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包装复合膜,属于塑料包装技术领域。所述复合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表层、阻隔层、增强层和热封层;所述表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为铝箔层;所述增强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热封层为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复合膜层、中间膜层、混合聚乙烯膜层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和所述中间膜层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为八碳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醋酸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液体包装复合膜具有优异的耐摔耐压性能,经耐摔性能测试,在10m高落到水泥地上摔一次不破裂;经耐压性能测试,在20MPa下,24小时不泄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体包装复合膜,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耐摔耐压液体包装袋的复合膜,属于塑料包装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用于包装袋的复合膜,其结构通常包括保护层、阻隔层和热封层,其中保护层是对印刷图案起保护作用;阻隔层是功能层,具有阻气、遮光等功能;热封层是起热封作用,通常采用聚乙烯薄膜或聚丙烯薄膜作为热封材料。现有技术中的复合膜制成的包装袋,存在耐压性能差,轻率就容易造成包装袋破裂,袋内物品外泄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202072106U公开了一种耐压包装复合膜,结构包括表层、阻隔层和热封层,表层和阻隔层之间有粘合层,阻隔层和热封层之间设置加强层,阻隔层和加强层以及加强层和热封层之间还分别设置有粘合层,上述表层采用聚酯,阻隔层采用铝箔,加强层采用聚酯,热封层采用聚乙烯。上述耐压包装复合膜,由于在阻隔层和热封层之间增加了加强层,所以该包装复合膜的抗外压的性能增加。但是,上述技术中采用仅有一层膜结构的热封层,热封后,包装袋的热封强度低,封口处的耐摔耐压性能仍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用于制作液体包装袋的复合膜热封强度低,耐摔耐压性能较差,进而提供一种耐摔耐压性能好的液体包装复合膜。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包装复合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表层、阻隔层、增强层和热封层;所述表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为铝箔层;所述增强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热封层为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复合膜层、中间膜层、混合聚乙烯膜层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和所述中间膜层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为八碳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醋酸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所述表层的厚度为16μπι;所述阻隔层的厚度为9μπι;所述增强层的厚度为16 μ m ;所述热封层的厚度为100 μ m。所述复合膜层的厚度为30μπκ中间膜层的厚度为40 μ m、混合聚乙烯膜层的厚度为 30 μ m。在所述表层与所述阻隔层之间还设置有印刷层。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I)本技术所述液体包装复合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表层、阻隔层、增强层和热封层,所述热封层为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复合膜层、中间膜层、混合聚乙烯膜层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本技术所述液体包装复合膜采用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代替了现有技术仅有一层膜结构的热封层,使得热封层具有突出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拉伸强度、冲击强度、以及耐撕裂强度等性能。(2)本技术液体包装复合膜,进一步限定了表层、阻隔层、增强层和热封层的厚度,各膜层的厚度主要影响层与层之间的粘结牢固度。当本技术所述的液体包装复合膜中所述表层的厚度为16 μ m、所述阻隔层厚度为9 μ m、所述增强层的厚度为16μπκ所述热封层厚度为100 μ m时,制备得到的液体包装复合膜各层之间具有最佳的粘结牢固度,并且经长期使用后各层之间仍不会产生分层或层间剥离的现象。(3)本技术所述液体包装复合膜,进一步限定了组成热封层的各膜层的厚度,当选择本技术所述复合膜层的厚度为30μπκ中间膜层的厚度为40μπκ混合聚乙烯膜层的厚度为30 μ m时,本技术所述液体包装复合膜中的热封层具有最佳的热封效果,其热封后的液体包装复合膜具有特别优异的耐摔耐压性能。经耐摔耐压性能测试显示,由 本技术所述液体包装复合膜制备得到的液体包装袋,在IOm高落到水泥地上摔一次不破裂,静压压力为20MPa,24小时不泄漏即为合格。附图说明图I本技术所述液体包装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所述带有印刷层的液体包装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I.表层;2.阻隔层;3.增强层;4.复合膜层;5.中间膜层;6.混合聚乙烯膜层;7.印刷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具体描述,但不局限于此。实施例I一种液体包装复合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表层I、阻隔层2、增强层3和热封层,所述表层I为厚度为12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9 μ m的铝箔层,所述增强层3为厚度为12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10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30 μ m的复合膜层4、厚度为40 μ m的中间膜层5、厚度为30 μ m的聚乙烯混合膜层6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4和所述中间膜层5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6为八碳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醋酸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2一种液体包装复合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表层I、阻隔层2、增强层3和热封层,所述表层I为厚度为20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20 μ m的铝箔层,所述增强层3为厚度为20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7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20 μ m的复合膜层4、厚度为30 μ m的中间膜层5、厚度为20 μ m的聚乙烯混合膜层6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4和所述中间膜层5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6为八碳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醋酸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3一种液体包装复合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表层I、阻隔层2、增强层3和热封层,所述表层I为厚度为16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7 μ m的铝箔层,所述增强层3为厚度为16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12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35 μ m的复合膜层4、厚度为50 μ m的中间膜层5、厚度为35 μ m的聚乙烯混合膜层6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4和所述中间膜层5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6为八碳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醋酸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实施例4一种液体包装复合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表层I、印刷层7、阻隔层2、增强层3和热封层,所述表层I为厚度为12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厚度为9 μ m的铝箔层,所述增强层3为厚度为12 μ 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热封层为厚度为100 μ m的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厚度为30 μ m的复合膜层4、厚度为40 μ m的中间膜层5、厚度为30μπι的聚乙烯混合膜层6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4和所述中间膜层5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6为八碳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醋酸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上述实施例f 3中所述液体包装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如下(I)在所述阻隔层2的表面上涂覆胶黏剂,对其在60°C下进行烘干,使所述胶黏剂在所述阻隔层2上固化形成第一胶黏层;在65°C下,将表层I与所述第一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在所述阻隔层2的另一面涂覆胶黏剂,对其在60°C下进行烘干,使所述胶黏剂在所述阻隔层2的另一面上固化形成第二胶黏层;在65°C下,将增强层3与所述第二胶黏层热压复合在一起;在所述增强层3的另一面涂覆胶黏剂,对其在60°C下进行烘干,使所述胶黏剂在所述增强层3的另一面形成第三胶黏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体包装复合膜,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表层(1)、阻隔层(2)、增强层(3)和热封层;所述表层(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阻隔层(2)为铝箔层;所述增强层(3)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层;所述热封层为经共挤的从上至下依次由复合膜层(4)、中间膜层(5)、混合聚乙烯膜层(6)组成的三层膜结构的热封层;其中,所述复合膜层(4)和所述中间膜层(5)均为低密度聚乙烯膜层,所述混合聚乙烯膜层(6)为八碳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聚醋酸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的混合物膜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锋,曾文明,孙国锦,杨虎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