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双层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7000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18:29
一种省略外罩的真空双层瓶,该真空双层瓶能够防止落下冲击所导致的底罩与内瓶的接触。外筒(10)形成有负荷分担部(12),该负荷分担部(12)在侧周部(32)的内侧比底罩(30)的凹陷部(33)的最高点、以及外筒(10)与底罩(30)的侧周部(32)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该凹陷部(33)比在水平面上使真空双层瓶铅直地立起的底罩(30)的底面周围部(34)更向上方凹陷,并且位于内瓶(20)的下方。使弯曲形成了负荷分担部(12)的外筒(10)的板厚面在面对的方向上与底罩(30)的底面周围部(34)碰撞、或在附近面对,由此在凹陷部(33)的最高点与内瓶(20)接触之前分担底罩(30)所负荷的落下冲击。(*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水等进行保冷、保温的真空双层瓶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如下真空双层瓶在接合外筒与内瓶的上侧口部之后,将底罩与该外筒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闭部堵塞用于内瓶与外瓶之间的真空排气的该底罩的排气口。在底罩上形成有从水平方向覆盖外筒的侧周部;以及凹陷部,该凹陷部比使真空双层瓶在水平面上铅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围部更向上方凹陷。侧周部被压入到外筒,并从外侧被焊接。由于利用底罩使真空双层瓶在水平面上铅直地立起,因此不存在覆盖外瓶的底的额外附带的外罩。因此,封闭部包含于位于内瓶的下方的凹陷部中。在落下时,底面周围部容易先于凹陷部与其它部分接触,从而能够保护封闭部。还能够与不具有外罩的情形相应地使内瓶向下方伸长而维持整体高度,从而能够增加容量(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93329号公报(说明书摘要、图2)然而,当如上所述地不存在额外附带的外罩时,与具有内瓶与外瓶之间的真空空间、以及外瓶与外罩之间的空间的专利文献I的图I那样的一般的真空双层瓶不同,在碰伤因朝向底罩的落下冲击的反复叠加而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底罩与内瓶能够接触,从而引起温度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课题在于防止落下冲击所导致的底罩与内瓶的碰撞。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的真空双层瓶在接合外筒与内瓶的上侧口部之后,将底罩与该外筒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闭部堵塞用于真空排气的该底罩的排气口,该真空双层瓶采用了如下结构所述底罩具有从水平方向覆盖所述外筒的侧周部;以及凹陷部,该凹陷部比使所述真空双层瓶在水平面上铅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围部更向上方凹陷,所述封闭部包含于位于所述内瓶的下方的所述凹陷部中,所述外筒包括负荷分担部,该负荷分担部在所述侧周部的内侧比所述凹陷部的最高点、以及所述外筒与所述侧周部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所述负荷分担部在所述凹陷部的最高点与所述内瓶接触之前分担所述底罩所负荷的落下冲击。由于在底罩的侧周部的内侧比侧周部与外筒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的外筒的负荷分担部分担底罩所负荷的落下冲击,因此能够抑制底罩向上方的凹陷变形。由于底罩的凹陷部的最高点能够最早与内瓶接触,因此根据比该最高点更向下突出的负荷分担部,能够从该接触前抑制所述凹陷变形,并能够防止基于落下冲击的底罩与内瓶的接触。优选地,所述外筒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带阶梯部,所述焊接部通过将所述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为止的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所述负荷分担部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所述侧周部形成为在沿所述压入引导部滑过之后与所述带阶梯部碰撞。焊接部通过将外筒的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为止的底罩的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为了进行该焊接,通过将侧周部压入外筒而进行固定。由于负荷分担部是比焊接部更向下突出的部分,因此能够将该负荷分担部用于对压入的引导。即,如果负荷分担部中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则侧周部在沿压入引导部滑过的期间内扩大,因此易于压入到带阶梯部。