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物结构,包括多条第一反光单元、多条导光单元以及多条储光单元,这些第一反光单元在一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而这些导光单元则在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且这些导光单元包含至少一侧面导光部,至少部分的这些储光单元与这些第一反光单元在该第一方向上交错设置,至少另一部分的这些储光单元与这些导光单元在该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通过以上的设计,该织物结构可在具有光线时提供被动发光的能力,而在缺乏光线时提供主动发光的能力,且可同时利用其反光特性将光线反射于同一侧而加以集中,达到强化及均匀化光线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织物,尤指一种具有储光功能的织物结构。
技术介绍
夜间照明、装饰或警示系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被动反光式装置,其作用在于不需消耗电力下,通过反射外来光源达到警示作用。一般被动式反光装置以塑料反光条、反光板的形式最常见,但材料质地坚硬,并且所处的外在环境若无光源时,会因为无法反射光线而失去发光效果。另一种为主动发光装置,以荧光发光或灯泡发光为主要形式。此种装置光泽度高,不受环境因素限制,但装置复杂、笨重且昂贵,不适合用来作为衣物或饰品上的警示标志或装饰图案。已知的可发光的织物采用导光纤维,其侧壁以物理或化学方式做部分破坏,当在纤维末端提供一光源时,光线会沿着导光纤维轴向前进,光线将会由该破坏处逐量泄出,而使导光纤维侧面呈现发光的状态。然而,已知的可发光的织物仅具有被动发光的功能,于夜间时无法主动发光,影响安全,且导光纤维本身的柔软度不足、光源不均匀、并无法容许过大的弯曲角度,故并不适用于一般衣着与饰品上。于是,本专利技术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储光功能的织物结构,其兼具被动、主动发光以及反光特性,且可将光源发出的光线作强化及均匀化的处理,而且其质地柔软,使得加工容易,且其重量轻,所以方便携带。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织物结构,包括多条第一反光单元、多条导光单元以及多条储光单元,这些第一反光单元在一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而这些导光单元则在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且这些导光单元包含至少一侧面导光部,这些储光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这些第一反光单元在该第一方向上交错设置,这些储光单元的至少另一部分与这些导光单元在该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进一步地,第一方向为纬向且第二方向为经向,或者,第一方向为经向且第二方向为纬向。进一步地,导光单元与第一反光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作交织。进一步地,织物结构还包括多条第二反光单元,第二反光单元在第二方向上排列,第二反光单元穿插排列在导光单元之间,且第二反光单元与第一反光单元相互交错。进一步地,第二反光单元与第一反光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作交织。进一步地,导光单元与第一反光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作交织。进一步地,第一反光单元与第二反光单元的截面呈多边形。进一步地,导光单元与第二反光单元的数目比例介于20 :0至I :5之间,第一反光单元的光泽度介于CNS-7773第3级至CNS-7773第10级之间,织物结构的密度范围约介于每平方英寸50条线至每平方英寸210条线之间。进一步地,织物结构还包括至少一聚合物薄膜,聚合物薄膜涂布于织物结构的表面,所述聚合物薄膜具有多个气孔。进一步地,织物结构还包括多条导电单元,导电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与第一反光单元在第一方向上交错设置,导电单元的至少另一部分与导光单元在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导电单元通过绝缘纱与发热电阻线合捻而成。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这些储光单元,能够在缺乏光线处提供主动发光的能力。另外,这些导光单元连接光源后,能够同时利用这些第一反光单元的反光特性,将光线反射于同一侧而加以集中,提供被动发光的能力,且达到强化及均匀化光线的效果。再者,这些第一反光单元使得该织物结构的质地柔软,加工变得容易,且其重量轻,所以方便携带,非常适用应用于衣着与饰品。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者。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织物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A-A线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织物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B-B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织物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织物结构第四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以及图7为图6的C-C线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I织物结构11第一反光单元12导光单元12a导光单元的截面13储光单元13a储光单元的截面14第二反光单元14a第二反光单元的截面15聚合物薄膜16导电单元161绝缘纱162发热电阻线Rl第一区域R2第二区域R3第三区域R4第四区域LI第一光线L2第二光线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具有储光功能的织物结构1,包括多条第一反光单兀11、多条导光单兀12及多条储光单兀13。这些第一反光单兀11在一第一方向上间隔排 列设置,而这些导光单元12则在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其中,至少部分的这些储光单元13与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在该第一方向上交错设置,至少另一部分的这些储光单元13与这些导光单元12在该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上述这些导光单元12均可包含有至少一侧面导光部(图未示),通过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这些导光单元12及这些储光单元13的结构设计,可使本技术的织物结构I兼具被动发光、主动发光以及反光的特性。举例来说,织物结构I的这些储光单元13能够在缺乏光线处提供主动发光的能力,这些导光单元12在连接光源后,能够利用这些导光单元12的光源来再次补充这些储光单元13的能量及利用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的反光特性,将光线反射于同一侧而加以集中,提供被动发光的能力,且达到强化及均匀化光线的效果。另外,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可使得织物结构I的质地柔软,加工变得容易,且其重量轻,所以方便携带,适合应用于各类衣着与饰品。请参阅图I及图2,图I为本技术织物结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而图2则为图I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I所示,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排列的第一方向与这些导光单元12排列的第二方向选自纬向与经向、以及经向与纬向的其中之一组合,于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在经向方向上排列,而这些导光单元12则在纬向方向上排列,且至少部分的这些储光单元13可与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在该第一方向(经向)上相互交错设置,而至少另一部分的这些储光单元13则可与这些导光单元12在该第二方向(纬向)上交错设置,且这些导光单元12与至少部分的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作交织。第一反光单元11可为由反光膜(如聚酯或聚氯乙烯等)经加工成为细长的单面/双面反光纱线,其中所述的该反光纱线内还可混有规律且连续地分布的角锥状的微折光物,当光线入射微折光物时,可增加反光强度并向原光线入射方向反射回去,而达到反光的目的。第一反光单元11的截面可大致呈多边形,且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的反光性能是依照CNS-7773光泽度测量法来测定,举例来说,CNS-7773光泽度测量法分为10级,其中光泽度介于CNS-7773第I级至CNS-7773第3级之间,表示不具反光效果,而光泽度介于CNS-7773第3级至CNS-7773第10级之间,则具有反光效果,这些第一反光单元11可采用CNS-7773第3级至CNS-7773第10级之间的级数与第一反光单元11的形状相搭配,而使得该织物结构产生多种不同的态样,于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反光单兀11的光泽度为CNS-7773第6级。导光单元12 (I 7条,优选为3 5条)可包含有至少一侧面导光部(图未示),这些导光单元12是将碳氟化物涂布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结构至少包含:多条第一反光单元,所述第一反光单元在一第一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多条导光单元,所述导光单元在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所述导光单元包含至少一侧面导光部;以及多条储光单元,所述储光单元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反光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错设置,所述储光单元的至少另一部分与所述导光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错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启宗,
申请(专利权)人:冠德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