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8786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19:51
一种喷水器,包括:一本体,将两固定环体部形成于一管体部的封闭端,并择一相对该管体部形成有进水通孔,且于该管体部设置有进水嘴;一切换头,相对该固定环体部形成有枢转环体部,且自该枢转环体部延伸形成有数个出水管部,并相对该出水管部设置有出水嘴;一调整座,穿设于该两固定环体部与该枢转环体部,而为筒型态样且具有一内管,并相对该进水通孔设置有进水通道,另相对该出水管部设置有出水通道;以及一调整阀,相对该调整座的内管形成有柱塞部,且于该柱塞部的一端相对该调整座的开口端形成有盖合部,而于该柱塞部相对该出水通道设置有封口凸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出水量易于控制且操作者无须持续施压控制的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喷水器,尤指一种借由枢转切换头调整出水态样,且以转动调整阀调整出水量的设计。
技术介绍
如「图I」所示的枪型喷水器10,为数个喷水器所采用的设计型态;其中,枪型喷水器10的操作方式,借按压枢接于握柄11的扳动件12控制出水量,另由转动设置于头部13的旋动件14切换出水态样。然而,按压扳动件12控制出水量的动作会致使内部的弹簧产生反作用力,若需长时间使用造成操作者手酸(操作者必须持续施压),且出水量较难控制;又,固定型态的外形设计,若有外形必须弹性调整(以配合包装及存放)的需求时,则欠缺外形可视需求进而弹性调整的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出水量较难控制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喷水器,其具有出水量易于控制的功效,且具有外形可视需求弹性调整的功效,和操作者无须持续施压控制出水量的功效。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喷水器,包括一本体,将两固定环体部间隔并列形成于一管体部的封闭端,并令该两固定环体部的一相对该管体部形成有进水通孔,且于该管体部的开口端设置有进水嘴;一切换头,相对该本体的固定环体部形成有枢转环体部,且自该枢转环体部延伸形成有数个出水管部,并相对该出水管部设置有出水嘴,而该出水嘴内部相对各该出水管部配设有各自的水型片;一调整座,穿设于该本体的两固定环体部与该切换头的枢转环体部,将该枢转环体部枢设于该两固定环体部之间,而该调整座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开口的筒型态样且具有一内管,并相对该进水通孔设置有连通该调整座外缘与该内管内缘的进水通道,另相对该出水管部设置有连通该内管内缘与该调整座外缘的出水通道;以及一调整阀,相对该调整座的内管形成有柱塞部,且于该柱塞部的一端相对该调整座的开口端形成有盖合部,而于该柱塞部相对该出水通道的进水端设置有封口凸块。此外,进一步于该出水通道的出水端设置有防漏的胶圈,另进一步于该封口凸块设置有封口胶垫。又,该本体的管体部封闭端相对该切换头的枢转环体部设置有顶推弹簧及定位凸柱,而该枢转环体部相对该定位凸柱且对应各该了水管部形成有定位孔。另,该进水嘴相对进水管设置有防漏的O形环,该调整座外缘相对该两固定环体部设置有防漏的O形环,该柱塞部外缘相对该内管设置有防漏的O形环。再者,进一步于该管体部的外缘嵌组有成对的外壳。另者,该盖合部设计成旋钮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具有出水量易于控制的功效,且具有外形可视需求弹性调整的功效,和操作者无须持续施压控制出水量的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现有喷水器的结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种出水态样的结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种出水态样的结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种出水态样的结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调整出水态样的操作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种出水态样的结构剖视图。 图8是本技术第二种出水态样的结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第三种出水态样的结构剖视图。