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可以长时间充分地发挥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之间的密封性能。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之间的密封部件(52)构成为具备:变形作用部(54),其可以自由地弹性变形,在其整个长度方向形成有中空部(53);卡合保持部(55),其在整个长度方向以从板厚度方向两侧弹性地被夹持并支承于密封安装部(51a)的状态进行卡合,卡合保持部(55)与板状的密封安装部(51a)卡合且变形作用部(54)以朝向集谷箱的状态进行安装。(*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其构成为将从脱粒装置搬出并被纵向送谷装置向上输送的谷粒从所述纵向送谷装置的排出口,通过形成于集谷箱的横侧壁的开口,输送到所述集谷箱内,所述集谷箱构成为在操作位置和维修位置之间自由地进行位置变换,在该操作位置集谷箱连通所述开口和所述排出口,在该维修位置集谷箱离开所述开口和所述排出口,在连通所述排出口和所述开口的连通用连接位置,在所述集谷箱和所述纵向送谷装置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
技术介绍
在所述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中,以往,例如专利文献I或专利文献2所示,在连通所述排出口和所述开口的连通用连接位置,集谷箱侧的连接部及纵向送谷装置的连接部分别由板面朝向对方侧的板状体构成,所述密封部件使用形成为大致板状的海绵 材料,并为贴附于任一连接部的状态进行安装。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1119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1863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上述现有结构,如果为使用形成为大致板状的海面材料作为密封部件并以贴附于任一连接部的状态进行安装的结构,则恐怕无法长期地发挥充分的密封性能。S卩,虽然集谷箱在操作位置和维修位置之间变换位置,但是当进行这样的集谷箱的位置变换操作时,所述密封部件可能受到过度的力而变形或者受到表面磨损等损伤。如果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使用而反复进行这样的集谷箱的位置变换操作,则密封部件破损而使厚度变薄,即使使用期间不那么长,也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密封装置的性能。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能够长时间充分地发挥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之间的密封性能。本技术的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其构成为将从脱粒装置搬出并被纵向送谷装置向上输送的谷粒从所述纵向送谷装置的排出口,通过形成于集谷箱的横侧壁的开口,输送到所述集谷箱内,所述集谷箱构成为在操作位置和维修位置之间自由地进行位置变换,在该操作位置集谷箱连通所述开口和所述排出口,在该维修位置集谷箱离开所述开口和所述排出口,在连通所述排出口和所述开口的连通用连接位置,在所述集谷箱和所述纵向送谷装置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的第一特征结构在于,在所述连通用连接位置,在所述集谷箱和所述纵向送谷装置中的任一方以朝向另一方的状态形成有板状的密封安装部,所述密封部件构成为具备变形作用部,其自由地弹性变形,在其整个长度方向形成有中空部;卡合保持部,其在整个长度方向以从板厚度方向两侧弹性地夹持并支承所述板状的密封安装部的状态进行卡合,所述卡合保持部与所述板状的密封安装部卡合且所述变形作用部以朝向所述集谷箱和所述纵向送谷装置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状态进行安装。根据第一特征结构,密封部件的卡合保持部以从板厚度方向两侧弹性地夹持并支承于板状的密封安装部的状态而进行卡合,该板状的密封安装部形成于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中的任一方,密封部件的变形作用部以朝向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中的另一方的状态进行安装。例如,在将集谷箱从维修位置向操作位置进行位置变换的情况下,当集谷箱靠近纵向送谷装置并位于操作位置时,变形作用部发生弹性变形而与相对侧的部件(集谷箱或纵向送谷装置)抵接,成为填充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之间的间隙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间隙的宽度变化,也能够通过变形作用部的弹性变形维持填充间隙的状态。另外,为了使集谷箱在维修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换,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反复进行接近和离开的动作,即使对方侧的部件与变形作用部抵接,变形作用部也利用中空部来吸收位移同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不会受到过度的力。·因此,不存在由于过度的力而磨损变形作用部等不良情况,通过填补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发挥良好的密封性能。