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电设备转角装置,在水平面上,所述的转角装置为六边形的结构,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的配电柜位于转角处的边等长且接触的两条边;以及在转角装置的前面连接该两条边的一个斜边;所述的转角装置后面的两条边分别是所述的两个配电柜后面的边的延伸,其延伸的端部通过一个斜边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后面采用斜边、整体采用六边形设计,节省配电现场空间,节省材料成本;便于现场并柜,不影响其他柜体操作,且结构稳定、可靠,铜排固定可靠;过渡面的设计,立体感强,外形美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力开关设备的
,涉及低压配电设备的技术,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配电设备转角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现场空间局限,需要安装各种类型的转角柜,以达到柜与柜间的铜排过渡连接。在现有技术中,设置在现场的转角大多是横截面为四边形或“L”字转折六边形的结构。其中,四边形的柜门除了内嵌门外,基本上导致并柜的其他两个门打不开,但四边形的内嵌门必须做大才可以;而“1/’字六边形安装起来既复杂,又占空间,本来局促的空间变得更小了。如本说明书附图中的图I所示,转角柜13由两组框架结构组成,分别为转角柜左室和右室16,两种框架结构组合完成后,再次与配电柜15并柜,右室空间小,不易安装和并柜,而且两种框架结构耗用了大量的材料;转角柜前门14互相发生干涉,打不开;铜排过渡时,过渡铜排5需要避开大框架的边缘,铜排的使用量加大。这种转角柜的稳定性能差,受到各向F应力时,易发生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配电设备转角装置,其目的是节省配电现场空间、不影响其他柜体操作,且稳定性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配电设备转角装置,应用于低压配电设备中,所述的低压配电设备包括配电柜,所述的转角装置设在两个互相垂直分布的配电柜之间的转角处空档,所述的转角处的内凹面为转角装置的前面,所述的转角处的外凸面为转角装置的后面;所述的转角装置设有立柱、过渡铜排;在水平面上,所述的转角装置为六边形的结构,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的配电柜位于转角处的边等长且接触的两条边;以及在转角装置的前面连接该两条边的一个斜边;所述的转角装置后面的两条边分别是所述的两个配电柜后面的边的延伸,其延伸的端部通过一个斜边连接。所述的转角装置设有悬臂梁、母线夹、侧横梁、斜形悬臂梁;所述的立柱与侧横梁、悬臂梁、斜形悬臂梁连接,构成所述的转角装置的框架;所述的过渡铜排通过母线夹安装在转角装置上。所述的转角装置还包括铜排固定装置,所述的铜排固定装置在所述的过渡铜排的位于转角装置内的中间位置,将过渡铜排进行固定夹紧。所述的转角装置还包括右后门、左后门;所述的右后门、左后门设在所述的转角装置的后面;所述的转角装置还包括两个后上通风门,分别设在所述的右后门、左后门的上方。所述的转角装置还包括后封板、前封板;所述的前封板设在所述的转角装置的前面;所述的后封板设在所述的转角装置的后面。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后面采用斜边、整体采用六边形设计,节省配电现场空间,节省材料成本;便于现场并柜,不影响其他柜体操作,且结构稳定、可靠,铜排固定可靠;过渡面的设计,立体感强,外形美观。本技术可以广泛用于低压MNS、GGD、GCS、GCK等配电领域。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I为本说明书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图I所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中标记为I、后封板,2、铜排固定装置,3、悬臂梁,4、母线夹,5、过渡铜排,6、立柱,7、侧横梁,8、右后门,9、左后门,10、前封板,11、后上通风门,12、斜形悬臂梁,13、转角柜,14、前封板,15、配电柜,16、右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如图2、图3所表达的本技术的结构,为一种配电设备转角装置,应用于低压配电设备中,特别适用于低压丽S、GGD、GCS、GCK等配电领域。