图中标号说明10枪型喷水器11 握柄12扳动件13 头部14旋动件20 本体2la、2Ib固定环体部22管体部211进水通孔23进水嘴231 O 形环24a、24b 外壳25顶推弹簧26定位凸柱30切换头31枢转环体部311a、311b、311c 定位凹孔32a、32b、32c 出水管部33出水嘴34a、34b 水型片40调整座401、402、403 O 形环41 内管42进水通道43出水通道431 胶圈50调整阀51柱塞部511、5120 形环513 封口凸块514 封口胶垫52盖合部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2」 「图5」所示,本技术包括一本体20,将两固定环体部21a、21b间隔并列形成于一管体部22的封闭端,并令该两固定环体部21a、21b的一相对该管体部22形成有进水通孔211,且于该管体部22的·开口端设置有进水嘴23,而于该进水嘴23相对进水管(图中未示)设置有防漏的O形环231,另可进一步于该管体部22的外缘嵌组有成对的外壳24a、24b。一切换头30,相对该本体20的固定环体部2la、2Ib形成有枢转环体部31,且自该枢转环体部31延伸形成有数个出水管部32a、32b、32c,并相对该出水管部32a、32b、32c设置有出水嘴33,而该出水嘴33内部相对各该出水管部32a、32b、32c配设有各自的水型片34a、34b。一调整座40,穿设于该本体20的两固定环体部21a、21b与该切换头30的枢转环体部31,将该枢转环体部31枢设于该两固定环体部2la、2Ib之间,而该调整座40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筒型态样且具有一内管41,并相对该进水通孔211设置有连通该调整座40外缘与该内管41内缘的进水通道42,另相对该出水管部32a、32b、32c设置有连通该内管41内缘与该调整座40外缘的出水通道43,且于该调整座40外缘相对该两固定环体部21a、21b设置有防漏的O形环401、402、403,另可进一步于该出水通道43的出水端设置有防漏的胶圈431。一调整阀50,相对该调整座40的内管41形成有柱塞部51,且于该柱塞部51的一端相对该调整座40的开口端形成有设计成旋钮式的盖合部52,而于该柱塞部51外缘相对该内管41设置有防漏的O形环511、512,又于该柱塞部51相对该出水通道43的进水端设置有封口凸块513,另可进一步于该封口凸块513设置有封口胶垫514。此外,请再参阅「图6」 「图9」所示,该调整座40将该切换头30的枢转环体部31枢设于该本体20的两固定环体部21a、21b之间,致使该切换头30可由该枢转环体部31的枢转,而切换不同的出水管部32a、32b、32c对准该调整座40的出水通道43,借以产生不同的出水态样;其中,该本体20的管体部22封闭端相对该切换头30的枢转环体部31设置有顶推弹簧25及定位凸柱26,而该枢转环体部31相对该定位凸柱26且对应各该出水管部32a、32b、32c形成有定位凹孔311a、311b、311c,于该切换头30枢转后辅助各该出水管部32a、32b、32c快速且确实对准该出水通道43。基于上述构成,水流由该进水嘴23流入该管体部22内部,再经由该进水通孔211与该进水通道42(参阅「图2」及「图7」 「图9」的虚线所示)流入该内管41内部;此时,借由该调整阀50的转动调整其柱塞部51的封口凸块513及封口胶垫514相对该出水通道43进水端的位置,即可调整由该内管41内部流入该出水通道43的水量(参阅「图7」、「图8」所示位置为全开,「图9」所示位置为全关),再由连通于该出水通道43出水端的该出水管部32a、32b或32c喷水出去;因此,转动该调整阀50的旋转即可轻易调整出水量,而具有出水量易于控制且操作者无须持续施压控制的功效。再者,由于该切换头30相对于该本体20枢转而产生不同的出水态样,故本技术的外形可于包装及存放之际,适时调整该切换头30相对于该本体20的枢转方位,另具有外形可视需求弹性调整的功效。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将两固定环体部间隔并列形成于一管体部的封闭端,并令该两固定环体部之一相对该管体部形成有进水通孔,且于该管体部的开口端设置有进水嘴;一切换头,相对该本体的固定环体部形成有枢转环体部,且自该枢转环体部延伸形成有数个出水管部,并相对该出水管部设置有出水嘴,而该出水嘴内部相对各该出水管部配设有各自的水型片;一调整座,穿设于该本体的两固定环体部与该切换头的枢转环体部,以将该枢转环体部枢设于该两固定环体部之间,而该调整座为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筒型态样且具有一内管,并相对该进水通孔设置有连通该调整座外缘与该内管内缘的进水通道,另相对该出水管部设置有连通该内管内缘与该调整座外缘的出水通道;一调整阀,相对该调整座的内管形成有柱塞部,且于该柱塞部的一端相对该调整座的开口端形成有盖合部,而于该柱塞部相对该出水通道的进水端设置有封口凸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宗民
申请(专利权)人:蔚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