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95244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0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其包括光源以及基板,光源产生照射光线,基板具有平面区域以及相对异侧的表面区域,当光源开启时,表面区域折射一部分的照射光线穿出到达平面区域的外部,并且表面区域折射另一部分的照射光线穿出到达表面区域的外部,通过使穿过平面区域的部分照射光线的平面辉度大于穿过表面区域的另一部分照射光线的表面辉度,使得从平面区域的一侧的外部观看所述基板时所述基板处于不透明状态,并且从表面区域的一侧的外部观看所述基板时所述基板处于半透明状态。(*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ー种屏隔板,特别是ー种具有正反面辉度(luminance)差的光学屏隔板。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光学屏隔板应用于办公室门窗或工作桌的空间屏隔或装饰用途。一种现有技术是利用导光板上具有蚀刻的微结构作为所述光学屏隔板,所述微结构的形状为半圆形。然而此微结构折射出的光线会偏折为大角度的光,而超出导光板的周边,使得导光板仍为透明,导致观看者会从导光板的正面看穿到背面,而无法使导光板产生非透明的效果。另ー现有技术为在基板上印刷白色油墨,当没有光源照射基板时所述油墨呈现白 色,观看者从基板的两侧平面看到雾状的非透明效果。但是由所述印刷油墨折射出的光线无法受到控制,亦即无法控制基板正面与背面两侧的光強度,而无法达到ー侧透明,另ー边为非透明的效果,以致于空间屏隔的目的受到限制。因此目前需要设计新式的屏隔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当光源开启时,通过控制光学屏隔板的正反面的辉度,以使光学屏隔板的ー侧为半透明,另ー侧为不透明,达到所述光学屏隔板具有较佳的遮蔽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ー种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其包括光源以及基板。光源用以产生照射光线。基板具有平面区域、位于所述平面区域的相对异侧的表面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平面区域与所述表面区域之间的ー侧边,当光源开启使照射光线从侧边进入基板的内部并且分别穿透平面区域以及表面区域至基板的外部时,表面区域折射一部分的照射光线穿出到达平面区域的外部,并且所述表面区域折射另一部分的照射光线穿出到达所述表面区域的外部,通过使穿过所述平面区域的部分照射光线的平面辉度大于穿过所述表面区域的另一部分照射光线的表面辉度,使得从所述平面区域的外部观看所述基板处于不透明状态,并且从所述表面区域的外部观看所述基板处于半透明状态。根据上述说明,本技术中提到的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当光源开启时,通过控制光学屏隔板的正反面的辉度,以使光学屏隔板的ー侧为半透明,另ー侧为不透明,以使光学屏隔板具有较佳的遮蔽效果。附图说明图IA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处于非透明状态的侧视图。图IB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处于透明状态的侧视图。图IC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锥状微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ID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当光源开启以及关闭时光学屏隔板的各种状态的前视图。图2A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处于非透明状态的侧视图。图2B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处于透明状态的侧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光学屏隔板102光源104基板105侧边106照射光线108平面区域109观看者109a反射箭头标示109b穿出箭头标示110表面区域111 高辉度112a、112b 结构区域113低辉度114锥状微结构116 人像117 景物。具体实施方式參考图IA以及图1B,图IA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具有正反面辉度(luminance)差的光学屏隔板100处于非透明状态的侧视图,图IB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100处于透明状态的侧视图。所述光学屏隔板100包括光源102以及基板104。光源102设置于基板104的侧边105,亦可设置于基板104的另ー侧边105。