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外罩壳(2),具有进风口(3)和出风口(8);风扇(1),其吸风侧面向进风口,其送风侧面向出风口;吸附模块(6)和换热器组,沿着从进风口(3)到风扇(1)的吸风侧的吸风路径、依次设在外罩壳(2)中;设在外罩壳(2)中的水箱(7),偏离吸风路径并位于吸附模块(6)下方,其中,吸附模块(6)从外罩壳(2)插入,并且其顶部固定在外罩壳(2)上,其底部伸入水箱(7)内水面以下吸水或高于水面。与现有技术中的加湿除湿空调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可实现相同的加湿除湿效果,但结构明显简单,并且无需外接供水管路,因而具有优越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设置了除湿或者加湿功能的空调器通常只具有除湿功能,或者只具有加湿功能。这是因为如果同时设置除湿和加湿功能,需设置一套结构复杂的排水、加水装置。例如在中国专利200920154626. 2中,公开了ー种加湿除湿机,其属于商用空调领域。其结构包括壳体,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ロ。壳体内部于进风口和出风ロ之间依次设有过滤网、蒸发器、冷凝器、水冷却器、湿膜和风机组件。其中,湿膜上部设有分水器,分水器通过加湿水电开关阀门与加湿水进ロ连接。蒸发器下部设有副接水盘,湿膜下部设有主接水盘。两个接水盘由连接管连通,主接水盘的ー侧设有排水ロ。在加湿模式下,加湿水电开关阀门打开,外接管道中的水通过分水器给湿膜加湿,进而给室内空气加湿。设置在 湿膜下部的主接水盘的作用是防止湿膜上的水随处滴落。主接水盘中的水被导流至排水ロ排出。在除湿模式下,凝结在蒸发器上的冷凝水被副接水盘收集后,也被导流至排水ロ排出。上述的排水、加水装置结构复杂,并且分水器必须外接供水管路,造成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相关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既可以进行除湿,又可以进行加湿,方便了使用,而且节省了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外罩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ロ ;风扇,其吸风侧面向外罩壳的进风ロ,其送风侧面向外罩壳的出风ロ ;吸附模块和换热器组,沿着从外罩壳的进风ロ到风扇的吸风侧的吸风路径依次设在外罩壳中;水箱,设在外罩壳中,水箱偏离所述吸风路径并位于吸附模块下方,其中,吸附模块设置为从外罩壳插入,并且其顶部固定在外罩壳上,其底部伸入水箱内水面以下吸水或高于水面。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将第一换热器的外壳冷却形成的冷凝水排至水箱中的排水管路。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将外罩壳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隔板,其中,水箱设置在第一腔室中,风扇和换热器组设置在第二腔室中,隔板上开设有供吸附模块穿过的贯通槽。优选地,吸附模块的材质为强吸水性的硬质纤维板。优选地,外罩壳顶部开设有供吸附模块插入的开ロ,开ロ具有与之相匹配的顶盖,顶盖上设置有夹持吸附模块的夹持件。优选地,吸附模块的垂直于来自进风ロ的进风方向的面积,大于进风ロ的面积。优选地,在隔板上,设有随吸附模块在贯通槽中插拔而开关贯通槽的自动复位盖板。优选地,盖板铰接在隔板上。优选地,换热器组包括用作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和用作冷凝器的第二换热器,第ニ换热器的冷媒出口和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之间通过节流装置连通,在外罩壳中还设置有压缩机,压缩机的排气ロ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入口连通,压缩机的吸气ロ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优选地,风扇为离心风扇。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技术不需要加长的连接水管与家庭用的进出水管相连,而仅依靠吸附模块6从设于外罩壳2中的水箱7吸水,即可实现当风扇工作时使得来自进风ロ 3的进风经过吸附模块6、并带走吸附模块6中的水份从出风ロ 8吹出;因此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结构简单、方便使用,而且相应地成本较低。(2)将空调器外罩壳形成的腔体通过隔板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将循环空气的流动范围限定在第二腔室中。藉此形成较佳的空气流动方向,有助于提高风扇控制气·流方向的效カ和换热器组的换热效力。(3)本技术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平行设置,并且第一换热器设置在吸附模块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如此保证了从外罩壳出风ロ送出的气流的温度与室温大致相同,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4)本技术属于民用小型的空调器,不仅使用灵活,而且可以满足多种需求。