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高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58724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23:20
一种两用高胡,包括:琴筒、琴头皮膜、琴码、琴托、琴杆、琴弦及弓等。琴筒具有琴筒头部、琴筒尾部、琴筒外周面及琴腔,构成共鸣箱,前筒口蒙上琴头皮膜,后筒口形成出音口。琴筒具有筒长度,琴腔具有其后筒口比前筒口扩大的椭圆放射形内腔表面,琴筒在纵向上各位置各具有椭圆形横截面,各椭圆形横截面的尺寸是相互连续变化的。琴头皮膜为椭圆形,琴筒尾部的琴腔内部位置设有向后倾斜的回音板,其遮盖出音口的三分之一面积。两用高胡的琴筒振动充分,声音有较理想的共鸣空间,使共振频组宽度增加。椭圆形琴筒头部缩短了弓毛触弦点和琴码的距离,故操弓方便,感觉灵敏。回音板使声音具立体感,让演奏者能清楚听到自己演奏的声音,更易操控高胡。(*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民族拉弦乐器,尤其涉及一种两用高胡
技术介绍
高胡是一种流行的民族拉弦乐器,传统高胡一般分为南方高胡、即粤胡和北方高胡。粤胡、即广东高胡,琴筒为直圆筒形。演奏时右手操弓,左手按弦取音,坐在椅上用脚的双膝内侧夹着琴筒,控制音量及音色。声音清脆明亮,圆润而娇美,也带有鼻音的音色,乃粤乐的主奏乐器。但是,其演奏法和音色皆具强烈的个性,难于成群,与二胡、中胡组的音色结合离层,难于形成整体性强烈而和谐的共鸣。作为广东地方音乐音色特征的代表,其演奏法和独特的音色也需要保存和优化。北方高胡,琴筒有圆筒八角、扁筒等形状,演奏方法如二胡,多用于合奏。音色清脆明亮,可与二胡、中胡音色涵接,但音量较弱,高音区的衰减度高,高音的支撑不足。作为常规高音拉弦乐器,其性能仍等改良。通过频谱仪的测试,现在市场上的传统高胡的频谱都显示基频泛均比第二、三、四泛音弱。这是因为它们的皮膜和共鸣箱的基频结合不理想,共鸣箱的空气基频和其定弦的频率各异,难于引发强烈的共鸣,因而音量不大,缺乏和谐共鸣的音色。高音干燥尖锐,缺乏饱满明亮、圆润的感觉。上下把位(各音区)的音色、音量差异大衰减度高,其性能已难于满足现代大型民族交响性作品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南、北高胡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南、北高胡两种演奏方法的两用高胡,其能够达致增大音量、美化音色、优化音质及提高其高音区性能,扩展其功能,还能够令演奏更易于操控和发展新的演奏技巧。为了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两用高胡,包括琴筒、琴头皮膜、琴码、琴托、琴杆、琴弦及弓;其中,琴筒具有琴筒头部、琴筒尾部、琴筒外周面及形成在琴筒内部的琴腔,构成共鸣箱,琴腔前侧的前筒口蒙上琴头皮膜,琴腔后侧的后筒口形成出音口 ;其中,琴筒具有沿纵向的筒长度L,琴腔具有其后筒口比前筒口扩大的椭圆放射形内腔表面,琴筒在由前筒口至后筒口的纵向上各位置各具有椭圆形横截面,各椭圆形横截面的尺寸是相互连续变化的;琴筒的容积与高胡定弦音高外弦的基频频率587. 33相对应;琴头皮膜的形状为椭圆形;及琴筒尾部的琴腔内部位置设有回音板,其与内腔表面底部相交并向后倾斜,遮盖了出音口的三分之一面积,回音板与水平面形成夹角α。在上述的两用高胡中,琴腔的椭圆放射形内腔表面,在近前筒口位置,椭圆形横截面先是稍许变小,接着沿着纵向逐渐平缓增大后减小,然后在距离前筒口大致三分之一位置转而向着后筒口位置呈放射形增大。在上述的两用高胡中,琴筒在前筒口位置的椭圆形横截面具有长轴和短轴b1;在后筒口位置的椭圆形横截面具有长轴a2和短轴b2,其中,L=130mm, a^SSmm, b^TOmm, a2=l00mm, b2=90mm。在上述的两用高胡中,回音板与内腔表面底部的夹角α优选为60度。在上述的两用高胡中,琴托的前端面向下向后倾斜而与琴头皮膜的表面形成夹角β,夹角β优选为30度。在上述的两用高胡中,琴筒外周面可具有圆滑过渡的扁八角柱形状。本技术的优点是,其两用高胡由于椭圆放射形共鸣箱结构,琴筒的振动充分,声音有较理想的共鸣空间,使共振频组宽度增加,故G4-D7该段频率中的琴音清脆明亮而且饱满宏厚。由于椭圆形的琴筒头部,缩短了弓毛触弦点和琴码的距离,故操弓方便,感觉灵敏,易于上力,音色纯净,音量增加,上下把位(音区)音色、音量平均。另外,琴筒尾部斜放的回音板使声音具立体感,让演奏者能清楚听到自己演奏的声音,使高胡更易于操控。两用高胡可以使用南方的粤胡和北方高胡两种演奏方式和方法获取两种不同的音色效果。