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T型隔断转角建筑砌块,属一种复合建筑砌块,包括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且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上均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墙面体与第二墙面体,所述的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上相互平行的第一墙面体与第二墙面体之间均设置有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所述的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呈T字型拼接,且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的第一墙面体的侧面相互接触呈L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加工建筑砌块,可实现生产自动化和包装自动化,因而制作方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建筑砌块,更具体的说,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T型隔断转角建筑砌块。
技术介绍
现有的公开建筑砌块的主要的结构特点如下高有两个平行的、板状式的相同墙体组件,在两墙体组件间,设有一个与两墙体组件连接的模块核心,该模块核心内有一沿纵向X方向分布的模块核心组件,例如USA6122880A,公开了一种用于建造墙壁的建筑模块,包括两块相隔一定距离的,平行的矩形墙面板;两墙面板之间有沿Y分布的中间腹板,此专利虽然公开了一种用于建造墙壁的模块,但此模块仅限于制造平面结构的墙壁,如果在需要转角的部分使用时,会非常不方便,必须配合其他支柱等类似结构方能实现转角。再如专利号为EP0894170B1的欧州专利公开的名称为“用于建造平面结构的建筑模块和模块体系”该技术专利也有与上述专利相似的例如矩形墙面体、中间腹板等结构,但是此技术专利仍然是仅限于使用在建造平面结构的建筑模块,因此该专利的应用领域还是仅限于在立体房屋内,做一些简单室内的隔断墙而已,不能自行构成立体结构。在申请人的另一项技术专利中,曾公开过一个用于转角的建筑砌块,但该建筑砌块的结构特点仅适合用于在房屋四周的转角,但是如果需要在已经建成的房屋中做一个隔断墙,那么该隔断墙必须与其他至少两个建筑砌块发生转角配合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针对建筑砌块的转角隔断结构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解决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T型隔断转角建筑砌块,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砌块仅限于建造平面结构,不方便进行转角连接,尤其是在对隔断角两面进行转角连接时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T型隔断转角建筑砌块,包括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且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上均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墙面体与第二墙面体,所述的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上相互平行的第一墙面体与第二墙面体之间均设置有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所述的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呈T字型拼接,且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的第一墙面体的侧面相互接触呈L型;所述的砌块核心组中至少包括两个上嵌条、两个下嵌条以及至少二个中间隔板,在第一墙面体与第二墙面体的内表面上至少各自固定有一个上嵌条和一个下嵌条,上嵌条和下嵌条沿横向紧贴第一墙面体与第二墙面体的内侧安装;所述的中间隔板纵向固定安装在上嵌条和下嵌条的内表面上,且中间隔板的上表面与上嵌条的上表面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的下表面与下嵌条的下表面的高度齐平,且中间隔板纵向分布在上嵌条和下嵌条之间;所述的中间隔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有至少一个连接盲孔;该盲孔用于插入连接销子。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的第一墙面体上端面的高度齐平;所述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砌块核心组中的上嵌条的上表面齐平。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上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的侧面均设置有开口槽。而该开口槽与相邻建筑砌块的开口槽可以拼合成为插片槽,用于在其中插入插片。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开口槽纵向贯穿第一墙面体与第二墙面体的侧面。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第一拼接块中中间隔板为四块,且纵向均匀分布在上嵌条与下嵌条之间,其分别为第一中间隔板、第二中间隔板、第三中间隔板、第四中间隔板,每两块中间隔板的距离为a,而第一中间隔板、第四中间隔板离上嵌条与下嵌条的两 端距离都为a的二分之一;同时连接盲孔设置在中间隔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中央位置。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第一拼接块的整体长度大于第二拼接块,且第二拼接块拼接固定在偏离第一拼接块横向中心线,并靠近其一端的位置上。