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针加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22037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0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免针加药装置,其包括:加药盖,所述加药盖为两端成形有上开口和下开口的管状空腔,所述上开口的内径小于下开口的内径;软胶加药塞,其上部为一柱体,适于密封所述上开口,所述软胶加药塞下部为一端开口的柱状空腔,所述柱状空腔的侧壁上成形有通孔;和加药座,所述加药座为互通的三叉管,其中一叉管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下开口固定密封配合,在加药座中心开设有加药通道,所述加药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软胶加药塞上部变形适于药液从所述上开口经通孔流入加药通道,在所述凸台上开设有加药通道,所述加药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免针加药装置结构简单,流通顺畅,加药时间短免针加药装置。(*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用具,尤其涉及一种免针加药装置。技术背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加药装置大多通过将针刺入加药装置的软塞,然后进行加药,但是在这过程会中产生不利后果,一是在针刺入软塞时,软塞上的碎屑会随着注射针的注射液进入药液中,然后随着药液进入人体中,会对人体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和不良后果;二是在使用针筒注射器时,针头很容易刺伤医护人员,若针头不干净则容易感染医护人员。因此,免针加药装置则可避免上述的缺陷。但是,现有的免针加药装置,常存在结构复杂,加药困难,药液流通不畅,加药时间过长,不能及时的将药液补充,影响医患人员的治疗,同时由于其流通不畅,可能与加药装置内部的构件接触面积增大且接触时间过长,增大了污染药液的机会,同时沉积过久的药液随新药液进入医患人员的身体内部,混合其中的沉积过久的药液可能失效,也可能对人体才产生副作用,影响医患人员的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复杂,加药困难,加药时间过长,药液流通不畅,不能及时的将药液补充,影响医患人员的治疗,进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流通顺畅,加药时间短的免针加药装置。本技术一种免针加药装置,其包括加药盖,所述加药盖为两端成形有上开口和下开口的管状空腔,所述上开口的内径小于下开口的内径;软胶加药塞,其上部为一柱体,适于密封所述上开口,所述软胶加药塞下部为一端开口的柱状空腔,所述柱状空腔的侧壁上成形有通孔;和加药座,所述加药座为互通的三叉管,其中一叉管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下开口固定密封配合,在加药座中心开设有加药通道,所述加药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软胶加药塞上部变形适于药液从所述上开口经通孔流入加药通道。所述柱状空腔侧壁上成形有环形凹槽。具有凸台的叉管与其他一叉管的轴线重合。所述加药盖上端还成形有螺纹。所述通孔的个数为两个。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所述免针加药装置,加药盖,所述加药盖为两端成形有上开口和下开口的管状空腔,所述上开口的内径小于下开口的内径;软胶加药塞,其上部为一柱体,适于密封所述上开口,所述软胶加药塞下部为一端开口的柱状空腔,所述柱状空腔的侧壁上成形有通孔;和加药座,所述加药座为互通的三叉管,其中一叉管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下开口固定密封配合,在加药座中心开设有加药通道,所述加药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软胶加药塞上部变形适于药液从所述上开口经通孔流入加药通道。所述免针加药装置结构简单,药液流通顺畅,加药时间短,及时的将药液补充,不会影响医患人员的治疗,同时降低了药液与加药装置内部的构件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降低了污染药液的机会。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本技术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图I是本技术所述免针加药装置;图2是本本技术所述免针加药装置的爆炸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铝针加药装置的加药盖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0-加药盖,11-上开口,12-下开口,20-软胶加药塞,21-柱体,22-柱状空腔23-通孔,30-加药座,31-凸缘,32-加药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两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所述免针加药装置,其包括加药盖10,所述加药盖10为两端成形有上开口 11和下开口 12的管状空腔,所述上开口 11的内径小于下开口 12的内径;软胶加药塞20,其上部为一柱体21,适于密封所述上开口 11,所述软胶加药塞20下部为一端开口的柱状空腔22,所述柱状空腔的侧壁上成形有通孔23 ;和加药座30,所述加药座30为互通的三叉管,其中一叉管上设有凸台31,所述凸台31与所述下开口 12固定密封配合,在加药座中心30开设有加药通道32,所述加药通道32与所述通孔23连通,所述软胶加药塞20上部变形适于药液从所述上开口 I经通孔23流入加药通道32。