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9623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1)包括储藏室(2,3)以及位于所述储藏室(2,3)内的风道板(10),所述风道板(10)具有至少一组排出口(15)以向所述储藏室(2,3)排出冷空气,所述至少一组排出口(15)包括多个排出口(15)。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建议,所述多个排出口(15)排成弧形,冷空气从这些排出口(15)发散地进入所述储藏室(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设备[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制冷设备,例如家用冰箱、酒柜、冷柜等。[
技术介绍
]为了使制冷设备的储藏室的温度分布均匀,已知的做法是给储藏室设置空气循环装置。中国技术CN2515612Y公开一种冷气折流装置,该折流装置包括大致为L型的紧挨着储藏室的顶壁和后壁设置、用以限定空气通道的折流板/风道板。风道板在其水平顶板的前端设有用以排出冷空气的排出口,在竖板上设有多个排出口。在一个风扇的驱动下,储藏室内的空气通过排出口进入空气通道,并蒸发器直接/间接冷却后,通过上述排出口从储藏室的顶部排入储藏室。另外,在中国专利CN1254652C所公开的方案中,位于储藏室顶部的冷空气通道的下壁具有多组排出口,这些排出口输出向下的空气流。由于冷空气是向前运动,这些排出口和冷空气的运动方向基本平行,出风量较小,且每组排出口排成直线,这种设置方式不利于冷空气在某个区域内散播,影响制冷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于提高制冷效率的制冷设备。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关于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储藏室以及位于所述储藏室内的风道板,所述风道板具有至少一组排出口以向所述储藏室排出冷空气,所述至少一组排出口包括多个排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排出口排成弧形,冷空气从这些排出口发散地进入所述储藏室。以这样的方式,冷空气可以从朝着不同方向的排出口、发散式地进入储藏室,从而有利于冷空气在储藏室内的扩散,特别是在某个特定空间内(例如位于储藏室容器)内扩散,进而可增加冷暖空间的热交换效率,有助于提高制冷效率。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防止储藏室内出现高温死角的情况,储藏室内的温度可以分布更加均匀。其他单独或与其他特征结合而被认为本专利技术的特性的特征将在以下附加的权利要求中阐述。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多个排出口分布在一个弧形的壁上。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壁大致垂直于所述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排出口为辅助排出口。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还包括位于所述风道板前端的主排出口。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多个排出口从所述储藏室的顶部向所述储藏室排出冷空气。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排成弧形的排出口大致位于所述储藏室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区域。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包括位于所述储藏室内的容器,所述排成弧形的排出口对应于所述容器的中部和/或中后部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专利技术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附图说明]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且用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以下附图图解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且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则。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部分组装图,其中制冷具的外壳和热绝缘材料没有显示。图2是图1的爆炸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风道板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风道板的部分立体图。图5是沿着图1中A-A线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1中B-B线的示意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附图,首先请特别参照图1。制冷设备1具有用于储藏食物的储藏间室24,储藏间室24由内胆21限定。储藏间室24由隔热的壁包围形成,隔热的壁包括内胆21、包围内胆的外壳(未图示)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绝热材料(未图示)。如图1和图2所示,储藏间室24内设有在竖直的隔壁4而被分隔为并排的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由同一个门50关闭。应当理解,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也可以由不同的门关闭。