附图说明图I是根据本技术空调器的一个实施例在加湿运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空调器的一个实施例在除湿运行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顶盖的仰视图,示出夹持吸附模块的夹持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參考图I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外罩壳2、以及设置在外罩壳2中的风扇1,其中风扇I的吸风侧面对外罩壳2的进风ロ 3设置,风扇I的送风侧面对空调器的外罩壳2的出风ロ 8,以将来自外罩壳2的进风ロ 3的风引向外罩壳2的出风ロ8 ;具有強吸水性的吸附模块6和换热器组,二者都设置在外罩壳2中,并且沿着从进风ロ 3到风扇I的吸风侧的吸风路径依次设置,来自进风ロ 3的风流经吸附模块6与换热器组换热后被风扇I从出风ロ 8送出;以及水箱7,该水箱7设在外罩壳2中并位于吸附模块6的下方。吸附模块6从外罩壳2插入,并且吸附模块6的顶部固定在外罩壳2上,而吸附模块6的底部高于水箱7中的水面或在水面以下吸水,这通过改变吸附模块6的长度来实现。相比于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不需要加长的连接水管与家庭用的进出水管相连,而仅依靠吸附模块6从外罩壳2中的水箱7中吸水,即可实现当风扇工作时使得来自进风ロ 3的进风经过吸附模块6、并带走吸附模块6中的水份从出风ロ 8吹出。进ー步,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风扇I采用离心风扇。空调器的进风ロ 3沿离心风扇的轴线方向设置,空调器的出风ロ 8沿离心风扇的圆周方向设置。如此可以避免进风出风相互干扰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换热器组包括用作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51和用作冷凝器的第二换热器52。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设置在风扇I的吸风侧和进风ロ 3之间。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52之间通过冷媒管路相互连接,在该冷媒管路中串联有节流装置53。具体而言,压缩机4的高压侧(排气ロ)、第二换热器52的冷媒入口端、第ニ换热器52的冷媒出ロ端、节流装置53、第一换热器51的冷媒入口端、第一换热器51的冷媒出ロ端、压缩机4的低压侧(吸气ロ)依次相连接,以在外罩壳2中形成冷媒循环回路。该冷媒循环回路的工作过程是压缩机4的高压侧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流动至第二换热器52中,通过第二换热器52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的空气;之后,温度降低的冷媒被节流装置53节流后流动至第一换热器51,从周围空气吸热;接着,从第一换热器51排出的低温低压冷媒返回压缩机4,进入下一次冷媒循环。当空调器在图I所示的加湿状态下运行时,压缩机4不运行,只有风扇I运行。在 水箱7中加入水(水箱也可以设置为能够从外罩壳取出),并且使吸附模块6的底部浸没在水箱7中,使得吸附模块6上吸附足够的水分。这样,当风扇I旋转吋,从进风ロ 3吸入的空气流过吸附模块6,并且将吸附模块6中的水分带出。这些水分被风扇I从出风ロ 8送出至空调器外部,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润度。当空调器在图2所示的除湿制冷状态下运行时,保持吸附模块6的干燥度,当风扇I旋转时,从进风ロ 3吸入的空气流过吸附模块6,由于吸附模块6的强吸水性,可以吸附一部分空气中的水分;空气中的另一部分水分,则通过压缩机4的运行而凝结在用作蒸发器的第一换热器51的外表面上,由此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排水管路排至水箱7中。水箱7中的水可以定期排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空调器的外罩壳2上开设有放入或者取出吸附模块6的开ロ。顶盖25与开ロ相匹配。需要放入或者取出吸附模块6时,打开顶盖25;不进行该项操作时,顶盖25起到封闭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罩壳(2),具有进风口(3)和出风口(8);风扇(1),其吸风侧面向所述进风口,其送风侧面向所述出风口;吸附模块(6)和换热器组,沿着从所述进风口(3)到所述风扇(1)的吸风侧的吸风路径、依次设在所述外罩壳(2)中;设在所述外罩壳(2)中的水箱(7),偏离所述吸风路径并位于所述吸附模块(6)下方,其中,所述吸附模块(6)从所述外罩壳(2)插入,并且其顶部固定在所述外罩壳(2)上,其底部伸入所述水箱(7)内水面以下吸水或高于所述水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世权,王友宁,吴洪金,申伟杰,吴丽琴,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