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针刺静脉留置针,它包括针尖保护套、导管组件、针管组件、软管组件和止水夹,特征是:在导管座腔与针座腔中安装有一个能屏蔽针尖且让导管穿过的弹性簧片,弹性簧片由上弓形簧片的底端和下弓形簧片的底端通过簧片底板连为一体构成,弹性簧片与针座、导管座装配一体。临床穿刺成功后拔出针管时弹性簧片能随即发生屏蔽效应达到防止针尖裸露刺伤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有效与安全性可靠、工艺易实现、易于批量生产,达到了屏蔽针尖防止血液交叉感染和穿刺针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增加医护人员的操作步骤,同时也给医护人员整个操作过程中及废弃物处理时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临床输液用途的无菌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防止针刺伤和血液交叉感染功能的防针刺型静脉留置针。
技术介绍
目前,医疗单位常将输液器与静脉输液针联合使用来为患者输注药液。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一种普通静脉留置针以其更加优异性能正作为静脉输液针的代替品被广泛应用。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液体外渗、降低血管内异物感、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利于临床用药和危重患者紧急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安全性和有效性等优点,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量。但静脉留 置针在使用操作中,有一个将穿刺针拔离留置针并丢弃穿刺针的步骤,这个穿刺针穿刺过患者静脉系统,被患者的血液所感染,因为穿刺针的针尖锋利且没有任何有效的机构屏蔽针尖,因而,临床医护人员在将穿刺针拔离留置针丢弃的过程中,常常被穿刺针刺伤而交叉感染,特别是肝炎、艾滋病易经过血液传染的疾病,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废弃的裸露的穿刺针在销毁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和对环境的污染,存在着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针刺静脉留置针,它能在临床穿刺成功后、护士拔出针管时,弹性簧片能随即发生屏蔽效应从而达到防止针管的针尖裸露的目的的,从而有效地防止医护人员受到针管的针尖的伤害而感染疾病,同时防止废弃的针管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针刺静脉留置针,包括针尖保护套、导管组件、针管组件、软管组件和止水夹,其中导管组件由导管座、金属楔和导管组成,针管组件由针管、针座和针柄组成,软管组件由软管座、肝素帽、小盖帽和软管组成,针尖保护套套在导管座上罩住导管,止水夹夹在软管上,特征是在连通的导管座的导管座腔与针座的针座腔中安装有一个能屏蔽针尖的弹性簧片,弹性簧片由上弓形簧片的底端和下弓形簧片的底端通过簧片底板连为一体构成,上弓形簧片和下弓形簧片的形状完全相同,上弓形簧片的顶端和下弓形簧片的顶端分开,在簧片底板上设有让针管穿过的通孔,上弓形簧片中部的上拱部和下弓形簧片中部的下拱部呈上、下对称放置,在上拱部的中间和下拱部的中间分别加工有宽度大于针管外径且大小、位置均相同的上矩形槽和下矩形槽,在上弓形簧片的顶端通过上倒扣支撑点设有上弹性倒钩,在下弓形簧片的顶端通过下倒扣支撑点设有下弹性倒钩,分开的上弹性倒钩和下弹性倒钩呈M型,从上、下两个方向夹住导管;在导管座腔的内壁上加工有一个用于卡住上倒扣支撑点和下倒扣支撑点防止弹性簧片向后退缩的导管凸环;在针管的出液孔后端加工有一大于簧片底板的通孔直径且上下凸出于针管表面、侧面扁平的扁形针管凸起,针管凸环的最大截面尺寸大于弹性簧片的通孔的直径。通孔的孔径略大于针管的外径。上矩形槽和下矩形槽的相距高度大于针管的外径。本技术是在常规静脉留置针的基础上增设了让导管穿过的弹性簧片,装配后的弹性簧片在屏蔽前位于针管腔的尾部,M型的上弹性倒钩和下弹性倒钩由于受到针管的支撑力而卡于导管腔内壁的导管凸环前,使得弹性簧片与针座、导管座装配一体。上弓形簧片和下弓形簧片的形状完全相同,上弓形簧片中部的上拱部和下弓形簧片中部的下拱部呈上、下对称放置,夹在当中的针管就不会左右摆动,使得针尖不会摆动出来,达到防止刺伤的要求。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I.本技术的结构不改变原有静脉留置针的结构,在操作过程中按照普通的退针方式便可屏蔽针管的针尖前端,不会使针尖在拔离过程中或废弃物清理时受到针尖刺伤的意外,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操作简单、有效性高、安全性可靠的医疗产品。