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筋连接结构及钢门框的安装方法,所述锚筋连接结构由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门框和锚筋构成,所述钢门框上开有锚筋通孔,所述锚筋的其中一端设有锚筋头,锚筋的另一端通过锚筋通孔、沿钢门框外侧面向钢门框内侧面的方向穿过钢门框并且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同时锚筋的锚筋头位于锚筋通孔中并且压在了锚筋通孔的孔内侧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现场安装方便,有效解决了钢门框与锚筋的连接质量不好控制的问题,监理验收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在人防门的钢门框上的锚筋连接结构及具有该锚筋连接结构的钢门框的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地下人防工程广泛使用人防门进行防护单元分区,人防门通过钢门框与防护隔墙或专用的门框墙相连,钢门框通过锚筋与防护隔墙或专用的门框墙相连,锚筋与钢门框现在基本是使用焊接结构型式连成一体,这种焊接连接的结构型式有以下缺点1、现场安装困难;2、不好控制连接质量;3、不能控制锚筋数量;4、监理验收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要解决锚筋与钢门框的传统连接结构在现场安装困难、不好控制连接质量、不能控制锚筋的数量和间距、以及监理验收困难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锚筋连接结构,由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门框和锚筋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门框上开有锚筋通孔,所述锚筋的其中一端设有锚筋头,锚筋的另一端通过锚筋通孔、沿钢门框外侧面向钢门框内侧面的方向穿过钢门框并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同时锚筋的锚筋头位于锚筋通孔中并且压在了锚筋通孔的孔内侧壁上。所述锚筋通孔中可设有斜坡形内侧壁,所述锚筋头上可设有与斜坡形内侧壁相对应的斜坡形外侧壁,并且锚筋头的斜坡形外侧壁压在了锚筋通孔的斜坡形内侧壁上。所述锚筋通孔中可设有阶梯形内侧壁,所述锚筋头可以是直筒型并且锚筋头压在了锚筋通孔的阶梯形内侧壁上。所述锚筋通孔中可设有阶梯形内侧壁,所述锚筋头上可设有与阶梯形内侧壁相对应的阶梯形外侧壁,并且锚筋头的阶梯形外侧壁压在了锚筋通孔的阶梯形内侧壁上。所述锚筋可为直杆形状或弯折杆形状。所述锚筋通孔为圆形孔,锚筋头为对应的圆形头;或者锚筋通孔为方形孔,锚筋头为对应的方形头;或者锚筋通孔为菱形孔,锚筋头为对应的菱形头;或者锚筋通孔为椭圆形孔,锚筋头为对应的椭圆形头。一种具有上述锚筋连接结构的钢门框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步骤如下步骤一、当人防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门框墙处的钢筋绑扎完成以后,将钢门框放置到设计安装位置上,并现场立装找正调平;步骤二、将锚筋塞入到钢门框上的锚筋通孔中,如果锚筋与门框墙处的钢筋发生干涉,则轻敲锚筋使其插入门框墙处的钢筋内;步骤三、所有锚筋插入钢门框后,检查锚筋的锚筋头有无露出钢门框外,如有则调整锚筋,使锚筋头完全隐入钢门框表面下;步骤四、复测钢门框的安装精度;步骤五、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使钢门框和锚筋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锚筋头压住锚筋通孔的孔内侧壁的方式可有效的解决人防门的钢门框与锚筋的连接问题。此夕卜,采用锚筋头压住锚筋通孔的孔内侧壁的方式还提高了钢门框与锚筋的连接质量,使钢门框与锚筋的连接性能变得更加可靠。本专利技术采用锚筋头压住锚筋通孔的孔内侧壁的方式,比直接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还要牢固。本专利技术现场安装方便。本专利技术中的钢门框与锚筋不是焊接连接,而是采用锚筋头压住锚筋通孔的孔内侧壁的方式,因此在施工安装过程中,不再需要焊接步骤,只需将锚筋从钢门框上的锚筋通孔中穿过即可,所以具有现场施工简易、易于安装的特点。本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钢门框与锚筋的连接质量不好控制的问题。因为钢门框与锚筋的传统连接方式是焊接,焊接过程都是人工操作,难免会出现锚筋焊接不牢固的情况,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存在有焊接质量不好控制的问题,即连接质量不好控制的问题,而本专利技术是依靠锚筋头压住锚筋通孔的孔内侧壁的方式来使钢门框与锚筋连接,不需要焊接,所以不再会有焊接质量不好控制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可以控制锚筋的数量和锚筋与锚筋之间的间距。钢门框与锚筋的传统连接方式是焊接,锚筋的数量和锚筋与锚筋之间的间距的设置控制起来很麻烦,而本专利技术在钢门框上开了锚筋通孔,所以钢门框上的锚筋数量和锚筋与锚筋之间的间距在制作钢门框时就已经确定好了,所以不再有锚筋数量不好或不能控制的问题出现。