并且,能够接触良好且牢固地安装侧周部。在侧周部未被压入到与带阶梯部碰撞为止的情况下,因残留于侧周部的上端与带阶梯部之间的间隙而使得外筒侧的熔融不充分,从而易于出现焊接不良,但是如果利用压入引导部确切地压入到带阶梯部,则能够利用负荷分担部来防止焊接不良。例如,所述压入引导部可以形成为在所述外筒及所述底罩的轴线上具有球心的下半球状。即使当底罩在相对于轴线略微倾斜的状态下被压入时,由于形成为在该轴线上具有球心的下半球状的压入引导部,因此压入也能够顺畅地进行直至压入到所述带阶梯部为止,从而能够在利用带阶梯部与所述侧周部的碰撞对倾斜进行校正之后进行焊接。优选地,所述外筒包括直径向上逐渐扩大的带阶梯部,所述负荷分担部包括直径 向上逐渐扩大的压入引导部,所述侧周部在沿所述压入引导部滑过之后与所述带阶梯部碰撞,压入嵌合部在所述压入引导部与所述带阶梯部之间连续,该压入嵌合部以与所述侧周部面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侧周部贴合,所述焊接部通过将所述带阶梯部与被压入到与该带阶梯部碰撞的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或所述压入嵌合部与所述侧周部的上端进行焊接而形成。由于能够利用压入引导部而容易地进行压入,因此能够采用如下的紧密的压入压入嵌合部在所述压入引导部与所述带阶梯部之间连续,该压入焊接部以与所述侧周部面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侧周部贴合。即使产生侧周部未与带阶梯部碰撞的压入不良,由于不存在会在该压入嵌合部与侧周部之间导致外筒侧的熔融不良这样的间隙,因此也能够防止焊接不良。优选地,所述外筒包括鼓出部,该鼓出部的直径从所述带阶梯部向上逐渐缩小;以及内径部,该内径部在比该鼓出部高的位置与所述内瓶的最大外径部对置,所述负荷分担部的最小内径在所述内径部以上。为了接合内瓶的上侧口部与外筒,从下方将内瓶同轴地插入到外筒的内侧。由于该外筒包括消除内径部与带阶梯部之间的直径差的鼓出部,因此能够防止基于带阶梯部的形成的内瓶的最大外径的限制,进而能够防止容量减少。由于底罩的侧周部覆盖外筒的带阶梯部以下的部分,因此只要负荷分担部的最小内径在内径部以上即可,即使在负荷分担部包括形成为向内侧弯曲的压入引导部,内瓶的最大外径也不会受到限制。优选地,所述底面周围部由沿着水平方向的板部构成,所述负荷分担部朝在所述外筒的板厚面上与所述底面周围部面对的方向弯曲。当负荷分担部分担所述底罩所负荷的落下冲击时,形成为水平的底面周围部与负荷分担部在铅直方向上碰撞,从而能够防止负荷分担部的倾斜,并能够可靠地抑制凹陷变形。如上所述,本技术采用了上述结构,由此能够利用外筒的负荷分担部在底罩的凹陷部的最高点与内瓶接触之前来抑制落下冲击所导致的底罩向上方的凹陷变形,因此能够防止落下冲击所导致的底罩与内瓶的接触。附图说明图I中,(a)是实施方式的底罩与外筒的局部纵剖视图,(b)是实施方式的将底罩压入到外筒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纵剖视图。图3中,(a)是将第一实施例的底罩标准地压入到外筒的状态的局 部纵剖视图,(b)是将第一实施例中的底罩非标准地压入到外筒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C)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压入嵌合部与底罩的侧周部的尺寸关系的示意图。图4是第二实施例的将底罩压入到外筒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外筒;11、21...上侧口部;12...负荷分担部;12a、17...压入引导部;13...带阶梯部;14...鼓出部;15...内径部;16...压入嵌合部;20...内瓶;22...内底;23...最大外径部;30...底罩;31...封闭部;32...侧周部;33...凹陷部;34...底面周围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真空双层瓶为具备如下结构的真空双层瓶在接合内瓶20的上侧口部11、21与外筒10之后使底罩30与外筒10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闭部31堵塞用于这些内瓶20与外瓶之间的真空排气的底罩30的排气口。在外筒10的外表面安装中栓40。中栓40具备饮水口 41、盖42、盖锁定机构43,从而形成为携带用的真空双层瓶。外筒10形成为利用冲压加工而成形的一个部件。内瓶20形成为使内底22与内筒接合。内瓶20的最大外径部23位于比满水位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双层瓶,该真空双层瓶在接合内瓶的上侧口部与外筒之后,将底罩与该外筒接合而形成外瓶,并且利用封闭部堵塞用于真空排气的该底罩的排气口,该真空双层瓶的特征在于,所述底罩具有:侧周部,该侧周部从水平方向覆盖所述外筒;以及凹陷部,该凹陷部比使所述真空双层瓶在水平面上铅直地立起的底面周围部更向上方凹陷,所述封闭部包含于位于所述内瓶的下方的所述凹陷部中,所述外筒包括负荷分担部,该负荷分担部在所述侧周部的内侧比所述凹陷部的最高点、以及所述外筒与所述侧周部的焊接部更向下突出,所述负荷分担部在所述凹陷部的最高点与所述内瓶接触之前分担所述底罩所负荷的落下冲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永伸介
申请(专利权)人:象印魔法瓶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