进一步,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柱状空腔22侧壁上成形有环形凹槽,本实施例中设置具有凸台31的叉管与其他一叉管的轴线重合,见图2所示。进一步,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加药盖10上端还成形有螺纹,见图I和图3所示。在使用时,将拔掉注射针头的注射筒的针筒口挤压所述加药盖上开口 11内容置的所述软胶加药塞20,所述软胶加药塞20在压力的作用下,所述软胶加药塞20向所述加药盖内腔压缩变形,注射筒内的药液流入所述软胶加药塞20和加药盖10之间的缝隙,然后通过所述软胶加药塞20侧壁上设有的通孔23进入柱状空腔22内,然后再通过加药座30的加药通道32流入导管中,进而完成加药。为了药液能够更快的通过软胶加药塞20的通孔23进入导管内,在所述软胶加药塞20的柱状空腔22的侧壁上设有两个通孔23。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权利要求1.一种免针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加药盖(10),所述加药盖(10)为两端成形有上开口(11)和下开口(12)的管状空腔,所述上开口(11)的内径小于下开口(12)的内径; 软胶加药塞(20),其上部为一柱体(21),适于密封所述上开口(11),所述软胶加药塞(20)下部为一端开口的柱状空腔(22),所述柱状空腔(22)的侧壁上成形有一个以上通孔(23); 和加药座(30),所述加药座(30)为互通的三叉管,其中一叉管上设有凸台(31),所述凸台(31)与所述下开口(12)固定密封配合,在加药座中心(30)开设有加药通道(32),所述加药通道(32)与所述通孔(23)连通,所述软胶加药塞(30)上部变形适于药液从所述上开口(11)经通孔(23)流入加药通道(3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免针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空腔(22)侧壁上成形有环形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免针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凸台(31)的叉管与其他一叉管的轴线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免针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盖(10)上端还成形有螺纹。5.根据权利要求I 4任一所述免针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3)的个数为两个。专利摘要本技术所述的免针加药装置,其包括:加药盖,所述加药盖为两端成形有上开口和下开口的管状空腔,所述上开口的内径小于下开口的内径;软胶加药塞,其上部为一柱体,适于密封所述上开口,所述软胶加药塞下部为一端开口的柱状空腔,所述柱状空腔的侧壁上成形有通孔;和加药座,所述加药座为互通的三叉管,其中一叉管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下开口固定密封配合,在加药座中心开设有加药通道,所述加药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软胶加药塞上部变形适于药液从所述上开口经通孔流入加药通道,在所述凸台上开设有加药通道,所述加药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本技术所述免针加药装置结构简单,流通顺畅,加药时间短免针加药装置。文档编号A61M5/14GK202666083SQ201220292389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免针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加药盖(10),所述加药盖(10)为两端成形有上开口(11)和下开口(12)的管状空腔,所述上开口(11)的内径小于下开口(12)的内径;软胶加药塞(20),其上部为一柱体(21),适于密封所述上开口(11),所述软胶加药塞(20)下部为一端开口的柱状空腔(22),所述柱状空腔(22)的侧壁上成形有一个以上通孔(23);和加药座(30),所述加药座(30)为互通的三叉管,其中一叉管上设有凸台(31),所述凸台(31)与所述下开口(12)固定密封配合,在加药座中心(30)开设有加药通道(32),所述加药通道(32)与所述通孔(23)连通,所述软胶加药塞(30)上部变形适于药液从所述上开口(11)经通孔(23)流入加药通道(3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智勇万智红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曙光健士医疗器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