另外,安装有卡合保持部的板状的密封安装部在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中的任一方以朝向另一方的状态而形成,另外,因为卡合保持部以从板厚度方向两侧弹性地夹持并支承于板状的密封安装部的状态而进行卡合,所以为了使集谷箱在维修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换,即使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反复进行接近及离开的动作,也不会由于该动作而使卡合保持部从板状的密封安装部脱离或受到过度的力,容易长期地维持基于密封部件的适当安装状态。因此,利用第一特征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其能够长时间充分地发挥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之间的密封性能。本技术的第二特征结构在第一特征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集谷箱的横侧壁以从所述集谷箱的上端部到下部向箱内侧凹陷的状态、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有凹部,并且在所述凹部的上部形成有所述开口,所述纵向送谷装置在所述操作位置以进入所述凹部的内部的状态进行配置。根据第二特征结构,在集谷箱位于操作位置的状态下,纵向送谷装置以进入在集谷箱的侧面以朝向箱内侧凹陷的状态而形成的凹部的内部的状态进行配置,故而使集谷箱的侧面能够尽可能地接近脱粒装置,通过减小集谷箱与脱粒装置之间的无用的空间,能够尽可能地扩大集谷箱的存储容量。本技术的第三特征结构在第二特征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开口以比所述排出口的横向宽度更大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凹部,并且以向所述纵向送谷装置的横侧外侧突出的状态覆盖所述开口的前后的覆盖部形成于所述纵向送谷装置,在与所述前后的覆盖部的各外周侧以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安装有抵接作用于所述集谷箱的侧面的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集谷箱的所述开口的上侧周缘部及下侧周缘部分别安装有抵接作用于所述纵向送谷装置的所述排出口的上部侧部分及下部侧部分的所述密封部件。根据第三特征结构,因为形成于集谷箱的开口形成为比排出口的横向宽度更大,所以通过使纵向送谷装置以进入形成于集谷箱侧面的凹部的内部的状态进行配置,能够从纵向送谷装置的排出口将谷粒送入到集谷箱内部的较大范围,能够避免谷粒集中堆积在局部的位置而以尽量均匀的状态存储谷粒。以向纵向送谷装置的横侧外侧突出的状态覆盖横向宽度大的开口的横侧部的前后覆盖部形成于纵向送谷装置,在该前后的覆盖部的各外周侧以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安装密封部件,故而能够良好地发挥开口的横侧部的密封性能。另外,因为在集谷箱的开口上侧周缘部及下侧周缘部分别安装有密封部件,所以良好地发挥开口上侧及下侧的密封性能。另外,虽然覆盖部面向集谷箱的侧面,由于纵向送谷装置进入形成于集谷箱侧面的凹部的内部,所以在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分离的状态下,安装有密封部件的覆盖部不比纵向送谷装置更向集谷箱侧的外侧突出,所以与外物接触而损伤密封部件的风险小。因为集谷箱的开口上侧周缘部及下侧周缘部设置于凹部形成位置,所以其位于比集谷箱的侧面更凹入内侧的位置。即,在集谷箱和纵向送谷装置分离的状态下,因为安装有密封部件的开口上侧周缘部及下侧周缘部不比集谷箱的侧面更向纵向送谷装置侧的外侧 突出,所以与外物接触而损伤密封部件的风险小。因此,根据第三特征结构,通过使纵向送谷装置进入形成于集谷箱侧面的凹部的内部,能够增大集谷箱的存储容量,同时减少密封部件的损伤的风险,从而能够良好地发挥开口周围的密封性能。本技术的第四特征结构在第一特征结构 第三特征结构中任意一项的基础上,在所述纵向送谷装置的上部的形成有所述排出口的谷粒排出部设置有在俯视下呈大致V形且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壁部件,分别从该纵向壁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其构成为:将从脱粒装置搬出并被纵向送谷装置向上输送的谷粒从所述纵向送谷装置的排出口,通过形成于集谷箱的横侧壁的开口,输送到所述集谷箱内,所述集谷箱构成为在操作位置和维修位置之间自由地进行位置变换,在该操作位置所述集谷箱连通所述开口和所述排出口,在该维修位置所述集谷箱离开所述开口和所述排出口,在连通所述排出口和所述开口的连通用连接位置,在所述集谷箱和所述纵向送谷装置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连通用连接位置,在所述集谷箱和所述纵向送谷装置中的任一方以朝向另一方的状态形成有板状的密封安装部,所述密封部件构成为具备:变形作用部,其自由地弹性变形,在其整个长度方向形成有中空部;卡合保持部,其在整个长度方向以从板厚度方向两侧弹性地夹持并支承所述板状的密封安装部的状态进行卡合,所述卡合保持部与所述板状的密封安装部卡合,且所述变形作用部以朝向所述集谷箱和所述纵向送谷装置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状态进行安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田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