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压—离心式除湿器,其特征是由机体、冷却器、送风机、导流罩、平面挡风板组成,所述的机体通过一块隔板分成上机体和下机体,送风机设置于下机体内,其出风管穿过隔板伸至上机体内,在下机体侧壁设有进风口,水冷管式冷却器安置于进风口内,所述的导流罩的顶部为半圆弧型,整个导流罩套接于出风管的上部,在导流罩与隔板之间设有一块平面挡风板,在上机体底端外侧设有一个排湿气口,在导流罩上方的上机体设有一出风口。该除湿器与现有除湿装置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使用方便以及除湿、节能效果明显等有益技术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气除湿器,特别是一种冲压一离心式空气除湿器,适合快速去除空气水份的干燥容器中使用。
技术介绍
目前各行业使用的干燥机,大部分是采用加热空气,使其相对湿度降低,以带走待干物料中的水份,随后排出部分湿热空气,部分空气则继续循环。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分离水蒸汽的程序,排出部分和继续循环部分空气的湿度和相对对湿度是完全相同的,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稀释的过程,以致造成能源大量的浪费,这是现有干燥机一直存在的缺陷;而在储存仓库领域,需要把湿空气去除,现有的除湿手段绝大部分依靠冷却法,少数采用吸附法。采用冷却法除湿,还须待空气中的水蒸汽冷却成液相的水,并能自然地和空气分离,即·聚集成较大水滴才能将其排出达到除湿要求。然而,要实现这个过程需要相当大的制冷量,相应消耗很多能源才能实现,且设备投资及运行费用颇高。这是冷却除湿法最为不足之处。而吸附式干燥法在吸潮剂吸附水份后还需花相当的热量将其驱除,增加了运行及维护(包括吸潮剂老化更换)成本。上述两种除湿手段存在的问题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干燥器和除湿器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便宜、除湿和节能效果明显、使用方便的冲压一离心式空气除湿器。上述任务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的一种冲压一离心式空气除湿器,其特征是由机体、冷却器、送风机、导流罩和平面挡风板组成,所述的机体通过一块隔板分成上机体和下机体,送风机设置于下机体内,其出风管穿过隔板伸至上机体内,在下机体侧壁设有进风口,水冷管式冷却器安置于进风口内,所述的导流罩的顶部为半圆弧型,整个导流罩以其裙部套接于出风管上部,在导流罩底端与隔板之间设有一个平面挡风板,在上机体底端外侧设有一个排湿气口,在导流罩上方的上机体上设有一出风口。本技术方案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完善所述的出风管和导流罩裙部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两者各个面之间的间隙相等,导流罩裙部的横截面积等于2倍出风管的横截面积,以保证出风口与返回风通道面积相等,往返流畅。所述的导流罩的内顶端与出风管顶面的距离以I I. 2倍出风管宽度为适合,以便气流有一定的回转空间。所述的导流罩的底端与平面挡风板的距离以I. 5 I. 8倍的出风管与导流罩之间的间隙为好,以避免气流受到太大阻力。所述的出风管顶面与隔板之间的距离以2倍出风管宽度为好,太低不利于形成层流状的流束,太高则因流体与管壁摩擦而增加能量损耗。所述的排湿气口最好为圆形,数量为两个,总截面积以I / 25出风口面积为适合,面积太大会过量耗损干空气,太小则未能将湿空气充分排出。所述的平面挡风板最好通过焊缝固定于出风管外壁上,平面挡风板上方出风管前后壁两端的翻边通过螺钉与导流罩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以提高导流罩的刚性,减少震动,降低噪音。同时前后壁向外伸出的翻边板往下延伸至平面挡风板上,由此导流罩裙内形成四个导流槽,使往下的气流互不干扰,接近于层流状态,以增强往下冲压的效果。由于平面挡风板下面有一定的气体流动空间,有利于湿空气排出而不会被下冲的混合空气搅乱。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将冲压一离心式空气除湿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与干燥容器或储存仓库的底部和上部连通,然后启动送风机,并往冷却器通入自来 水。此时,干燥容器内的湿空气(包括机外空气及对物料进行交接后过来的空气)在送风机吸入端的负压作用下,经过冷却器进入送风机。经过冷却器时,因湿空气温度略为降低,湿空气中的水蒸气部分会凝结成微小水滴,进入送风机后经加压加速,在出风管直线导流段形成向上流束,当到达顶部被弧形导流罩挡住发生第一次冲压效应,气流瞬间被完全挡住并发生转向,气流的动能转变成位能(内部),压力旋即增加,气体分子密度增加。