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饰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76068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随身饰物,在支承构件(14)与框架构件(10)隔开规定的距离而被支承于框架构件(10)的开口部(10a)内时,旋转棒(24a、24b)被以可以旋转的状态插入上述的凹部(26a、26b)内。例如,旋转棒(24a、24b)在上下方向中在支承构件(14)的重心与上侧端部之间的中心位置附近支承支承构件(14)。这样,就可以将宝石以使其切平面朝向正面的姿势稳定地支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承宝石的支承构件会摆动的随身饰物
技术介绍
例如有些戒指等能够摆动地支承固定着钻石等宝石的支承构件。通过像这样使钻石摆动,与不使之摆动的情况相比钻石看起来可以更加闪亮。此种戒指等将可以进行上述摆动的旋转轴设置为穿过钻石的切平面(正面)的平面方向的中心附近。但是,在想要用支承钻石的垂饰使该钻石摆动的情况下,如果原样不变地使用上述的以往技术,就会有钻石的切平面不会朝向正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此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身饰物,具有如下的结构,即,在佩戴时以将钻石等宝石的切平面朝向正面的状态(即朝向与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状态),使宝石随着移动而摆动地支承,在该随身饰物中,可以将宝石以使其切平面朝向正面(外侧)的姿势稳定地支承。为了解决上述的以往技术的问题,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随身饰物具有装饰物;框架构件,其相对所述装饰物隔开距离而设置;卡合部,其以使所述装饰物随着振动而摆动的方式,相对于所述装饰物的重心在上方位置将所述框架构件与所述装饰物卡合;所述卡合部包括设于所述装饰物及所述框架构件的一方的第一环部、设于所述装饰物及所述框架构件的另一方而与所述第一环部相连的第二环部。优选本技术的随身饰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将所述装饰物的主体与所述框架构件卡合,或者将保持所述装饰物的主体的所述装饰物的保持构件与所述框架构件卡合。优选本技术的随身饰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部与所述第二环部以点相接触。优选本技术的随身饰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构件在所述框架构件的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支承多个所述装饰物,所述多个装饰物的所述卡合部相对于所对应的所述装饰物的重心在上方位置将所述框架构件与所述装饰物卡合。优选本技术的随身饰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包括设于所述装饰物及所述框架构件的一方的凸部、以及设于所述装饰物及所述框架构件的另一方而与所述凸部卡合的凹部或中空部。优选本技术的随身饰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具有固定于所述保持构件中的支承轴、以及将设于所述框架构件中的所述支承轴可以摆动地插入的凹部。优选本技术的随身饰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装饰物的所述卡合部在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将所述框架构件与装饰物卡合。优选本技术的随身饰物,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装饰部相接触而彼此对摆动动作造成影响。优选本技术的随身饰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轴以点或线与所述凹部的内部的下表面相接触。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垂饰的主视图。图2是图I所示的垂饰的后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旋转棒附近的放大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垂饰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垂饰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垂饰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12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13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其中,I…垂饰,5、6、7…宝石部,10、110、210…框架构件,12…宝石(钻石),14…支承构件,20a、20b、20c、20d...爪,24a、24b、124a、124b、224a、224b…旋转棒,26a、26b、27a、27b、28a、28b、226a、226b …凹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随身饰物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I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垂饰I的主视图,图2是图I所示的垂饰I的后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旋转棒24a附近的放大图。如图I所示,垂饰I具有在框架构件10中将宝石部5、6、7以可以摆动的状态串列地配置而支承的结构。框架构件10采用在内部具备细长的开口部IOa的形状。在形成开口部IOa的左右的内侧侧面的相面对的位置,形成有I对凹部26a、26b。另外,在上述内侧侧面的凹部26a、26b的下方,沿上下方向等间隔地形成凹部27a,27b 和凹部 28a、28b。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6a、26b、27a、27b、28a、28b是截面为圆形的凹部。宝石部5具备支承钻石等宝石12的支承构件(基座)14。支承构件14利用爪20a、20b、20c、20d来保持宝石12。宝石12是本技术的装饰物主体的一例,支承构件14是本技术的保持构件的一例。在支承构件14上固定有沿左右方向突出的旋转棒24a、24b。在支承构件14被与框架构件10隔开规定的距离地支承在框架构件10的开口部IOa内时,旋转棒24a、24b被以可以旋转的状态插入上述的凹部26a、26b内。旋转棒24a、24b的横截面为圆形。旋转棒24a、24b相对于支承构件14的重心在上方位置支承支承构件14。例如,旋转棒24a、24b在上下方向中在支承构件14的重心与上侧端部之间的中心位置附近支承支承构件14。如果考虑摆动特性,则在上下方向中将距离设为h的情况下,旋转棒24a、24b的位置最好以支承构件14的重心与上侧端部之间的中心位置为中心,在上下方向处于3/4h的范围。通过在此种位置形成旋转棒24a、24b,在垂饰I被使用者佩戴的状态下旋转棒24a、24b在凹部26a、26b内摆动时,由于支承构件14的中心在旋转棒24a、24b的位置之下,因此可以避免保持着支承构件14的宝石部5旋转一半的情况。这样,就可以确保由支承构件14支承的宝石部5的切平面总是朝向正面(外侧)的姿势,可以避免切平面朝向内侧,从而可以提高设计性。而且,旋转棒24a、24b也可以与支承构件14 一体化地成形。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将宝石部5、6、7设于上下方向的不同位置的情况,然而也可以设于水平方向的不同位置。<第二实施方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作为形成于框架构件10中的凹部26a、26b、27a、27b、28a、28b,例示出截面为圆形的凹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形成于框架构件10中的凹部,例示出使用了下表面向支承构件14侧下降的凹部的情况。图4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垂饰的图。如图4所示,形成于框架构件10中的凹部126a将其下表面126al朝向支承构件14侧倾斜。由此,旋转棒24a与框架构件10的凹部126a的下表面126al被以点相接合。这样,就可以减小旋转棒24a与下面126al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很容易地使支承构件14摆动。<第三实施方式>图5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垂饰的图。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垂饰具有如下的构成,S卩,在环状的框架构件110内,可以摆动地支承着宝石部5 (钻石)。S卩,在框架构件110的内周面的相互面对的位置形成I对凹部226a。226b。此外,将宝石部5的支承构件114的旋转棒124a、124b可以摆动地插入凹部226a、226b ο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像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使凹部226a、226b的下表面下降而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随身饰物,其特征在于,具有:装饰物;框架构件,其相对所述装饰物隔开距离而设置;卡合部,其以使所述装饰物随着振动而摆动的方式,相对于所述装饰物的重心在上方位置将所述框架构件与所述装饰物卡合;所述卡合部包括:设于所述装饰物及所述框架构件的一方的第一环部、设于所述装饰物及所述框架构件的另一方而与所述第一环部相连的第二环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桥秀位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可柔丝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