隔壁4设有许多流体连通第一和第二储藏室2,3的通孔28,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的储藏温度基本是相同的。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用以储藏物品的容器31。第二储藏室3内可设置保湿单元29,以特别适于保存蔬菜、水果等食品。保湿单元29位于容器31的上部,以将储藏在容器31内的物品的水分保留在容器31内。以此,储藏间室24在横向分隔为左右并排的“干区”(第一储藏室)和“湿区”(第二储藏室)。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制冷设备1包括可与储藏间室24(包括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热交换)的蒸发器30。蒸发器30包括制冷剂管路和与制冷剂管路紧密接触的热传导元件。在本实施例中,热传导元件为板状,几乎完全覆盖储藏间室24的后壁32。蒸发器30可以位于储藏间室24的后壁32面向热绝缘层的一侧并紧贴后壁32而冷却后壁32,进而使后壁32成为冷却面。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蒸发器30也可以位于后壁32的内侧而位于储藏间室24内,由蒸发器30本身构成冷却面。为了降低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内的温度梯度,制冷设备1包括用以将第一、二储藏室2,3内的空气吸入并由蒸发器直接或间接冷却后再送入第一、第二储藏室2,3的空气循环装置。空气循环装置包括用以形成空气通道5的风道板10和位于空气通道5内以驱动空气流动的风扇6。请参照图2至图6,在这个实施例中,风道板10包括靠近储藏间室24的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的顶壁12但与顶壁12相隔一定距离的顶板13。风道板10还包括从顶板13的后端弯折后向下延伸的背板33。背板33靠近后壁32但与后壁32相隔一定的距离。以此,空气通道5从背板33和后壁32之间延伸到顶板13和顶壁12之间。顶板13和背板33的边缘可以具有分别朝着顶壁12和后壁32延伸的间隔壁34以使风道板10和内胆21之间形成上述间隙。顶板13和背板33可以大致垂直,因此风道板10大致为L形。在本实施例中,背板33覆盖后壁32的绝大部分。背板33下端和第一储藏隔间2和第二储藏隔间3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而形成回风口41。回风口41靠近储藏间室24的底壁。应当理解,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背板33仅覆盖后壁32的一部分,例如覆盖后壁32的上端一小部分或上半部分也是有可能的。顶板13包括暴露在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上方、大致为板状的主体部35以及位于这对主体部35之间的中间部36。主体部35基本平行于顶壁12,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第一储藏室2和第二储藏室3的顶壁12分别和对应的主体部35之间形成空气通道5的第一分路8和第二分路9以分别向相应的储藏室2,3输送冷空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路8和第二分路9相对于顶板13的纵向中心平面对称布置。中间部36包括向下突伸的突出部11。突出部11位于中间部36的后部。突出部11具有上端开放的空间38。空间38和第一分路8及第二分路9连通。空间38的后端开放于背板33,因此,空间38和空气通道5位于背板33和后壁12之间的部分连通。空气在被冷却面冷却后,可以通过空间38的位于背板33上的开口进入空间38内。隔壁4大致为板状,隔壁4的上端连接于中间部36的下侧。隔壁4设有凹陷空间7以容纳突出部11。凹陷空间7从隔壁4的上端的后部向下凹陷。在本实施例中,隔壁4在后部具有被降低的高度,形成缺口状的凹陷空间7。风扇6容置在突出部11的后端,由于突出部11伸入凹陷空间7内,因此风扇6也至少部分容置在凹陷空间7内。风扇6向前吹风,因此当风扇6工作时,被蒸发器30冷却的冷空气被风扇6吸入空间38并向前吹,之后冷空气分别从空间38的两侧进入第一分路8和第二分路9,经由位于每个主体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制冷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设备(1),包括:储藏室(2,3);以及位于所述储藏室(2,3)内的风道板(10),所述风道板(10)具有至少一组排出口(15)以向所述储藏室(2,3)排出冷空气,所述至少一组排出口(15)包括多个排出口(15);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排出口(15)排成弧形,冷空气从这些排出口(15)发散地进入所述储藏室(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设备(1),包括:储藏室(2,3);以及位于所述储藏室(2,3)内的风道板(10),所述风道板(10)具有至少一组辅助排出口(15)以向所述储藏室(2,3)排出冷空气,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组辅助排出口(15)包括多个排成弧形的辅助排出口(15)以适于使冷空气从这些排成弧形的辅助排出口(15)发散地进入所述储藏室(2,3),还包括位于所述风道板(10)前端的主排出口(14),所述排成弧形的辅助排出口(15)大致位于所述储藏室(2,3)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区域。2.一种制冷设备(1),包括:储藏室(2,3);以及位于所述储藏室(2,3)内的风道板(10),所述风道板(10)具有至少一组辅助排出口(15)以向所述储藏室(2,3)排出冷空气,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组辅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卫忠陈秀鹏鲁松涛张江文
申请(专利权)人: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