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化加湿器,其包括:水盒,其位于加湿器下部;机身组件,其设在水盒上部,机身组件包括前壳、后壳和面板,前壳和后壳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有进风栅,机身组件的顶部设有出风栅,面板位于设有进风栅的前壳或后壳的外侧;水箱组件,其设在水盒上部,并位于机身组件侧边;净化模块组件,其设置在面板的内侧,并位于进风栅的进风口处,净化模块组件包括相连接的粗过滤网、HEPA滤网和活性炭滤网;吸水圈组件,其设在机身组件内部,并位于进风栅的内侧,吸水圈组件包括骨架,吸水圈和驱动件,吸水圈包覆在骨架的外部,驱动件设在骨架的轴端外部,吸水圈的轴向分别指向前、后壳,驱动件与骨架相配合以带动吸水圈转动;风机组件,其设在机身组件内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净化加湿器。
技术介绍
加湿器可用于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如图I和图2所示,相关的加湿器包括水盒1’,机身组件,水箱组件3’,吸水圈组件4’和风机组件5’。其中,水盒I’位于加湿器的下部。机身组件包括前壳21’,后壳22’和顶部出风栅24’,前、后壳上具有进风栅23’,前壳21’为封闭设置。水箱组件3’设置在水盒I’的上部,并位于机身组件的一侧,水箱组件3’内可装水,当加湿器缺水时,水箱组件3’内的水可 流入水盒I’中。吸水圈组件4’设置于机身组件内,吸水圈组件4’包括骨架41’,吸水圈42和驱动件43’,吸水圈42’包覆在骨架41’的外部,驱动件43’设置在骨架41’的轴端外部,吸水圈42’的轴向分别指向前、后壳21’、22’,驱动件43与骨架41’相配合以带动吸水圈42’转动。风机组件5’设置在机身组件的内部,风机组件5’带动外界空气从进风栅23’进入机身组件内,并从出风栅24’流出。相关的加湿器在使用时,往水箱组件3’内部装水后,将水箱组件3’放置于水盒I’上方,水则由水箱组件3’流出而持续补给到水盒I’中,直至水盒I’中的水的深度达到能使吸水圈42’被淹没到设计深度,并保持水盒I’中的水深不变;接着,驱动件43’带动骨架41’转动,进而带动吸水圈42’转动,水均匀地附着在吸水圈42’上;同时,外界空气在风机组件5’的带动下,由进风栅23’进入机身组件,在通过吸水圈42’时带走水分,再由出风栅24’吹出,从而达到室外加湿的功能。综上所述,相关的加湿器具有下述缺点是不具备净化空气的功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净化加湿器,以克服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净化加湿器,在加湿器的前端设置净化模块,将净化后的空气输入到加湿器中,达到净化加湿的目的。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净化加湿器,所述净化加湿器包括水盒,其位于加湿器的下部;机身组件,其设置在水盒的上部,机身组件包括前壳、后壳和面板,前壳和后壳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有进风栅,机身组件的顶部设有出风栅,面板位于设有进风栅的前壳或后壳的外侧;水箱组件,其设置在水盒的上部,并位于机身组件的侧边;净化模块组件,其设置在面板的内侧,并位于进风栅的进风口处,净化模块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粗过滤网、HEPA滤网和活性炭滤网;吸水圈组件,其设置在机身组件的内部,并位于进风栅的内侧,吸水圈组件包括骨架,吸水圈和驱动件,吸水圈包覆在骨架的外部,驱动件设置在骨架的轴端外部,吸水圈的轴向分别指向前、后壳,驱动件与骨架相配合以带动吸水圈转动;风机组件,其设置在机身组件的内部。如上所述的净化加湿器,所述粗过滤网、HEPA滤网和活性炭滤网依次排布,或粗过滤网、活性炭滤网和HEPA滤网依次排布,或活性炭滤网、粗过滤网和HEPA滤网。如上所述的净化加湿器,所述风机组件平行于所述吸水圈组件的轴向方向设置。如上所述的净化加湿器,所述风机组件为离心风机组件。如上所述的净化加湿器,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轮和蜗壳,蜗壳具有出风口,蜗壳围设在风轮的外部,且出风口朝下;电机连动风轮;蜗壳设置于所述吸水圈组件的内部,电机设置于吸水圈组件的外部。如上所述的净化加湿器,所述驱动件包括同步电机和小齿轮,同步电机连动小齿轮;所述骨架的端面内侧设有内齿大齿环,小齿轮与内齿大齿环相啮合,内齿大齿环与所述吸水圈问心设直。 如上所述的净化加湿器,所述骨架包括前环架和后环架,前、后环架之间通过多个连杆相互连接,连杆呈均匀分布;前环架的内侧设有所述内齿大齿环;所述吸水圈位于前、后环架之间,并包裹在连杆的外侧。如上所述的净化加湿器,所述吸水圈的横截面呈环形。