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广泛用于基建用搅拌机。包括搅拌筒、龙门架、上料斗、搅拌筒进料端、进料斗、支撑杆、两组动力机构、底盘总成、支腿、电器控制箱、行走轮、前支轮;其中进料斗包括底面、左弯曲面、右弯曲面、进料口、出料口;进料斗是用一块金属板材经弯折而成的半封闭形状,左弯曲面、右弯曲面与底面分别形成一个圆弧过渡面,过渡平滑,没有折痕或焊接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进进料斗的结构形状,使物料不易阻滞,依靠自重便可顺利下落,同时免除了振动装置带来的金属疲劳寿命、成本等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特别涉及一种搅拌混凝土的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
技术介绍
如图I、图2、图3、图4所示,现有的混凝土搅拌机的进料斗或采用一块金属板材弯折成3面包围的半封闭结构,或直接用三块金属板材焊接成三面包围的半封闭结构,不论采用哪一种,其左侧面15和右侧面13均与底面11相交,由于交角过小并且在这种直角弯折或焊接过程中破坏了金属表面平整光滑的结构,当物料从进料口 10经过出料口 14落入搅拌筒的过程中,在交接处12会有部分物料粘滞、覆着在其周围,尤其靠近出料口 14的部分由于出口狭小,物料粘滞、覆着发生的更严重。特别是对于半干性、潮湿、粉状物料,刚开 始也许对使用影响不大,随着时间的增加,先前覆着的物料变干、变硬、结块后对后面的物料将形成更大的阻滞作用,覆着物会不断地生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现有技术采取如下典型方案搅拌机的上料斗3沿龙门架2爬升到固定高度后,将物料落入进料斗5,进料斗5的出料口 14从搅拌筒进料端4伸入搅拌筒1,启动安装在进料斗5背面的振动装置6将物料抖入搅拌筒I。这种方案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物料覆着问题,却增加了搅拌机的生产成本及使用过程的电力损耗,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机械振动会在进料斗5和龙门架2的连接处产生金属疲劳,缩短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通过改进其进料斗的结构和形状,使其在不依靠外力情况下能够顺利将物料落入搅拌筒。一种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包括搅拌筒、龙门架、上料斗、搅拌筒进料端、进料斗、支撑杆、两组动力机构、底盘总成、支腿、电器控制箱、行走轮、前支轮。底盘总成焊接在四个支腿上,在底盘总成两侧中央位置安有行走轮,左侧中央位置安有前支轮,底盘总成的左侧和右上分别对应装有一组动力机构,搅拌筒安置在底盘总成上方偏左,支撑杆下端焊接在底盘总成上,上端焊接在进料斗背面靠近出料口一端,电器控制箱固定在行走轮的挡泥瓦之上、搅拌筒之前,搅拌筒进料端在搅拌筒右侧,进料斗的出料口伸入其中,进料斗下端焊接在支撑杆上,上端固定在龙门架上,龙门架斜焊接在底盘总成及支撑柱上,上料斗以龙门架为轨道升降。其中进料斗包括底面、左弯曲面、右弯曲面、进料口、出料口 ;进料斗是用一块金属板材经弯折而成的半封闭形状,左弯曲面、右弯曲面与底面分别形成一个圆弧过渡面,过渡平滑,没有折痕或焊接线;左弯曲面、底面、右弯曲面的上沿形成的曲线部分为进料口,下沿形成的曲线部分为出料口。优选的从正面看,进料斗为上大下小的梯形形状,其呈左右对称。优选的底面背面不设振动装置。通过改进进料斗的结构形状,将焊接或直角弯折变为用一块板材进行大角度弯曲最终形成3个面,左弯曲面与底面、右弯曲面与底面形成圆弧过渡面,圆弧过渡面上每一点的切向都与其前后保持连续性,从而产生非常平滑的过渡;使得进料斗在合理角度安装下,其上物料通过自重便可顺畅下落入搅拌筒,无须机械振动,降低了设备复杂度、生产成本和使用中的电力损耗。附图说明附图I是现有技术搅拌机的组装图。附图2是现有技术进料斗的立体图。附图3是现有技术进料斗的立体图。附图4是现有技术型进料斗的俯视图。附图5是本技术进料斗的立体图。 附图6是本技术进料斗的立体图。附图7是本技术进料斗的俯视图。附图8是本技术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的组装图。