2、本技术能在临床穿刺成功后、护士拔出针管时,弹性簧片能随即发生屏蔽效应从而达到防止针管的针尖裸露的目的的,从而有效地防止医护人员受到针尖的伤害而导致的血液交叉感染,同时防止废弃的针管对环境造成的污染。3、本技术在临床的使用方法上与普通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相同,不增加医护人员的操作步骤,具有简单、安全和实用的优点,同时也给医护人员整个操作过程中及废弃物处理时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障。4、本技术的结构简单,仅在普通静脉留置针中增加可以屏蔽针尖的弹性簧片,其工艺易于实现,容易加工,有效与安全性可靠,可以批量化生产并广泛用于临床。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外型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弹性簧片的示意图;图4为弹性簧片在针尖处于未屏蔽状态的示意图,此时弹性簧片处于针管凸环后面;图5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弹性簧片在针尖处于屏蔽状态的示意图,此时弹性簧片的通孔紧靠针管凸环后面,上弹性倒钩和下弹性倒钩处于复位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防针刺静脉留置针,包括针尖保护套I、导管组件2、针管组件3、软管组件5和止水夹6,其中导管组件2由导管座21、金属楔22和导管23组成,针管组件3由针管31、针座32和针柄33组成,软管组件5由软管座51、肝素帽52、小盖帽53和软管54组成,针尖保护套I套在导管座21上罩住导管23,止水夹6夹在软管54上,在连通的导管座21的导管座腔25与针座32的针座腔34中安装有一个能屏蔽针尖的弹性簧片4,弹性簧片4由上弓形簧片42的底端和下弓形簧片44的底端通过簧片底板43连为一体构成,上弓形簧片顶端和下弓形簧片的形状完全相同,上弓形簧片42的顶端和下弓形簧片44的顶端分开,在簧片底板43上设有让针管31穿过的通孔431,上弓形簧片42中部的上拱部422和下弓形簧44片中部的下拱部442呈上、下对称放置,在上拱部422的中间和下拱部442的中间分别加工有宽度大于针管31外径且大小、位置均相同的上矩形槽423和下矩形槽443,在上弓形簧片42的顶端通过上倒扣支撑点411设有上弹性倒钩41,在下弓形簧片44的顶端通过下倒扣支撑点451设有下弹性倒钩45,分开的上弹性倒钩41和下弹性倒钩45呈M型,从上、下两个方向夹住导管31 ;在导管座腔25的内壁上加工有一个用于卡住上倒扣支撑点411和下倒扣支撑点451防止弹性簧片4向后退缩的导管凸环24 ;在针管31的出液孔321的后端加工有一大于针管31外径且上下凸出于针管表面、侧面扁平的扁形针管凸起322,针管凸环322的最大截面尺寸大于弹性簧片4的通孔431的直径。通孔431的孔径略大于针管31的外径。上矩形槽423和下矩形槽443的相距高度大于针管31的外径。依照图示按照常规操作步骤穿刺后,待导管23的前端成功送入患者的静脉血管中,护士一只手压住导管座21,另一只手捏住针柄33,将针管32缓慢向后拔出,在针尖323未推出前,弹性簧片4的簧片底板43上的通孔431、上矩形槽423和下矩形槽443的相距高度均大于针管31的外径,且上倒扣支撑点411和下倒扣支撑点451与导管凸环24过盈配合,阻力相对较小,弹性簧片4原位不动;当针尖323越过弹性簧片4的上弹性倒钩411和下弹性倒钩451后,针管32对弹性簧片4的支撑力瞬间消失,弹性簧片4具有弹性变形的性能,出液孔321后端的扁形针管凸起322大于弹性簧片4的通孔431的直径,弹性簧片4前端的上弹性倒钩411和下弹性倒钩451瞬间变形,封闭323针尖前端使针管32不能前后移动,由于弹性簧片4的上矩形槽423的宽度和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针刺静脉留置针,包括针尖保护套、导管组件、针管组件、软管组件和止水夹,其中导管组件由导管座、金属楔和导管组成,针管组件由针管、针座和针柄组成,软管组件由软管座、肝素帽、小盖帽和软管组成,针尖保护套套在导管座上罩住导管,止水夹夹在软管上,其特征在于:在连通的导管座的导管座腔与针座的针座腔中安装有一个能屏蔽针尖的弹性簧片,弹性簧片由上弓形簧片的底端和下弓形簧片的底端通过簧片底板连为一体构成,上弓形簧片的顶端和下弓形簧片的顶端分开,在簧片底板上设有让针管穿过的通孔,在上拱部的中间和下拱部的中间分别加工有宽度大于针管外径且大小、位置均相同的上矩形槽和下矩形槽,在上弓形簧片的顶端通过上倒扣支撑点设有上弹性倒钩,在下弓形簧片的顶端通过下倒扣支撑点设有下弹性倒钩,分开的上弹性倒钩和下弹性倒钩呈M型,从上、下两个方向夹住导管;在导管座腔的内壁上加工有一个用于卡住上倒扣支撑点和下倒扣支撑点防止弹性簧片向后退缩的导管凸环;在针管的出液孔后端加工有一大于簧片底板的通孔直径且上下凸出于针管表面、侧面扁平的扁形针管凸起,针管凸环的最大截面尺寸大于弹性簧片的通孔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