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拍后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8078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球拍后套,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侧壁,所述侧壁还包括平滑连接的中空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为一上窄下宽的锥台结构;所述第二结构为所述第一结构的向下延伸,第二结构纵截面的侧壁轮廓为凹弧线。所述第二结构的凹弧线可以使后套的外径尺寸快速增大,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宽厚的卡住掌缘的支撑部,可以提供更大的阻力防止球拍脱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球拍组件,具体涉及一种球拍后套
技术介绍
球拍一般由拍头、中管、拍柄组成。拍柄一般是细长均匀的八面体,在拍柄的末端通常都套入一个后套以缩紧拍柄。后套的一般的作用在于保护拍柄,防止球拍脱手并使球拍看上去更加美观。现有的后套结构如图I所示,其侧壁一般为平滑均匀的结构。这种平滑均匀的结构并不能很好的防止球拍的脱手,尤其对于手掌容易出汗导致拍柄湿滑的使用者,即使球拍具有这样后套,但是其平滑均匀的结构无法提供足够的阻力防止球拍的脱手。在现实使 用中,很多使用者都会选择由后套部分开始缠绕吸汗带的第一圈,并且要通过折叠吸汗带或者多缠绕半圈的方式增加球拍握柄底端的厚度以防止脱手,这就必然会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如何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防止球拍脱手的后套就成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球拍后套,能够防止球拍脱手并兼顾美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球拍后套,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侧壁,所述侧壁还包括平滑连接的中空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为一上窄下宽的锥台结构;所述第二结构为所述第一结构的向下延伸,第二结构纵截面的侧壁轮廓为凹弧线。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结构的凹弧线的曲率符合人体掌缘的弧度。进一步地,所述侧壁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结构平滑连接的中空的第三结构,所述第三结构为所述第二结构的向下延伸,所述第三结构纵截面的侧壁轮廓为凸弧线。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结构最凸处的外径大于第一结构的最下端的外径从而形成卡住掌缘的支撑部。进一步地,所述凹弧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凸弧线的曲率半径。进一步地,所述凹弧线和凸弧线的结合形成水滴状轮廓线。进一步地,所述侧壁的下端还具有下开口,所述所述第三结构的下端连接所述下开口 ;所述球拍后套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封装在所述下开口上,所述底座和下开口的尺寸与所述第三结构的外径尺寸相关。与现有的方案相比,本技术所获得的技术效果I)所述第二结构的凹弧线可以使后套的外径尺寸快速增大,即所述第三结构最凸处的外径相对第一结构的最下端的外径显著增大,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宽厚的卡住掌缘的支撑部,可以提供更大的阻力防止球拍脱手;2)第二结构的凹弧线和第三结构的凸弧线的结合形成一水滴状轮廓,由此水滴状轮廓线得到的立体结构使后套的装饰效果更强,看上去更加美观;3)第二结构的凹弧线的曲率符合人体掌缘的弧度,增加了使用舒适度,手感也更加扎实;4)第三结构的凸弧线的曲率半径的减小并向后套内侧弯曲使得整个后套的体积、重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的球拍后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球拍后套的横向截面图;图2b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球拍后套的纵向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球拍后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配合图式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技术的核心构思在于球拍后套,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侧壁,其上端具有上开口,所述侧壁还包括平滑连接的中空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为一上窄下宽的锥台结构,其上端连接所述上开口 ;所述第二结构为所述第一结构的向下延伸,第二结构纵截面的侧壁轮廓为弯曲方向(即合力方向、弧线内侧)指向所述后套外侧的弧线(即凹弧线)。