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箍固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55265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2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管箍固定机构,包括上夹持杆、下夹持杆、连接所述上夹持杆和下夹持杆的连接杆、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夹持杆上的至少两个过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夹持杆和能够自由调整与上夹持杆之间距离的下夹持杆,能够实现其夹持在车架纵梁下翼面上时,将下夹持杆调整至能够夹紧车架纵梁下翼面的位置,并用螺栓锁紧即可,不需要在车架纵梁上打孔,能够保证管路和线束的合理固定,且不会对车架纵梁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结构简单,拆卸方便,易于实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管箍固定机构
技术介绍
对于采用气压制动的商用车,制动管路的数量众多,通常需要以管束的形式进行合理的布置,并加以固定,以免产生噪音,或发生管路的破坏。尼龙管束通常要 求每隔300_,就要有一个固定点。为保证整车包括制动软管、电器线束、燃油管、离合管路的走向合理、整齐,则需要沿车架纵梁内侧增加相应的支架,来固定这些线束和管束。而出于防热和安全等的考虑,就要求在纵梁内侧很局促的空间内使管路既能走向顺畅合理、又能与不同类的管束留有足够的空间距离,这样既增加了布置的难度,又增加了纵梁上的开孔数量。 因此,造成商用车的管路布置困难,装配工艺繁琐,一些不同类的管路和线束挤在一起,既影响美观,又增加了潜在失效的风险。若能将支架固定在纵梁的下翼面,则会有一定的改善,但在纵梁的下翼面开孔,既不规范,又会削弱车架的强度。现有的管路布置通常如图I所示,在车架纵梁I上打孔,将支架2用螺栓固定在车架纵梁I上,支架2上开设过孔,用塑料紧箍带3穿过过孔,并将管路和线束4捆绑固定,从而将管路和线束4固定在支架2上。受车架纵梁I高度和孔位的限制,要在车架纵梁I内侧将不同类管路和线束4分开并保持合理的空间距离,是很难实现的,因管路和线束4的尺寸较长,必然会使车架纵梁I上的开孔增加很多,为管路和线束4的装配和纵梁孔位的准确性增加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管路和线束在车架纵梁上固定时保持合理的空间距离,且不会对车架纵梁的结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 二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管箍固定机构,其包括上夹持杆6、下夹持杆9、连接所述上夹持杆6和下夹持杆9的连接杆7、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夹持杆6上的至少两个过孔5。其中,所述连接杆7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持杆6,所述连接杆7的下端与所述下夹持杆9相铰接;所述下夹持杆9包括与所述连接杆7的下端相铰接的直杆和连接直杆的弧形杆;所述下夹持杆9上设置有牵引锁定模块,由所述牵引锁定模块调整所述下夹持杆9和上夹持杆6之间的间距并锁定。其中,所述牵引锁定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弧形杆凹弧内的锁定轴,以及穿过所述连接杆7和弧形杆并连接所述锁定轴的螺栓;所述螺栓一端连接所述锁定轴,另一端位于所述连接杆7外部,由螺母锁定。其中,所述弧形杆的下表面设置有一圆弧凹槽,所述锁定轴位于所述圆弧凹槽内,所述锁定轴的半径与所述圆弧凹槽的半径相匹配。其中,所述连接杆7的下端设置有一突出的下夹持杆固定端(8),所述下夹持杆9与下夹持杆固定端8相铰接。其中,所述夹持杆固定端8上设置有球形孔,所述下夹持杆9的直杆一端设置有球头,所述球头位于所述球形孔内,所述球形孔上具有开口,所述直杆与球头的连接处位于开口处,所述开口的半径小于所述球头的半径。其中,所述上夹持杆6上设置有与其相垂直的立杆,所述至少两个过孔5开设在所述立杆上。(三)有益效果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管箍固定机构,通过设置上夹持杆和能够自由调整与上夹持杆之间距离的下夹持杆,能够实现其夹持在车架纵梁下翼面上时,将下夹持杆调整至能·够夹紧车架纵梁下翼面的位置,并用螺栓锁紧即可,不需要在车架纵梁上打孔,能够保证管路和线束的合理固定,且不会对车架纵梁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结构简单,拆卸方便,易于实施。