所述的低压配电设备包括配电柜15,所述的转角装置设在两个互相垂直分布的配电柜15之间的转角处空档,所述的转角处的内凹面为转角装置的前面,所述的转角处的外凸面为转角装置的后面;所述的转角装置设有立柱6、过渡铜排5。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节省配电现场空间、不影响其他柜体操作,且稳定性好的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采用斜线段最短的原理进行现场转角设计,如图2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配电设备转角装置,在水平面上,所述的转角装置为六边形的结构,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的配电柜15位于转角处的边等长且接触的两条边;以及在转角装置的前面连接该两条边的一个斜边;所述的转角装置后面的两条边分别是所述的两个配电柜15后面的边的延伸,其延伸的端部通过一个斜边连接。本技术是一种能节省配电现场空间、不影响其他柜体操作、稳定性能好、铜排固定可靠的配电设备转角装置。采用斜边设计,节省空间,节省材料成本。采用六边形设计,结构稳定可靠。便于现场并柜。弧度设计,立体感强,外形美观。如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转角装置设有悬臂梁3、母线夹4、侧横梁7、斜形悬臂梁12 ;所述的立柱6与侧横梁7、悬臂梁3、斜形悬臂梁12连接,构成所述的转角装置的框架;所述的过渡铜排5通过母线夹4安装在转角装置上。将立柱6与悬臂梁3及斜形悬臂梁12进行组装,立柱6上开满了以25mm距离为模数的孔,可采用气动工具直接用直攻螺丝进行连接,安装牢靠,省时省力,机械性能好;将侧横梁7适当布置在两侧内框,以便加强转角装置的强度及稳定性。所述的转角装置还包括铜排固定装置2,所述的铜排固定装置2在所述的过渡铜排5的位于转角装置内的中间位置,将过渡铜排5进行固定夹紧。若过渡铜排5跨度比较大,可用铜排固定装置2将过渡铜排5进行固定夹紧,保持其稳定性。所述的转角装置还包括右后门8、左后门9 ;所述的右后门8、左后门9设在所述的转角装置的后面;·所述的转角装置还包括两个后上通风门11,分别设在所述的右后门8、左后门9的上方。所述的转角装置还包括后封板I、前封板10 ;所述的前封板10设在所述的转角装置的前面;所述的后封板I设在所述的转角装置的后面。外围框架完成后,在柜后的左右两侧面框上,各安装上后上通风门11及左后门9、右后门8,再用后封板I、前封板10将转角装置柜封闭。将转角装置组装完成后,可以从图2所示可知,采用斜线段最短的原理进行现场转角设计,至少可以节约柜后的虚线三角区域,此区域可增大消防通道;另外,比图I所示的左右两组框架的组合而成的“L”字六边形转角柜节约了许多材料,图2中过渡铜排I的使用量比原“L”字六边形转角柜较少,前封板3的板材使用量也比原有转角柜两个门的使用量少,前封板3内嵌入转角装置后,形成了的弧度,从正面看,增加了转角的美观度和立体感,六边形的各个边角均以斜边支撑,受力较均匀,不易发生变形,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柜后两侧设计成可以自由打开的左、右后门,便于安装和检修。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配电设备转角装置,应用于低压配电设备中,所述的低压配电设备包括配电柜(15),所述的转角装置设在两个互相垂直分布的配电柜(15)之间的转角处空档,所述的转角处的内凹面为转角装置的前面,所述的转角处的外凸面为转角装置的后面;所述的转角装置设有立柱(6)、过渡铜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电设备转角装置,应用于低压配电设备中,所述的低压配电设备包括配电柜(15),所述的转角装置设在两个互相垂直分布的配电柜(15)之间的转角处空档,所述的转角处的内凹面为转角装置的前面,所述的转角处的外凸面为转角装置的后面;所述的转角装置设有立柱(6)、过渡铜排(5),其特征在于:在水平面上,所述的转角装置为六边形的结构,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的配电柜(15)位于转角处的边等长且接触的两条边;以及在转角装置的前面连接该两条边的一个斜边;所述的转角装置后面的两条边分别是所述的两个配电柜(15)后面的边的延伸,其延伸的端部通过一个斜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祥,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明远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