这个凹弧线可以使后套的下端的外径尺寸快速增大,从而形成一个卡住掌缘的支撑部。所述侧壁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结构平滑连接的中空的第三结构,所述第三结构为所述第二结构的向下延伸,所述第三结构纵截面的侧壁轮廓为弯曲方向(即合力方向、弧线内侧)指向所述后套内侧的弧线(即凸弧线)。以下描述下本技术前套的应用场景和设计要点。球拍一般由拍头、中管、拍柄组成。在拍柄的末端通常都套入一个后套以缩紧拍柄。后套的设计要点在于保护拍柄,防止球拍脱手并兼顾美观。现有技术中考虑了设计后套结构来防止球拍的脱手,但是侧壁一般为平滑均匀的结构,虽然后套相对拍柄已经加粗,但是这种由拍柄到后套侧壁的连接是平滑均匀的过渡面,如图I所示,这种过渡面并不能提供足够的阻力,尤其在手掌出汗导致拍柄湿滑的时候。所以解决方案应该考虑通过结构的设计来对后套进行改进,增加足够的阻力,还能让使用者感觉舒适并兼顾美观I)防脱设计——增大滑脱时阻力后套的外形设计一般是以平滑均匀的斜面过渡到底座,实践中已经证明了这种外形设计还是不能有效地防止脱手。本专利考虑通过增大后套底端的外部尺寸来阻止球拍脱手。2)舒适、美观设计一后套底座的过渡面的弧度设计如果单纯增大后套底端的外部尺寸,手部掌缘贴近后套底端时很可能会碰到手掌,底端增厚所产生棱角会导致使用者不舒适,通过合理设置后套的底端的弧度结构可以在防止脱手的同时增加使用舒适度并带来美观的效果。以下以第一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球拍后套进行说明。如图2和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球拍后套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球拍后套,包括侦彳壁I、底座2和内腔3。所述侧壁I为具有均一内径的中空结构,上端、下端分别具有上开口 14和下开口15,上开口 14的内径为20. 2mm,外径为21. 19mm,此尺寸与图I所示的传统尺寸相同。底座2封装在下开口 15从而底座2与侧壁I包围形成内腔3,所述内腔3具有均一内径20. 2mm,为一圆柱筒结构。所述侧壁I还包括依次平滑连接的第一结构11、第二结构12和第三结构13。所述第一结构11为一中空的上窄下宽的锥台结构,上端连接上开口 14,第一结构11上部的外径小于下部的外径;所述第二结构12为第一结构11的向下延伸,也为中空结构,第二结构12纵截面的侧壁轮廓为凹弧线;所述第三结构13为第二结构12的向下延伸,也为中空结构,下端连接下开口 15,第三结构13纵截面的侧壁轮廓为凸弧线。所述第二结构12的凹弧线可以使后套的外径尺寸快速增大,即所述第三结构13最凸处的外径相对第一结构11的最下端的外径显著增大,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宽厚的卡住掌缘的支撑部,可以提供更大的阻力防止球拍脱手。第三结构13的外径需要具有一定的宽度,相对于如图I所示的传统尺寸有所加大,本方案中第三结构13的外径达到横向宽度达至Ij 31. 24mm,纵向宽度达到31. 77mm,远超过如图I所示的传统尺寸29. 2mm,所述底座2和下开口 15的尺寸与所述第三结构13的外径尺寸相关,因此相应地所述底座2和下开口 15的尺寸也加大。所述第二结构12的凹弧线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三结构13的凸弧线的曲率半径,这样,所述第二结构12的凹弧线和第三结构13的凸弧线的结合形成一水滴状轮廓线,由此水滴状轮廓线得到的立体结构使后套的装饰效果更强,相对于传统球拍看上去更加美观。而且第三结构13的凸弧线的曲率半径的减小并向后套内侧弯曲使得整个后套的体积、重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所述第二结构12的凹弧线的曲率符合人体掌缘的弧度,增加了使用舒适度,手感也更加扎实。 本技术的球拍后套可应用于任何球拍,包括羽毛球拍、网球拍、壁球拍等等,本技术并不限于此。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术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球拍后套,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还包括平滑连接的中空的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为一上窄下宽的锥台结构;所述第二结构为所述第一结构的向下延伸,第二结构纵截面的侧壁轮廓为凹弧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华平
申请(专利权)人: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