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来示例说明本技术两用高胡的基本构造,其中图I是本技术两用高胡的局部透视图,其中主要示出琴筒及琴托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I中线II-II的琴筒及琴托部分的纵剖面图;图3是图I中所示的琴筒及琴托部分的的左视图;图4是图I中所示的琴筒及琴托部分的的右视图;以及图5是椭圆体放射型高胡频谱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 一图4中所示,本技术两用高胡I主要包括琴筒2、琴头皮膜3、琴码4、琴托5、琴杆6、琴弦(图中未示)及弓(图中未示)。琴筒2具有琴筒头部11、琴筒尾部12、琴筒外周面13及形成在琴筒2内部的琴腔15,构成共鸣箱。琴腔15前侧的前筒口 17蒙上琴头皮膜3,琴腔15后侧的后筒口 18形成出音口 19。如图2所示,琴筒2具有沿纵向的筒长度L。琴腔15具有后筒口 18比前筒口 17扩大的椭圆放射形内腔表面20。琴筒2在由前筒口 17至后筒口 18的纵向上各位置各具有椭圆形横截面,各椭圆形横截面的尺寸是相互连续变化的,具体地说,在近前筒口 17位置,椭圆形横截面先是稍许变小,接着沿着纵向逐渐平缓增大后减小,然后在距离前筒口 17大致三分之一位置转而向着后筒口 18位置呈放射形增大。如图2 —图4所示,琴筒2的在前筒口 17位置的椭圆形横截面具有长轴&1和短轴h,在后筒口 18位置的椭圆形横截面具有长轴a2和短轴b2,其中,长轴a2和短轴b2分别比长轴和短轴Id1大。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琴筒2的尺寸可以选择如下L= 130mm, a^SSmm, b^TOmm, a2=100mm, b2=90mm。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尺寸只是一种优选实施例,本技术并不受其限制,可以在本技术的精神范围内进行变化。琴筒外周面13可以具有圆滑过渡的扁八角柱形状。琴腔15的空气振动频率与琴筒2的容积有关联。如图5的高胡频谱图所示,高胡定弦音高外弦为D5,振动频率为587. 33,其高8度HiD6振动频率为1174. 7。若琴筒的容积达到此频率,则以D5为基频的系列音阶都能引发很好的共鸣,这是改变音质、美化音色、扩大音量的基本条件。在本技术中,琴筒2的容积与基频频率相对应。琴筒2的振动充分,声音有较理想的共鸣空间,椭圆放射形的共鸣箱使共振频组宽度增加,故G4-D7该段频率中的琴音清脆明亮而且饱满宏厚。并且,由于琴腔11内的内腔表面曲线是根据椭圆形扬声器的声学与结构原理来设计,使共振的频组增宽,因而获得音质丰满结实、宏厚的效果,高音的清晰度和响亮度增加。如图3所示,椭圆形的琴筒头部11使琴头皮膜3的形状也成为椭圆形。因此,弓毛(图中未示)触弦(图中未示)的位置离琴码4较近。这种缩短触弦点至琴码4距离的设计结构,在实践中已经证实了其具有发音明亮、音质纯净、音量大而上下把位(音区)音色音量平均的优点。如图I、图2、图4所示,在琴筒尾部12的琴腔11内部位置设有回音板22,其与琴腔15的内腔表面20底部相交并向后倾斜,遮盖了出音口 19的三分之一面积,回音板22与水平面形成夹角α。在本实施例中,夹角α为约60度。在回音板22的反射及折射作用下,部分声音的指向性改变,因而整体声音呈立体感,演奏者可清晰听见自己演奏的琴音,对其操弓的反应更为灵敏快捷。·琴托5设在琴筒2的底部,琴托5的前端面24向下向后倾斜而与琴头皮膜3的表面形成夹角β,在本实施例中,夹角β为约30度,如图2所示。这是为演奏者使用粤胡需要用脚的双膝内侧夹住琴筒2而设,使高胡I可作南方的粤胡和北方高胡两种演奏方式和方法并用,获取两种不同的音色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两用高胡,包括琴筒、琴头皮膜、琴码、琴托、琴杆、琴弦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用高胡,包括:琴筒、琴头皮膜、琴码、琴托、琴杆、琴弦及弓;其中,所述琴筒具有琴筒头部、琴筒尾部、琴筒外周面及形成在所述琴筒内部的琴腔,构成共鸣箱,所述琴腔前侧的前筒口蒙上所述琴头皮膜,所述琴腔后侧的后筒口形成出音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琴筒具有沿纵向的筒长度L,所述琴腔具有其所述后筒口比所述前筒口扩大的椭圆放射形内腔表面,所述琴筒在由所述前筒口至所述后筒口的纵向上各位置各具有椭圆形横截面,各椭圆形横截面的尺寸是相互连续变化的;所述琴筒的容积与高胡定弦音高外弦的基频频率相对应;所述琴头皮膜的形状为椭圆形;所述琴筒尾部的所述琴腔内部位置设有回音板,其与所述内腔表面底部相交并向后倾斜,遮盖了所述出音口的三分之一面积,所述回音板与水平面形成夹角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阮仕春
申请(专利权)人:香港中乐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