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以及它们中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上嵌条、下嵌条、中间隔板之间的连接为机械式连接。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以及它们中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上嵌条、下嵌条、中间隔板之间通过加气钉或膨胀螺钉钉入连接。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T型隔断转角建筑砌块采用木板或木板段或复合木材料或竹复合材料或粘土或纤维水泥材料或秸杆复合材料或塑料复合材料加工制成。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以及它们中的第一墙面体、第二墙面体、上嵌条、下嵌条、中间隔板之间通过胶粘接相互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过第一拼接块与第二拼接块拼接而成的建筑砌块,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此种结构的建筑砌块无法转角,或者需要在使用时进行现场凭借,使得其拼接的一致性降低,且可与现有结构的同类平面建筑砌块相结合,轻松实现二维建筑到三维立体建筑的转变,施工便利性较强。而且特别针对隔断墙与其他建筑砌块至少存在两面连接转角的问题设计,解决了隔断墙与其他建筑砌块的转角问题,同时整体呈T型的砌块在生产时预制一体成型,解决了 “阴角”的一次性工艺处理,有利于美观度的需要。并且其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加工建筑砌块,可实现生产自动化和包装自动化,因而制作方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且砌块体积大小合理,相比以前的砌块运输体积缩小,包装方便,物流也非常方便。另外,如果本技术采用毛竹等竹材料作为其加工的原材料还具有如下优点I)建造工期短现代竹复合结构建筑主要采用工厂加工生产,施工现场组装的建造程序,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提高了建设效率。2)安全性高、抗震性能好,本技术轻型竹复合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有利于抗震。即使遭遇特大地震使竹复合结构建筑破坏,由于竹复合构件之间的连结特点,不会产生完全倒塌,尚留生存空间。如果竹复合结构墙体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填充墙,由于竹复合结构墙体自重轻,也会有利于整个建筑的抗震。3)防火性能好竹复合材为可燃材料,在受热分解的过程中,竹复合构件表面形成炭化层,由于炭化层传热性能较差,对内部的竹复合材与外部的燃烧起到了一定的隔离作用。这不仅延缓了内层的竹复合材达到热分解温度,而且也降低了热分解速度,使分解出的可燃气体透过炭化层参加外表面与空气混合的燃烧速度减慢,炭化层也起到了隔离空气的作用。因此,竹复合结构构件虽然是可燃材料,但其耐火极限却比普通钢结构构件高很多。并且,竹复合结构构件在火灾中也能够保持强度,承受荷载,整体结构不会失稳,这也比与钢结构优越。4)耐久性好一般竹复合结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但是,根据北美国家的统计,轻型竹复合结构建筑的平均房龄达80年以上。5)容易维修保养对于轻型竹复合结构建筑,由于竹复合材自重轻,构件尺寸小,结构受力途经多,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某个构件出现安全问题,需要维修或更换都很容易,方法也简单,普通人也能完成。由于容易维修保养,也使轻型竹复合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不断延长。6)能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在外墙保温节能要求相同条件下,竹复合结构墙体的厚度远远小于砖混结构。一般在建筑面积相同情况下,竹复合结构的室内使用面积比砖混结构多5%以上,可创造更高的住房价值。7)外观设计多样化由于竹复合材加工切割容易,竹复合结构建筑的外型可以根据设计师的理想而设计和加工,从而使竹复合结构建筑的外观具有不同类型和多样化。而当本技术组成的部分例如墙面体,上、下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建造立体结构的T型隔断转角建筑砌块,包括第一拼接块(1)与第二拼接块(2),且第一拼接块(1)与第二拼接块(2)上均分别设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墙面体(3)与第二墙面体(4),所述的第一拼接块(1)与第二拼接块(2)上相互平行的第一墙面体(3)与第二墙面体(4)之间均设置有由多个单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砌块核心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拼接块(1)与第二拼接块(2)呈T字型拼接,且第一拼接块(1)与第二拼接块(2)的第一墙面体(3)的侧面相互接触呈L型;所述的砌块核心组中至少包括两个上嵌条(5)、两个下嵌条(6)以及至少二个中间隔板(7),在第一墙面体(3)与第二墙面体(4)的内表面上至少各自固定有一个上嵌条(5)和一个下嵌条(6),上嵌条(5)和下嵌条(6)沿横向紧贴第一墙面体(3)与第二墙面体(4)的内侧安装;所述的中间隔板(7)纵向固定安装在上嵌条(5)和下嵌条(6)的内表面上,且中间隔板(7)的上表面与上嵌条(5)的上表面的高度齐平,中间隔板的下表面与下嵌条的下表面的高度齐平,且中间隔板(7)纵向分布在上嵌条(5)和下嵌条(6)之间;所述的中间隔板(7)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有至少一个连接盲孔(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琴,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善晟建筑智能化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