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7589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下出水的太阳能热水器,包括若干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水箱、设置于水箱底部的进水口和上出水口以及设置于水箱顶部的溢流口,还包括下出水总成,下出水总成包括下出水总管和若干管托,下出水总管上各支管与各管托相连通且外设保温材料,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设有出水口并连接于各管托并经下出水总管上各支管而与下出水总管相连通,下出水总管的一端与上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各真空集热管内管近底端处设有一段螺旋形盘管,螺旋形盘管的底端与外管封结形成出水口。还包括自动进水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科学合理,由于循环方式的优化,大大提高了热效率;下出水口的设置使真空集热管处于流通状态,能保持良好水质,热水能得到充分利用,与现有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相比,其理论可用热水量提高约30%。(*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太阳能热水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下出水的太阳能热水器。
技术介绍
太阳能热水器靠吸收太阳能辐射热制取热水,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节能环保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用太阳辐射加热原理,吸收空气中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通过玻璃真空集热管加热,热能传输至水箱,加热热水,所以它能耗低、效率高、速度快、安全性好、环保性强,源源不断的供应热水。作为热水系统它具有无以比拟的优点。现有技术的太阳能热水器均在水箱底部设置冷水(自来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 由于水箱位于真空集热管的上方,实际运行中,真空集热管中的水与水箱内的水虽形成循环,但长年累月,真空集热管内会有大量的杂质残留,污泥沉积,容易结垢,既影响热水器集热效率,又影响水质。研究开发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以改变真空集热管内污泥沉积、结垢严重,影响热效率、影响水质的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社会经济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其设计科学合理,热效率闻、水质优良,而且提闻了热水出水量。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包括若干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水箱、设置于水箱底部的进水口和上出水口以及设置于水箱顶部的溢流口,还包括下出水总成,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与下出水总成相连通,所述下出水总成的一端与上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下出水总成包括下出水总管和若干管托,所述下出水总管上各支管与各管托相连通且外设保温材料,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连接于各管托并经下出水总管上各支管而与下出水总管相连通,所述下出水总管的一端与上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内管近底端处设有一段螺旋形盘管,所述螺旋形盘管的底端与外管封结形成出水口。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还包括自动进水控制系统。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的关键是下出水,其所采用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设有出水口,热水能通过真空集热管底端的出水口输出。本技术设置下出水总成,真空集热管底端连接于下出水总成,下出水总成的一端与上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由真空集热管底端出水口流出的热水集中于下出水总成而从下出水口流出。更具体地说,真空集热管底端连接于下出水总成的管托,管托则与下出水总管上的支管相连通,下出水总管的一端与上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由真空集热管底端出水口流出的热水经管托通过下出水总管上的支管集中于下出水总管而从下出水口流出。本技术中,热水从下出水口出水,下出水口在真空集热管底端的下方,在实际运行热水使用过程中,太阳能热水器中包括水箱和真空集热管中的热水有可能完全流尽。本技术选用抗收缩膨胀弹性玻璃,并且在内管近底端处设有一段螺旋形盘管,避免真空管集热管因热胀冷缩引起爆裂。本技术设置了自动进水控制系统,在自动进水控制系统监控下运行,当水箱中的热水流尽时即开始自动进水,以确保安全运行。本技术设计科学合理,太阳能热水器加热过程中,水由真空集热管上端流向水箱,并经上出水口经连接管流入下出水总管,再经下出水总管的支管从真空集热管底端流入,形成循环。由于循环方式的优化,大大提高了热效率;太阳能热水器用水过程中,水从上出水口和真空集热管底端出水口集中到下出水总管并由下出水口流出,真空集热管处于流通状态,因此,即使经年累月,真空集热管内也不会沉积污泥和结垢,从而能保持良好水质;同时,由于下出水口在真空集热管底端的下方,真空集热管中的热水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与现有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相比,其理论可用热水量提高约30%。下表是本技术理论可用热水量与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理论可用热水量的比较。·真空集热管数(支)I水箱内外直径(mm) I集热面积(m2) |本技术理论可用热水量(L) |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理论可用热水量(L)~360/470— 1.8615812018_ 360/470_2. 24_189_143_~360/470— 2. 62219166~360/470— 3. 0025119030_ 360/470_3. 76_314_ 238_~360/470— 4. 5137728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中1_真空集热管、2-螺旋形盘管、3-出水口、4-下出水总成、5-管托、6-下出水总管、7-上出水口、8-进水口、9-水箱、10-溢流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它包括18支太阳能真空集热管I、水箱9、设置于水箱9底部的进水口8和上出水口 7以及设置于水箱9顶部的溢流口 10,还包括下出水总成4和自动进水控制系统;真空集热管I内管近底端处设有一段螺旋形盘管2,螺旋形盘管2的底端与外管封结形成出水口 3 ; 18支真空集热管I的底端分别连接于下出水总成4的18只管托5并经下出水总管6上的18个支管而与下出水总管6相连通,下出水总管6的一端与上出水口 7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下出水总管6及其18个支管设置在下出水总成4内,外设保温材料。权利要求1.一种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包括若干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水箱、设置于水箱底部的进水口和上出水口以及设置于水箱顶部的溢流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出水总成,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与下出水总成相连通,所述下出水总成的一端与上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出水总成包括下出水总管和若干管托,所述下出水总管上各支管与各管托相连通且外设保温材料和壳体,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连接于各管托并经下出水总管上各支管而与下出水总管相连通,所述下出水总管的一端与上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内管近底端处设有一段螺旋形盘管,所述螺旋形盘管的底端与外管封结形成出水口。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动进水控制系统。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下出水的太阳能热水器,包括若干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水箱、设置于水箱底部的进水口和上出水口以及设置于水箱顶部的溢流口,还包括下出水总成,下出水总成包括下出水总管和若干管托,下出水总管上各支管与各管托相连通且外设保温材料,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设有出水口并连接于各管托并经下出水总管上各支管而与下出水总管相连通,下出水总管的一端与上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各真空集热管内管近底端处设有一段螺旋形盘管,螺旋形盘管的底端与外管封结形成出水口。还包括自动进水控制系统。本技术设计科学合理,由于循环方式的优化,大大提高了热效率;下出水口的设置使真空集热管处于流通状态,能保持良好水质,热水能得到充分利用,与现有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相比,其理论可用热水量提高约30%。文档编号F24J2/24GK202709502SQ201220446619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4日专利技术者林州强, 孙维明, 刘志高, 许鸣华 申请人:浙江万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下出水太阳能热水器,包括若干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水箱、设置于水箱底部的进水口和上出水口以及设置于水箱顶部的溢流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出水总成,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的各真空集热管的底端与下出水总成相连通,所述下出水总成的一端与上出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为下出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州强孙维明刘志高许鸣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万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