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插头机构,其包含:壳体,具有第一容置空间以及第二容置空间;第一插头接脚,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具有第一齿轮部;以及第二插头接脚,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且相对应该第一齿轮部具有第二齿轮部,该第二齿轮部啮合于该第一齿轮部;其中,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时,该第一齿轮部驱动该第二齿轮部以驱动该第二插头接脚相对该第一插头接脚反向枢转,以使该第一插头接脚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地突出于该壳体之外或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如此设计不仅提升了插头机构在操作使用上的便利性,也缩减了插头机构的整体结构厚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插头机构及其电子装置,尤指一种利用齿轮啮合以驱动两插头接脚相对反向枢转以实现收纳展开动作的插头机构及其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传统的插头通常具有相互平行且突出于插头壳体外的两插头接脚,用以插入电源插座的电源孔内,从而建立与电源插座的电性连接。但由于上述设计会增加插头之整体结构体积且不利于插头的收纳,因此,将插头接脚收纳于壳体内的设计应运而生。常见用来收纳插头接脚于插头壳体内的设计是将插头接脚枢接于插头壳体中的 单一容置空间内,藉以使相互平行的插头接脚可相对插头壳体同向枢转至突出于插头壳体外的位置以用来插入电源插座的电源孔内,或是同向枢转至收纳于插头壳体中的单一容置空间内以利插头的收纳。然而,上述设计需要插头壳体提供足以同时容纳相互平行的插头接脚的容置空间,故其不利于插头整体结构厚度的缩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现有插头机构在使用上的便利性,同时又要兼顾到插头整体结构在厚度上的限制,故本技术设计了一款插头机构以及使用该插头结构的电子装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插头机构,其包含壳体,具有第一容置空间以及第二容置空间;第一插头接脚,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具有第一齿轮部;以及第二插头接脚,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且相对应该第一齿轮部具有第二齿轮部,该第二齿轮部哨合于该第一齿轮部;其中,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时,该第一齿轮部驱动该第二齿轮部以驱动该第二插头接脚相对该第一插头接脚反向枢转,以使该第一插头接脚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地突出于该壳体之外或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更优的,在所述的插头机构中该第一齿轮部具有第一突角,该第二齿轮部相对该第一突角具有第二突角,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至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的位置时,该第一突角与该第二突角相互抵接,以限制该第一插头接脚与该第二插头接脚进一步靠近。更优的,在所述的插头机构中该第一插头接脚更具有限位块,该限位块形成于该第一齿轮部的一侧上,该壳体对应该限位块的位置上更具有限位槽,该限位块可枢转地设置于该限位槽内,该限位块与限位槽的配合具有稳态和暂态两种状态,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至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位置或与该第二插头接脚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时,该限位块与该限位槽相互抵接配合处于稳态。更优的,在所述的插头机构中该限位块为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至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的位置时,该限位块的两相对侧边抵接于该限位槽的内壁实现稳态,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至与该第二插头接脚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时,该限位块的另外两相对侧边抵接于该限位槽的该内壁实现稳态。更优的,在所述的插头机构中该限位槽为U形开槽。另外,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主体;以及插头机构,设置于该主体上且与该主体电性连接,该插头机构包含壳体,具有第一容置空间以及第二容置空间;第一插头接脚,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具有第一齿轮部;以及第二插头接脚,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且相对应该第一齿轮部具有第二齿轮部,该第二齿轮部哨合于该第一齿轮部;其中,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时,该第一齿轮部驱动该第二齿轮部以驱动该第二插头接脚相对该第一插头接脚反向枢转,以使该第一插头接脚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地突出该壳体之外以插入电源插座而建立该主体与该电源插座的电性连接,或是使该第一插头接脚与该第二插头接脚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 更优的,在所述的电子装置中该第一齿轮部具有第一突角,该第二齿轮部相对该第一突角具有第二突角,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至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的位置时,该第一突角与该第二突角相互抵接,以限制该第一插头接脚与该第二插头接脚进一步靠近。更优的,在所述的电子装置中该第一插头接脚更具有限位块,该限位块形成于该第一齿轮部的一侧上,该壳体对应该限位块的位置上更具有限位槽,该限位块可枢转地收容于该限位槽内,该限位块与限位槽的配合具有稳态和暂态两种状态,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至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位置或与该第二插头接脚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时,该限位块与该限位槽相互抵接配合处于稳态。更优的,在所述的电子装置中该限位块为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至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的位置时,该限位块的两相对侧边抵接于该限位槽的内壁实现稳态,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至与该第二插头接脚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时,该限位块的另外两相对侧边抵接于该限位槽的该内壁实现稳态。更优的,在所述的电子装置中该限位槽为U形开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通过简单的扳动操作即可完成插头机构的插头接脚展开与收纳操作,从而提升插头机构在操作使用上的便利性。除此之外,由于本技术所提供的插头机构采用将两插头接脚分别容置于壳体中不同容置空间内的设计,以取代先前技术所采用的壳体需提供足以同时容纳相互平行的插头接脚容置空间的设计,故本技术可大大地缩减插头机构的整体结构厚度,以利插头机构的薄型化设计。附图说明图I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出的电子装置局部的放大示意图。图2为图I中插头机构部分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I中插头机构于第一插头接脚枢转至与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位置时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I中插头机构的内部示意图。图5为图3中插头机构的内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其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出的电子装置10局部的放大示意图,电子装置10包含主体12以及插头机构14。主体12可以为一般常见的须使用插头以与电源插座电性连接的装置,如家用电器 等。如图I所示,插头机构14设置于主体12上且与主体12电性连接。需注意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插头机构14可为一独立构件;在实际应用中,此插头机构14也可为与电线连接以共同形成的常见的电源接线。于此针对插头机构14的机构设计进行说明,请参阅图2,其为图I中插头机构14部分的爆炸示意图。由图2可知,插头机构14包含壳体16、第一插头接脚18,以及第二插头接脚20。壳体16具有第一容置空间22以及第二容置空间24。第一插头接脚18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22中且具有第一齿轮部27,且此第一齿轮部27具有第一齿盘28而第二插头接脚20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24中且相对应第一齿轮部27具有第二齿轮部29,此第二齿轮部29具有第二齿盘28,且啮合于第一齿轮部27,藉此,当第一插头接脚18相对壳体16枢转时,第一齿轮部27可驱动第二齿轮部29以带动第二插头接脚20相对第一插头接脚18反向枢转。至于第一插头接脚18以及第二插头接脚20与壳体16之间的枢接设计,其可采用常见于先前技术中的枢接结构设计,故其相关描述于此不再赘述。另外,为了避免第一插头接脚18以及第二插头接脚20过度枢转,如图2所示,第一齿轮部27还设有具有第一突角30的第一圆盘31,与第一齿盘相对设置,而第二插头接脚20于对应第一圆盘31的位置上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壳体,具有第一容置空间以及第二容置空间;第一插头接脚,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内且具有第一齿轮部;以及第二插头接脚,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且相对应该第一齿轮部具有第二齿轮部,该第二齿轮部啮合于该第一齿轮部:其中,当该第一插头接脚相对该壳体枢转时,该第一齿轮部驱动该第二齿轮部以驱动该第二插头接脚相对该第一插头接脚反向枢转,以使该第一插头接脚与该第二插头接脚相互平行地突出于该壳体之外或分别容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振维,王玲娸,曾兰芳,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