所述光源102用以产生一照射光线106。所述光源102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ed diode, LED)、灯管或是任意型式的灯光来源。在一实施例中,基板104的材质选自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或玻璃,亦即基板104的材质可以是透明材质。在图IA以及图IB中,所述基板104具有一平面区域108、位于所述平面区域108的相对异侧的一表面区域110、以及位于所述平面区域108与所述表面区域110之间的侧边105,所述表面区域110设有若干结构区域112a,每ー结构区域112a具有若干锥状微结构114。这些结构区域112a可以是若干凹型区域,凹型区域可以是以不规则形状或是规则形状分布于表面区域110。如图IA所示,当光源102开启使照射光线106从侧边105进入基板104的内部并且分别穿透平面区域108以及表面区域110至基板104的外部,通过使这些结构区域112a的锥状微结构114折射一部分的照射光线106穿出到达所述平面区域108的外部,并且这些结构区域112a的锥状微结构114折射另一部分的照射光线106穿出到达所述表面区域110的外部,使穿过所述平面区域108的部分照射光线106的平面辉度大于穿过所述表面区域110的另一部分照射光线106的表面辉度,使得从所述平面区域108的外部观看所述基板104时所述基板104系处于不透明(opaque)状态,并且从所述表面区域110的外部观看所述基板104时所述基板104是处于半透明(translucent)状态。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平面辉度与所述表面辉度的辉度比例介于60% :40%至95% :5%之间。另ー实施例中,所述平面辉度与所述表面辉度的辉度比例为78% :22%。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平面辉度与所述表面辉度的辉度比例为86% :14%。应注意的是,在所述平面辉度大于所述表面辉度的情况下,所述平面辉度与所述表面辉度之间的比例可作任意的调整。具体来说,如图IA所示,为达到上述正反面(亦即平面区域108以及表面区域110)之间的辉度差之特征,本技术中的光学屏隔板100利用结构区域112a以及结构区域112a内的锥状微结构114将导入基板104内的照射光线106的折射角度作改变,以控制所述平面区域108与所述表面区域110两侧出射的辉度。当光源102开启时,大部分的照射光线106利用结构区域112a以及锥状微结构114由平面区域108穿透时,其为高辉度111(箭头方向较密者),通过由基板104呈现不透明(opaque)状态,使得观看者109无法由平面区域108的一侧看到表面区域110 —侧的景物,使光学屏隔板100达到遮蔽的效果,例如反射箭头标示109a ;此时,小部分的照射光线106由表面区域110穿透,其为低辉度113 (箭头方向较疏者),通过由基板104呈现半透明(translucent)状态,使得观看者109可由表面区域110的ー侧单方向看到平面区域108 —侧的景物,例如穿出箭头标示109b。如图IB所示,当光源102关闭使照射光线106并未产生时,基板104处于透明状态。換言之,本技术的光学屏隔板100利用基板104处于透明状态,使观看者109可由表面区域110的一侧看到平面区域108 —侧的景物,亦可使观看者109可由平面区域108的一侧看到表面区域110 —侧的景物。 參考图1C,其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锥状微结构114的局部剖视图。每ー结构区域112a的锥状微结构114的数量与穿过所述平面区域108的部分光线的辉度成正相关。換言之,通过调整锥状微结构114的密度,可控制穿过所述平面区域108与表面区域110的辉度。这些锥状微结构114是以不规则形状或是规则形状分布于每ー结构区域112a中,可以是以等距离排列方式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正反面辉度差的光学屏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屏隔板包括:一光源,用以产生一照射光线;以及一基板,具有一平面区域、位于所述平面区域的相对异侧的一表面区域、以及位于所述平面区域与所述表面区域之间的一侧边,当所述光源开启使所述照射光线从所述侧边进入所述基板的内部并且分别穿透所述平面区域以及所述表面区域至所述基板的外部时,所述表面区域折射一部分的所述照射光线穿出到达所述平面区域的所述外部,并且所述表面区域折射另一部分的所述照射光线穿出到达所述表面区域的所述外部,通过使穿过所述平面区域的所述部分照射光线的平面辉度大于穿过所述表面区域的所述另一部分照射光线的表面辉度,使得从所述平面区域的所述外部观看所述基板处于不透明状态,并且从所述表面区域的所述外部观看所述基板处于半透明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育生柯俊民林进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广中电子电器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