式环绕于该第一凸块、该第二凸块、该第三凸块与该第四凸块。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分别以焊接或缠绕的方式固定于该复数个第一接脚与该复数个第二接脚。该绕线部设有至少一隔板,使该绕线部形成复数个绕线区,该每一绕线区呈间隔设置,供以绕设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该隔板对应该第一接脚部与该第二接脚部的两侧设有复数个第五凸块,且该每两个相邻的第五凸块之间形成有一第五凹槽。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相对于该第一接脚部与该第二接脚部呈平行绕设。还具有一绝缘层,其设于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之间。还具有一铁芯组,其分别自该绕线座的两侧插设于该穿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该一次侧线圈与该二次侧线圈的起点与终点端分别为同一侧,简化自动绕线加工制程,并使线圈不易松动以提高其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一);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二);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态样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态样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第一实施例1_变压器缠线结构;10_绕线座;101_绕线部;1011_穿孔;11_第一接脚部;111-第一接脚;112_第三凹槽;113-第三凸块;12_第二接脚部;121_第二接脚;122-第四凹槽;123-第四凸块;13_顶板;131-第一凸块;132_第二凸块;133_第一凹槽;134-第二凹槽;14-一次侧线圈;15-二次侧线圈;第二实施例2_变压器缠线结构;20_绕线座;201_绕线部;2011_穿孔;2012_隔板;2013_第一绕线区;2014_第二绕线区;2015_第五凸块;2016_第五凹槽;21_第一接脚部;211-第一接脚;212_第三凹槽;213_第三凸块;22_第二接脚部;221_第二接脚;222-第四凹槽;223_第四凸块;231-第一凸块;232_第二凸块;233_第一凹槽;234_第二凹槽;24_—次侧线圈;25_ 二次侧线圈;26_绝缘层;27_铁芯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贵审查委员能清楚了解本技术的内容,仅以下列说明搭配图式,敬请参阅。请参阅图I、图2及图3,其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一)、(二)及仰视图。本技术的变压器缠线结构1,包括一绕线座10、一第一接脚部11、一第二接脚·部12、一顶板13、一个一次侧线圈14与至少一个二次侧线圈15。该绕线座10以具有绝缘特性的材料制成并具有一绕线部101,且该绕线部101贯穿设有一穿孔1011。该第一接脚部11设于该绕线座10底端的一侧,且设有复数个第一接脚111。该复数个第一接脚111位于该第一接脚部11底端,其中,该第一接脚部11也设有复数个第三凹槽112,该每一第三凹槽112间则设有一第三凸块113,供以加强该一次侧线圈14与该绕线座10的固合力。该第二接脚部12设于该绕线座10底端相对设置该第一接脚部11的一侧,且设有复数个第二接脚121。该复数个第二接脚121也位于该第二接脚部12底端。其中,该第二接脚部12设有复数个第四凹槽122,该每一第四凹槽122间则设有一第四凸块123。该顶板13设于该绕线座10的顶端,且该顶板13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复数个第一凸块131与复数个第二凸块132,该每一第一凸块131与该每一第二凸块132间分别形成一第一凹槽133与一第二凹槽134,供该一次侧线圈14与该二次侧线圈15的起点端导线与终点端导线可维持在同一侧,其中,通过该复数个第一凸块131与该复数个第二凸块132可加强该一次侧线圈14与该二次侧线圈15的固定力而使其不会松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缠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绕线座,其具有至少一绕线部,且该绕线部贯穿设有一穿孔;一第一接脚部,设于该绕线座底端的一侧且有复数个第一接脚;一第二接脚部,设于该绕线座底端且相对设置于该第一接脚部的一侧,该第二接脚部设有复数个第二接脚;一顶板,设于该绕线座的顶端,该顶板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复数个第一凸块与复数个第二凸块,该每一第一凸块与该每一第二凸块间分别形成一第一凹槽与一第二凹槽;一个一次侧线圈,绕设于该绕线部,该一次侧线圈以该复数个第一接脚其中之一为起点绕设于该绕线部后,再经由对向侧的该复数个第一凹槽绕回并接触同一侧的另一该第一接脚;及至少一个二次侧线圈,绕设于该绕线部,该二次侧线圈以该复数个第二接脚其中之一为起点绕设于该绕线部后,再经由对向侧的该复数个第二凹槽绕回并接触同一侧的另一该复数个第二接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清渊陈其铭
申请(专利权)人:耀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