本专利技术监理验收方便。钢门框与锚筋采用焊接连接方式时,由于钢门框与锚筋的连接处被预埋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监理人员在验收时无法确定钢门框与锚筋到底有没有焊接,所以无法监理,而本专利技术在验收时,监理人员一目了然,所以监理验收方便至极。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是钢门框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I中A-A剖面的示意图。图3是图I中B-B剖面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I中C-C剖面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锚筋的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图6是锚筋的实施例二的主视示意图。图7是与图5或图6中的锚筋配合的钢门框的实施例一的断面示意图。图8是与图5或图6中的锚筋配合的钢门框的实施例二的断面示意图。图9是与图5或图6中的锚筋配合的钢门框的实施例三的断面示意图。图10是与图5或图6中的锚筋配合的钢门框的实施例四的断面示意图。图11是锚筋的实施例三的主视示意图。图12是锚筋的实施例四的主视示意图。图13是与图11或图12中的锚筋配合的钢门框的断面示意图。图14是锚筋的实施例五的主视示意图。图15是与图14中的锚筋配合的钢门框的断面示意图。图16是锚筋上的锚筋头为方形的示意图。图17是锚筋上的锚筋头为菱形的示意图。图18是锚筋上的锚筋头为椭圆形的示意图。图19是锚筋上的锚筋头为圆形的示意图。图20是钢门框和锚筋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 一钢门框、2 —锚筋、3 —钢筋混凝土结构、4 一锚筋通孔、5 —锚筋头、6 一斜坡形内侧壁、7 —斜坡形外侧壁、8 —阶梯形内侧壁、9 一阶梯形外侧壁。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1-4、图20所示,这种锚筋连接结构,由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3中的钢门框I (钢门框外侧面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齐,钢门框内侧面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和锚筋2构成,其中锚筋2可以为直杆形状,也可以是弯折杆形状,还可以是其它形状。 所述钢门框I上开有锚筋通孔4,所述锚筋2的其中一端设有锚筋头5,锚筋2的另一端通过锚筋通孔4、沿钢门框外侧面向钢门框内侧面的方向穿过钢门框并且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3中,同时锚筋2的锚筋头5位于锚筋通孔4中并且压在了锚筋通孔5的孔内侧壁上、使锚筋头5给了钢门框I一个朝向钢筋混凝土结构3方向的力。本专利技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钢门框I受到锚筋头5的限定,保证了钢门框I不会与锚筋2分离,也就是说,利用锚筋头5与锚筋通孔4的配合,使锚筋2与钢门框I紧密连接在一起。参见图16,锚筋通孔4可以为方形孔,锚筋头5为对应的方形头;参见图17,锚筋通孔4也可以为菱形孔,锚筋头5为对应的菱形头;参见图18,锚筋通孔4也可以为椭圆形孔,锚筋头5为对应的椭圆形头。参见图19,锚筋通孔4还可以为圆形孔,锚筋头5为对应的圆形头。当然,除了上述几种形状,锚筋通孔4和锚筋头5还可以设计成其它的形状。如何使锚筋2的锚筋头5压在锚筋通孔5的孔内侧壁上,本专利技术列举了以下几种具体的实施例,当然,除了以下几种实施例,其它的可以使锚筋头5压在锚筋通孔5的孔内侧壁上的设计方案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以内。实施例一参见图5-10,所述锚筋通孔4中设有斜坡形内侧壁6,所述锚筋头5上设有与斜坡形内侧壁相对应的斜坡形外侧壁7,并且锚筋头5的斜坡形外侧壁7压在了锚筋通孔4的斜坡形内侧壁6上。本实施例中,锚筋通孔4可以设计成如图7所示的样子,也可以设计成如图8、图9或图10所示的样子,甚至可以设计成其它的样子,对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锚筋连接结构,由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3)中的钢门框(1)和锚筋(2)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门框(1)上开有锚筋通孔(4),所述锚筋(2)的其中一端设有锚筋头(5),锚筋(2)的另一端通过锚筋通孔(4)、沿钢门框外侧面向钢门框内侧面的方向穿过钢门框并预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3)中,同时锚筋(2)的锚筋头(5)位于锚筋通孔(4)中并且压在了锚筋通孔(5)的孔内侧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屹东,张瑞龙,袁代光,刘铮,陈华明,徐胜,刘立国,王淑敬,景座正,郭士博,赵贵华,田江泽,邢善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