图中现有技术搅拌筒I、龙门架2、上料斗3、搅拌筒进料端4、进料斗5、振动装置6、进料口 10、底面11、交接处12、右侧面13、出料口 14、左侧面15本技术进料口 20、底面21、右弯曲面22、出料口 23、左弯曲面24、搅拌筒31、龙门架32、上料斗33、搅拌筒进料端34、进料斗35、支撑杆43、动力机构二 36、动力机构一41、底盘总成37、支腿38、电器控制箱39、行走轮40、前支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图6、图7、图8所示,一种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包括搅拌筒31、龙门架32、上料斗33、搅拌筒进料端34、进料斗35、支撑杆43、动力机构二 36、动力机构一 41、底盘总成37、支腿38、电器控制箱39、行走轮40、前支轮42。底盘总成37焊接在四个支腿38上,在底盘总成37两侧中央位置安有行走轮40,左侧中央位置安有前支轮42,底盘总成37的左侧和右上分别装有动力机构一 41、动力机构二 36,搅拌筒31安置在底盘总成37上方偏左,电器控制箱39固定在行走轮40的挡泥瓦之上、搅拌筒31之前,搅拌筒进料端34在搅拌筒31右侧,进料斗35的出料口 23伸入其中,进料斗35下端焊接在支撑杆43上,上端固定在龙门架32上,龙门架32斜焊接在底盘总成37及支撑柱上,上料斗33以龙门架32为轨道升降。其中,进料斗35包括底面21、左弯曲面24、右弯曲面22、进料口 20、出料口 23。用一块金属板材弯折成半封闭形状的进料斗35,从正面看,进料斗35为上大下小的梯形形状,弯曲后,最终将形成左弯曲面24、右弯曲面22、底面21、进料口 20和出料口23。左弯曲面24、右弯曲面22与底面21分别形成一个圆弧过渡面,过渡平滑,表面平整,没有折痕或焊接线;左弯曲面24、底面21、右弯曲面22的上沿形成的曲线部分为进料口 20,下沿形成的曲线部分为出料口 23。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包括搅拌筒、龙门架、上料斗、搅拌筒进料端、进料斗、支撑杆、两组动力机构、底盘总成;底盘总成的左侧和右上分别对应装有一组动力机构,搅拌筒安置在底盘总成上方偏左,支撑杆下端焊接在底盘总成上,上端焊接在进料斗背面靠近出料口一端,龙门架斜焊接在底盘总成及支撑柱上,进料斗下端焊接在支撑杆上,上端固定在龙门架上,且上料斗以龙门架为轨道升降,进料斗的出料口伸入搅拌筒进料端中; 其特征为进料斗包括底面、左弯曲面、右弯曲面、进料口、出料口 ;进料斗是用一块金属板材经弯折而成的半封闭形状,左弯曲面、右弯曲面与底面分别形成一个圆弧过渡面 ’左弯曲面、底面、右弯曲面的上沿形成的曲线部分为进料口,下沿形成的曲线部分为出料口。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其特征在于从正面看,进料斗为上大下小的梯形形状,其呈左右对称。专利摘要一种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广泛用于基建用搅拌机。包括搅拌筒、龙门架、上料斗、搅拌筒进料端、进料斗、支撑杆、两组动力机构、底盘总成、支腿、电器控制箱、行走轮、前支轮;其中进料斗包括底面、左弯曲面、右弯曲面、进料口、出料口;进料斗是用一块金属板材经弯折而成的半封闭形状,左弯曲面、右弯曲面与底面分别形成一个圆弧过渡面,过渡平滑,没有折痕或焊接线。本技术改进进料斗的结构形状,使物料不易阻滞,依靠自重便可顺利下落,同时免除了振动装置带来的金属疲劳寿命、成本等问题。文档编号B28C7/14GK202656321SQ201220221080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7日专利技术者李少东, 李少文, 任宝 申请人:吴忠市宏旗建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非振动进料斗的搅拌机,包括搅拌筒、龙门架、上料斗、搅拌筒进料端、进料斗、支撑杆、两组动力机构、底盘总成;底盘总成的左侧和右上分别对应装有一组动力机构,搅拌筒安置在底盘总成上方偏左,支撑杆下端焊接在底盘总成上,上端焊接在进料斗背面靠近出料口一端,龙门架斜焊接在底盘总成及支撑柱上,进料斗下端焊接在支撑杆上,上端固定在龙门架上,且上料斗以龙门架为轨道升降,进料斗的出料口伸入搅拌筒进料端中;????其特征为:进料斗包括底面、左弯曲面、右弯曲面、进料口、出料口;进料斗是用一块金属板材经弯折而成的半封闭形状,左弯曲面、右弯曲面与底面分别形成一个圆弧过渡面;左弯曲面、底面、右弯曲面的上沿形成的曲线部分为进料口,下沿形成的曲线部分为出料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少东,李少文,任宝,
申请(专利权)人:吴忠市宏旗建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