在此压力状态下,空气内部分以气相存在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导流罩强制转向180度的导向作用下往下直线流动。此时,湿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在转向的离心力作用下被抛到流束的外层,聚合成较大的水滴,沿导流罩裙部直线段往下冲撞到平面挡风板上,发生第二次冲压效应,再次凝成微小水滴,并凝聚在原先已形成的水滴上。随后由于受机体及压差的作用,气流再一次转180度往上流动,此时水滴再一次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并在重力和离心力双重作用下被甩到上机体内腔的下面,很快通过排湿气口排出机体外。由此可见,本技术是先让湿空气降温,然后通过两次冲压和转向的离心力作用改变气流状态使空气中的蒸汽凝结成微小水滴,并把悬浮在空中的微小水滴(雾状)分离及排出机外来实现除湿目的。此夕卜,还需说明一下的是,在两次气相变成液相的过程中释放出这部分水蒸气时的热焓,由于冲压和离心几乎是同步进行,凝结的水滴不易发生二次蒸发,反而在排除了这部分水分同时获得这些气化热焓(温度升高)的干燥空气向上经出风口流到工作间,继续对物料进行干燥。如此循环不断,就会逐步降低工作间的空气的相对湿度,置于工作间门内的物料亦逐渐得到干燥。本技术在使用时还有这样一个特性,当空气湿度超过35度时,启动冷却器有明显的作用,在常温干燥室可不使用冷却器。经试验表明使用一台送风机功率为I. I千瓦的除湿器,在没有额外加热的情况下,每小时可将约8,000立方米相对湿度为85%的湿空气变成相对湿度低于40%的较为干燥的空气。实际耗电量仅为O. 8度左右,与传统的干燥方法相比,节能可达80% 90%,其除湿和节能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使用方便,除湿和节能十分明显,是一项值得推广应用的产品。此外,本除湿器不依靠加热去湿,而且通过吸入室外新鲜空气达到气压平衡,使室内物料不容易变质,空气新鲜宜人。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结构作进一步描述。图I为一种冲压一离心式除湿器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图I中上机体(11)部分的剖示放大图。图3为图2中沿A-A线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I和图2,一种冲压一离心式除湿器,其特征是由机体I、冷却器2、送风机3、导流罩4和平面挡风板5组成,所述的机体I通过一块隔板6分成上机体11和下机体12,送风机3设置于下机体12内,其出风管7穿过隔板6伸至上机体11内,在下机体12侧壁设有进风口 8,水冷管式冷却器2安置于进风口 8内,所述的导流罩4的顶部为半圆弧形,整个导流罩4以其裙部套接与出风管7上部,在导流罩4底端与隔板6之间设有一个平面挡风板5,在上机体11底端外侧设有一个排湿气口 9,在导流罩4上方的上机体11上设有出风口 10。在实施时,所述的出风管7和导流罩4裙部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 : 1,两者各个面之间的间隔相等,导流罩4的横截面积为2倍出风管7的横截面积。在实施时,有关参数根据送风机3功率的大小在如下范围内选择导流罩4内顶端与出风管7顶面的距离为I I. 2倍出风管7宽度;导流罩4底端与平面挡风板5之间的距离为I. 5 I. 8倍出风管7与导流罩4之间的间隙;出风管7顶端与隔板6之间的距离为2倍出风管7宽度;排湿气口 9为圆型,共两个,总面积为I / 25出风管7面积。实施例一,平面挡风板5是通过焊缝固定于出风管7外壁上,平面挡风板5上方的出风管7前后壁两端的翻边71通过螺钉与导流罩4两侧壁连接在一起。(如图3所示)。具体实施例送风机功率I. I千瓦。出风管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压—离心式除湿器,其特征是由机体(1)、冷却器(2)、送风机(3)、导流罩(4)和平面挡风板(5)组成,所述的机体(1)通过一隔板(6)分成上机体(11)和下机体(12),送风机(3)设置于下机体(12)内,其出风管(7)穿过隔板(6)伸至上机体(11)内,在下机体(12)侧壁设有进风口(8),水冷管式冷却器(2)安置于进风口(8)内,所述的导流罩(4)的顶部为半圆弧形,整个导流罩(4)以其裙部套接于出风管(7)上部,在导流罩(4)底端与隔板(6)之间设有一个平面挡风板?(5),在上机体(11)底端外侧设有一个排湿气口(9),在导流罩(4)上方的上机体(11)上设有出风口(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国豪,
申请(专利权)人:何国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