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包括:箱体,具有作为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多个开口,连接吸入口和吹出口的通风路径设置在其内部;以及多叶片风扇,位于通风路径内且具有圆筒状的外形,并朝外形的所有切线方向送风。此外该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离子产生器,位于通风路径内、且比多叶片风扇靠向吹出口一侧,并且具有电极部并从该电极部放出离子;以及离子传感器,位于通风路径内、且比离子产生器靠向吹出口一侧,检测通风路径内的离子浓度。离子产生器的电极部位于从与所有切线方向平行且构成通风路径一部分的第一壁面面向通风路径的位置上。离子传感器位于与所有切线方向中通过电极部的电极部投影方向交差、且构成通风路径一部分的第二壁面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离子产生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离子传感器的离子产生装直。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技术,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225558号公开了一种离子产生装置的结构。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225558号记载的离子产生装置中,在离子产生装置的上方配置有离子传感器,该离子传感器配置成长边方向大体水平且与离子产生装置相邻,并且该离子传感器包括捕集产生的离子的捕集电极和测量捕集电极电位的测量部。在将离子传感器设置在离子产生器附近的情况下,有时不能高精度地检测从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该离子产生装置能高精度地检测从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本技术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该离子产生装置把从吸入口吸入到通风路径内的空气从吹出口吹出。离子产生装置包括箱体,具有作为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多个开口,连接吸入口和吹出口的通风路径设置在该箱体的内部;离心送风机,位于通风路径内且具有圆筒状的外形,并且朝向外形的所有切线方向送风。此外,离子产生装置还包括离子产生器,位于在通风路径内、且比离心送风机靠向吹出口一侧,并且具有电极部并从该电极部放出离子;离子传感器,位于通风路径内、且比离子产生器靠向出口一侧,并且检测通风路径内的离子浓度。离子产生器的电极部位于从第一壁面面向通风路径的位置上,该第一壁面与所有切线方向平行且构成通风路径的一部分。离子传感器位于第二壁面上,该第二壁面与所有切线方向中通过电极部的电极部投影方向交差、且构成通风路径的一部分。在本技术的一个方式中,电极部具有针状形状,并且从第一壁面向通风路径的内部突出。此外,优选的是,离子传感器包括捕集离子的捕集电极和测量该捕集电极电位的测量部,捕集电极位于第二壁面上、且位于将电极部的前端部向电极部投影方向投影后的位置附近。在本技术的一个方式中,通风路径在离心送风机和吹出口之间的位置上具有缩颈部。构成缩颈部一部分的第三壁面沿电极部投影方向延伸。第二壁面位于比第三壁面靠向吹出口一侧,并且与第三壁面相邻。此外,优选的是,设第二壁面和第三壁面之间的通风路径内侧的角度为θ,90°< θ< 180。。按照本技术,可以高精度地检测从离子产生器产生的离子。在利用附图来理解的本技术的以下详细说明中,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的目的、特征、方式和优点。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内部结构的局部断面图。图4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产生器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传感器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在同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中离子产生器和离子传感器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在同一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中,缩颈部和离子传感器位置关系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进行说明。在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进行说明。图I是表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内部结构的局部断面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产生器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离子传感器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在图2、3中,表示了取下箱体的一部分和过滤器等离子产生装置结构部件的一部分后的状态。如图I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离子产生装置100把从吸入口 114吸入到通风路径内的空气从吹出口 115吹出。离子产生装置100的外形为大体长方体,角部为圆角。离子产生装置100具有多个箱体构件组合而成的箱体110。箱体110包括分别在端部具有切口部且互相组合的第一箱体构件111和第二箱体构件112。通过分别使第一箱体构件111的多个切口部和第二箱体构件112的多个切口部组合,在箱体110上形成了多个开口。在多个开口中一个开口的内侧,以封闭该开口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有第三箱体构件113。未被第三箱体构件113封闭的开口的一部分成为吸入口114。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吸入口 114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吸入口 118。如图2、3所示,在箱体110的多个开口中一个开口的内侧,以封闭该开口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有第四箱体构件117。未被第四箱体构件117封闭的开口的一部分成为吸入口 118。此外,在与吹出口115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吸入口 119。如图I 3所示,在吹出口 115上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设置有两个百叶板116,上述两个百叶板116调节从离子产生装置100送出的风的送风方向。在箱体110的多个开口中、位于离子产生装置100角部的开口内配置有开关120,该开关120使离子产生装置100的电源导通或断开。由于离子产生装置100的角部为圆角,所以开关120设置成从曲面状的外表面突出。如图2、3所示,在箱体110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吸入口 114、118、119和吹出口 115的通风路径130。通风路径 由多个壁面包围而成。从吸入口 114、118、119吸入的空气通过未图示的过滤器后,经由通风路径从吹出口 115被吹出。在通风路径130内配置有作为离心送风机的多叶片风扇(西洛克风扇)140。多叶片风扇140具有圆筒状的外形,并朝向外形的所有切线方向送风。具体地说,多叶片风扇140包括筒,具有多个小型的向前叶片141 ;以及转动轴142,位于筒的中心。通过使筒以转动轴142为中心转动,将筒内部的空气从向前叶片141之间向筒外侧送出。从侧面观察,送风方向是筒圆周上的所有切线方向。使吸入口 114、118、119与通风路径130相连,以使通过上述方式从吸入口 114、118,119吸入到通风路径130内的空气,在通过过滤器之后,被导入多叶片风扇140的筒内部。通风路径130包括弯曲部,具有沿多叶片风扇140外形弯曲的侧壁;以及扩大部,与弯曲部相邻且越靠近吹出口 115路径越变大。通风路径130在弯曲部和扩大部之间具有缩颈部133。S卩,通风路径130在多叶片风扇140和吹出口 115之间的位置上具有缩颈部 133。在通风路径130内、且在比多叶片风扇140靠向吹出口 115 —侧设置有离子产生器150。具体地说,在通风路径130的缩颈部133的附近配置有离子产生器150。离子产生器150安装在第一壁面131上,该第一壁面131与多叶片风扇140外形的所有切线方向平行,并构成通风路径的一部分。如图3、图4所示,离子产生器150具有针状电极部151、152、154、155。针状电极部151、152、154、155设置成沿通风路径130的宽度方向排成一行。从缩颈部133 —侧开始依次为针状电极部151、针状电极部152、针状电极部154以及针状电极部155。针状电极部151、152、154、155从第一壁面131向通风路径130内部突出。以包围针状电极部151、152、154、155的方式设置有盖153。在盖153上、且在分别与针状电极部151、152、154、155的前端部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子产生装置,把从吸入口吸入到通风路径内的空气从吹出口吹出,所述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具有作为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吹出口的多个开口,连接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吹出口的所述通风路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离心送风机,位于所述通风路径内且具有圆筒状的外形,并且朝向所述外形的所有切线方向送风;离子产生器,位于所述通风路径内、且比所述离心送风机靠向所述吹出口一侧,并且具有电极部并从所述电极部放出离子;以及离子传感器,位于所述通风路径内、且比所述离子产生器靠向所述吹出口一侧,并且检测所述通风路径内的离子浓度,所述离子产生器的所述电极部位于从第一壁面面向所述通风路径的位置上,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所有切线方向平行且构成所述通风路径的一部分,所述离子传感器位于第二壁面上,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所有切线方向中通过所述电极部的电极部投影方向交差、且构成所述通风路径的一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原幸大,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