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是于座体前方处为设有呈层迭状排列的多个对接槽,并于座体内部收容有至少一个电气模块,而电气模块的端子座前方弯折状多个对接端子的卷曲端为分别位于对接槽处,且端子座上位于滤波模块的电路板侧边处至少一个板状座体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及至少一个屏蔽体,另于座体上定位的发光模块具有可与导电端子形成电性连接的多个发光元件,便可通过屏蔽体位于多个导电端子与电路板间形成屏蔽与隔离,以有效防止外部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到发光模块信号影响所造成相互干扰的缺点发生,从而提升整体信号传输上的稳定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尤指座体内部的端子座上位于滤波模块侧边处板状座体上为设有可与发光模块连接的多个导电端子及屏蔽体,并通过屏蔽体位于导电端子与滤波模块之间,以有效防止外部信号传输受到发光模块信号影响造成相互干扰,从而提升信号传输上的稳定性。
技术介绍
现今计算机科技的快速发展,而桌面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已普遍的存在于社会上的各个角落,其计算机发展趋势亦朝运算功能强、速度快及体积小的方向迈进,由于网络通讯技术也正在迅速蓬勃发展中,并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与休闲带入另一有别以往的崭新境界,让人们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更为热切且密不可分。·再者,随着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发展趋势,使计算机内部的连接器亦随之大幅缩小,但连接器于计算机缩小化,即需考虑其电磁效应所产生的信号干扰问题,而一般会影响连接器的噪声干扰的原因大致上可分为二大部分,其一为来自连接器周围的电磁波干扰,其二为连接器内部所产生的干扰,且因一般RJ45连接器大多被使用于数字通信,便有厂商于网络连接器内部设置有滤波模块来解决上述的缺点,然而为了满足计算机执行速度加快需求,其集成电路的信号传输频率亦需要不断提升,如以太网络架构的传输速度已由早期的10Mbps、IOOMbps逐渐的发展到IGbps,甚至是IOGbps,未来还会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使得连接器本身产生的噪声干扰也会越多,对于层迭式连接器来说,此一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另请参阅图9、图10所示,是分别为现有层迭多端口式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及局部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该绝缘座体A内部为形成有可供滤波模块B置入的容置空间A0,并于绝缘座体A前端处开设有多层等分排列的多个对接孔Al,而绝缘座体A的容置空间AO内则收容有对接端子座A2,且对接端子座A2上、下二侧处设有多个弯折状的对接端子A21,并使多个对接端子A21前方的卷曲端分别正对于绝缘座体A的对接孔Al处,而尾端则连接至滤波模块B所具的基座BI 二侧线路板B2上,并于基座BI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B11,即可将多个导电端子Bll分别连接于线路板B2上,并与线路板B2上的滤波元件B21形成电性连接来达到整流滤波的目的。此外,绝缘座体A的基座BI上位于线路板B2 二侧处设有侧板B3,并于侧板B3内壁面处设有可供发光元件C上的二接脚Cl穿设的多个插槽B31,且各发光元件C为分别嵌入至绝缘座体A位于对接孔Al 二侧处的容置槽All内呈一定位,惟该各发光元件C上的二接脚Cl与滤波模块B的线路板B2间并无设置有任何可供屏蔽噪声的结构,随着绝缘座体A的对接孔Al设置数量增加,各发光元件C上的二接脚Cl数量亦需随的增加,以致使连接器工作时发光元件C信号对于网络信号的干扰也越来越明显,造成信号传输效果变差且较不稳定,尤其是在更高速度的层迭多端口式连接器中,其信号干扰的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则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重新设计来加以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创作人有鉴于现有层迭多端口式连接器使用上的问题与缺点,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虑,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连接器新型诞生。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乃在于座体内部收容有电气模块的端子座,并于端子座上设有多个对接端子,且端子座上位于滤波模块的电路板侧边处至少一个板状座体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及至少一个屏蔽体,另于座体上定位的发光模块具有可与导电端子形成电性连 接的多个发光元件,便可通过屏蔽体位于多个导电端子与电路板间形成屏蔽与隔离,以有效防止外部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到发光模块信号影响所造成相互干扰的缺点发生,从而提升整体信号传输上的稳定性。本技术的次要目的乃在于座体上方处定位有具线路板的发光模块,并于线路板上对应于电气模块的板状座体处设有可供屏蔽体的第一接脚连接的连接部,且电气模块的端子座下方处设有可供屏蔽体的第二接脚连接的接地电路板,由此可将滤波模块上的电子元件周围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噪声导引至默认电路板上的接地端进行释放。