如上所述的净化加湿器,所述吸水圈采用发泡聚酯形成。本技术的加湿器的特点和优点是在加湿器的前端设置净化模块组件,将净化后的空气输入到加湿器中,达到净化加湿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是相关的加湿器的分离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相关的加湿器的组合状态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加湿器的组合状态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加湿器的分离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加湿器的主视示意图;图6是沿着图5的A-A线剖视后旋转90度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3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出的加湿器包括水盒1,机身组件,水箱组件3,净化模块组件6,吸水圈组件4和风机组件5。水盒I位于加湿器的下部。机身组件设置在水盒I的上部,机身组件包括前壳21,后壳22和面板25,前壳21和后壳22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有进风栅23,机身组件的顶部设有出风栅24,面板25位于设有进风栅23的前壳21或后壳22的外侧。水箱组件3设置在水盒I的上部,并位于机身组件的侧边。净化模块组件6设置在面板25的内侧,并位于进风栅23的进风口处,净化模块组件6包括相互连接的粗过滤网61、HEPA滤网62和活性炭滤网63。吸水圈组件4设置在机身组件的内部,并位于进风栅23的内侧,即位于进风栅23的出风口处,吸水圈组件4包括骨架41,吸水圈42和驱动件43,吸水圈42包覆在骨架41的外部,驱动件43设置在骨架41的轴端外部,吸水圈42的轴向分别指向前、后壳21、22,驱动件43与骨架41相配合以带动吸水圈42转动。风机组件5设置在机身组件的内部,风机组件5带动外界空气从进风栅23进入机身组件内,并从出风栅24流出。本实施例中,至少前壳21设有进风栅23,面板25位于前壳21的外侧,净化模块组件6则位于面板25与前壳21之间。当然,在前壳21和后壳22上均可设有进风栅23,使得机身组件中的空气流动量较大,通过吸水圈42时带走更多的水分,从而使得室内的加湿效果更好,风能利用率高。此 时,在后壳22的外侧还可设置有后面板(图中未示),在后面板与后壳之间亦可设置净化模块组件6。本技术实施例在使用时,往水箱组件3内部装水后,将水箱组件3放置于水盒I上方,水则由水箱组件3流出而持续补给到水盒I中,直至水盒I中的水的深度达到能使吸水圈42被淹没到设计深度,并保持水盒I中的水深不变;接着,驱动件43带动骨架41转动,进而带动吸水圈42转动,水均匀地附着在吸水圈42上;同时,外界空气在风机组件5的带动下,由面板25和前壳21之间的风道处流过,经过粗过滤网61、HEPA滤网62和活性炭滤网63时将颗粒物滤除,由此净化后的空气由进风栅23进入吸水圈内部,被吸入吸水圈42时带走水分,再由出风栅24吹出,从而达到室内净化加湿的功能。空气经过进风栅,依次透过粗过滤网61、HEPA滤网62、活性炭滤网63。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净化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加湿器包括:水盒(1),其位于加湿器的下部;机身组件,其设置在水盒(1)的上部,机身组件包括前壳(21)、后壳(22)和面板(25),前壳和后壳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有进风栅(23),机身组件的顶部设有出风栅(24),面板位于设有进风栅的前壳或后壳的外侧;水箱组件(3),其设置在水盒(1)的上部,并位于机身组件的侧边;净化模块组件(6),其设置在面板的内侧,并位于进风栅的进风口处,净化模块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粗过滤网(61)、HEPA滤网(62)和活性炭滤网(63);吸水圈组件(4),其设置在机身组件的内部,并位于进风栅的内侧,吸水圈组件包括骨架(41),吸水圈(42)和驱动件(43),吸水圈包覆在骨架的外部,驱动件设置在骨架的轴端外部,吸水圈(42)的轴向分别指向前、后壳(21、22),驱动件与骨架相配合以带动吸水圈转动;风机组件(5),其设置在机身组件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京,桑文谦,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亚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