附图说明图I是现有技术中管箍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管箍固定机构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管箍固定机构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管箍固定机构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 :车架纵梁;2 :支架;3 :塑料紧箍带;4 :管路和线束;5 :过孔;6 :上夹持杆;7 :连接杆;8 :下夹持杆固定端;9 :下夹持杆;10 :牵引锁定|吴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管箍固定机构的主视图,图3是其侧视图。参照图示,该管植固定机构包括上夹持杆6、下夹持杆9、连接所述上夹持杆6和下夹持杆9的连接杆7、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夹持杆6上的至少两个过孔5。在进行车辆管路和线束的固定时,可以使用本实施例的管箍固定机构,不需要在车架纵梁下翼面上开孔,只需要将上夹持杆6和下夹持杆9夹持固定在车架纵梁下翼面上,再将管路和线束通过塑料紧箍带固定在上夹持杆6上,依次实现管路和线束的整理固定,能够保证管路和线束之间具有合理的空间,并且不影响车架纵梁的稳定性。具体地,所述连接杆7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持杆6,所述连接杆7的下端与所述下夹持杆9相铰接;所述下夹持杆9包括与所述连接杆7的下端相铰接的直杆和连接直杆的弧形杆;所述下夹持杆9上设置有牵引锁定模块,由所述牵引锁定模块调整所述下夹持杆9和上夹持杆6之间的间距并锁定。参照图I所示,所述牵引锁定模块包括位于所述弧形杆凹弧内的锁定轴,以及穿过所述连接杆7和弧形杆并连接所述锁定轴的螺栓;所述螺栓一端连接所述锁定轴,另一端位于所述连接杆7外部,由螺母锁定。为了保证所述锁定轴位置的稳定性,实现所述下夹持杆9的有效锁定,所述弧形杆的下表面设置有一圆弧凹槽,所述锁定轴位于所述圆弧凹槽内,所述锁定轴的半径与所述圆弧凹槽的半径相匹配。为了保证整个管箍固定机构的强度以及各部件之间的协调性,所述连接杆7的下端设置有一突出的下夹持杆固定端8,所述下夹持杆9与下夹持杆固定端8相铰接。所述下夹持杆固定端8与所述下夹持杆9之间的铰接可以通过销轴实现,也可以采用图I中所示的结构实现,具体为,所述夹持杆固定端8上设置有球形孔,所述下夹持杆9的直杆一端设置有球头,所述球头位于所述球形孔内,所述球形孔上具有开口,所述直杆与球头的连接处位于开口处,所述开口的半径小于所述球 头的半径。过孔5的设置可通过在所述上夹持杆6上设置有与上夹持杆6相垂直的立杆,至少两个过孔5开设在所述立杆上,开设多个过孔时,可以将不同的管路和线束分组固定,更整齐更协调。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的管箍固定机构安装在车架纵梁上的结构示意图,首先将上夹持杆6和下夹持杆9夹持在车架纵梁I下翼面上,拧紧螺母通过螺栓带动锁定轴以调整下夹持杆9的位置,直至上夹持杆6和下夹持杆9牢固地锁定在车架纵梁I下翼面上,再使用塑料紧箍带3将管路和线束4分别分组穿过过孔5固定在立杆上。通过将管箍固定机构固定在车架纵梁I的下翼面上,能够解决众多管路和线束在纵梁内布置困难的问题;该管箍固定机构通过自身结构,锁紧在车架纵梁I的下翼面上,减少了车架纵梁的开孔数量,对工艺性和车架的规范设计有很大改善;通用化程度高,适应不同车架厚度的车型。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技术通过设置上夹持杆和能够自由调整与上夹持杆之间距离的下夹持杆,能够实现其夹持在车架纵梁下翼面上时,将下夹持杆调整至能够夹紧车架纵梁下翼面的位置,并用螺栓锁紧即可,不需要在车架纵梁上打孔,能够保证管路和线束的合理固定,且不会对车架纵梁的稳定性产生影响,结构简单,拆卸方便,易于实施。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箍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夹持杆(6)、下夹持杆(9)、连接所述上夹持杆(6)和下夹持杆(9)的连接杆(7)、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夹持杆(6)上的至少两个过孔(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言平赵建学
申请(专利权)人: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