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座体、电气模块及发光模块,其中该座体前方处为设有呈层迭状排列的多个对接槽,并于座体内部收容有至少一个电气模块,而电气模块前方多个弯折状的对接端子的卷曲端为分别位于座体上的对接槽处,且电气模块后侧处设有可露出于座体外部并与默认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的多个定位端子,该电气模块为包括有端子座及滤波模块,而端子座上设有可连接至滤波模块的至少一个电路板上的多个对接端子,且端子座上位于电路板侧边处设有至少一个板状座体,并于板状座体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及位于导电端子与电路板间形成屏蔽与隔离的至少一个屏蔽体,另于座体上定位的发光模块为具有与导电端子形成电性连接的多个发光元件。其中该座体所具的基座上对接槽二侧处设有容置槽,而发光模块所具的线路板前方处则设有定位于容置槽内的多个发光兀件。其中该座体外部罩覆定位有具至少一个接地弹片的屏蔽壳体,而发光模块所具的线路板上则设有至少一个供接地弹片形成电性连接的接地点。其中该电气模块的端子座后方二侧处设有连接至电路板上的多个定位端子,并于端子座下方处设有具多个通孔的接地电路板,而屏蔽体上则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接脚,且各板状座体上的导电端子下方处及屏蔽体的第二接脚为穿出接地电路板上对应的通孔而露出于座体外部,再与默认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其中该电气模块位于滤波模块的电路板上为设有至少一个电子元件,且电子元件包括滤波元件、排阻或电容器。其中该电气模块的板状座体与多个导电端子及屏蔽体为利用塑料镶嵌射出方式所一体成型,或以卡扣嵌合、夹持定位或胶合方式稳固的结合成为一体。其中该发光模块所具有的线路板上对应于电气模块的板状座体处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而屏蔽体上则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接脚,且各板状座体上的导电端子上方处及屏蔽体的第一接脚为与线路板上的连接部形成电性连接。其中该发光模块的线路板上的连接部为通孔或接点,而板状座体上的导电端子及屏蔽体的第一接脚与线路板上的连接部利用表面黏着技术或穿孔方式焊固形成电性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可有效防止外部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到发光模块信号影响所造成相互干扰的缺点发生,从而提升整体信号传输上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如后,其中图I是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为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为本技术的后视剖面图。 图5是为本技术板状座体与屏蔽体的立体外观图。图6是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板状座体与屏蔽体的前视图。图7是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前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图9是为现有层迭多端口式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为现有层迭多端口式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外观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3、4所示,是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及后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为包括有座体I、电气模块2、发光模块3及屏蔽壳体4,故就本案的主要构件及特征详述如后,其中该座体I为具有一基座11,并于基座11内部形成有可收容至少一个电气模块2的容置空间10,而基座11前方处设有呈层迭状排列的多个对接槽111,且各对接槽111 二侧处皆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座体、电气模块及发光模块,其中该座体前方处为设有呈层迭状排列的多个对接槽,并于座体内部收容有至少一个电气模块,而电气模块前方多个弯折状的对接端子的卷曲端为分别位于座体上的对接槽处,且电气模块后侧处设有可露出于座体外部并与默认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的多个定位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电气模块为包括有端子座及滤波模块,而端子座上设有可连接至滤波模块的至少一个电路板上的多个对接端子,且端子座上位于电路板侧边处设有至少一个板状座体,并于板状座体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及位于导电端子与电路板间形成屏蔽与隔离的至少一个屏蔽体,另于座体上定位的发光模块为具有与导电端子形成电性连接的多个发光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伯榕,
申请(专利权)人:涌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江涌德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建冠塑胶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