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节能建筑内墙面的表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6168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1:24
一种绿色节能建筑内墙面的表面结构,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内墙面的表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里向外依次施工在墙体(4)上的隔热层和撑护面层(1),隔热层主要由网栅层(2)和反射层(3)构成,网栅层(2)和反射层(3)交替叠加组装,在墙体(4)与撑护面层(1)之间形成多个间隔,每个间隔都是一层封闭的隔热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绿色节能环保、再生资源利用力度大、建筑采暖和制冷能耗低、隔热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节能建筑内墙面的表面结构,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ー种建筑内墙面的表面结构。
技术介绍
绿色节能建筑是我国房屋和城乡建设领域中重要的科学技术进步命题,在该领域 中,加大再生资源的利用力度,提供更多实现环保化、无害化的宜居工程,是ー个科技进步的基础性方向。在建筑领域中进ー步加大社会“废弃物”的转化カ度,并采用能够实现建筑节能、更加高效的隔热方法,以降低建筑采暖和制冷能耗作为基本的技术途径。目前,墙面材料有多种选择,采用的隔热方法较多,在这些选择当中,社会“废弃物”的转化利用尚有提升空间,而在这些方法中,隔热方法的机理,大多依据热传递理论,对热的传递三个途径,即对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分别或者同时予以限制。但是,大多数的处理方法对三个途径的限制不够充分、全面,如无机绝热材料夹层,对热辐射限制未做应对;有机泡沫材料夹层除对热辐射限制不够充分外,阻燃能力、有害物的释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隔热效果显著、再生资源利用カ度大、建筑采暖和制冷能耗较低的绿色节能建筑内墙面的表面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种绿色节能建筑内墙面的表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里向外依次施工在墙体上的隔热层和撑护面层,隔热层主要由网栅层和反射层构成,网栅层和反射层交替叠加组装,在墙体与撑护面层之间形成多个间隔,每个间隔都是ー层封闭的隔热空间。撑护面层的组分为粉煤灰渣50% 60%,丝状纤维3% 8%,絮片、低导热系数的短条状或小块状材料5% 30%,生石灰粉0 15%,水泥12% 25%。所述的网栅层两面设有交替排列的凸包,叠加相邻的反射层与网栅层之间通过这些凸包的顶部固定联结为一体,凸包在经线和纬线的各交点处单向突起,相邻点突起的方向相反。所述的反射层为具有镜面反射效果的薄型铝箔或锡箔,厚度为0. 007 0. 02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I、撑护面层移植了复合材料组配原理,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所用填埋场的粉煤灰渣,能提供足够的硅质成分,与氧化钙发生缓慢的水和反应,有利于撑护面层后续强度的增长。且其主要组分为填埋场粉煤灰渣,其颗粒多数为空心球状,不含较高导热能カ的颗粒,热阻较大;采用无害化处理或无害化判断的纤维增强力学性能,可以较大幅度地转化利用含纤维类废弃物。2、形成明显温度梯度的多个间隔,各个间隔由反射层将辐射热反射回热源方向,各间隔近似为封闭空间,热对流传热可以忽略不计,形成间隔的网格与相邻层呈近似的点接触,其热传导为空气和线状的以及热的不良导体,其传热截面只占据间隔面积的几十分之一,有效地限制了传导热交換,在对既有房屋的节能改造中,能够以使用面积损失最小的方式获得环境友好性内墙面。3、所用填埋场粉煤灰渣,不同于可做水泥原料的一级粉煤灰,也不同于可做蒸压加气墙体材料的ニ级粉煤灰或混凝土添加组分的粉煤灰,是目前尚待无害化处理或有益转化的填埋场废弃物,对环境有良好的优化效果,可转化为较高价格比热阻的工程应用材料,取得较高的转化升值效果。附图说明 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I的结构关系剖视图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关系剖视图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关系剖视图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网栅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I、撑护面层2、网栅层3、反射层4、墙体5、垫块6、非平面墙体7、经线8、纬线。图I是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I 4对本技术做进ー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參照附图I :该种绿色节能建筑内墙面的表面结构,包括从里向外依次施工在墙体4上的隔热层和撑护面层I,撑护面层I通过多个垫块5或垫条固定安装在墙体4上,隔热层主要由网栅层2和反射层3构成,网栅层2和反射层3交替叠加组装,在墙体4与撑护面层I之间形成多个间隔,每个间隔都是ー层封闭的隔热空间。撑护面层I的组分为粉煤灰渣50% 60%,丝状纤维3% 8%,絮片、低导热系数的短条状或小块状材料5% 30%,生石灰粉0 15%,水泥12% 25%。网栅层2两面设有交替排列的凸包,叠加相邻的撑护面层I与网栅层2之间通过这些凸包的顶部固定联结为一体,凸包在经线7和纬线8的各交点处单向突起,相邻点突起的方向相反。反射层3为具有镜面反射效果的薄型铝箔或锡箔,厚度为0. 007 0. 02mm。本技术的施工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步骤,I. I、制作安装在建筑的施工层上的撑护面层I,首先,将填埋场的粉煤灰渣进行破碎、过筛后投入搅拌机中,采用低导热系数的短条状或小块状材料做粗骨料,以生石灰粉、水泥和エ艺用水形成粘结剂,再配以无害的有机或无机废弃丝状或条状的纤维作为力学性能加强组分,以エ艺添加剂改善和易性,最后将这些成分充分搅拌混合后制成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撑护面层1,撑护面层I包括水泥基复合板材、非标准截面的型材或标准的结构件;撑护面层I的组分为粉煤灰渣50% 60%,丝状纤维3% 8%,絮片、低导热系数的短条状或小块状材料5% 30%,生石灰粉0 15%,水泥12% 25% ;I. 2、对要施工的墙体4表面进行检查,将墙体4表面进行相应的清理和修整,然后在清理好后的墙体4表面上安装垫块5或垫条,在墙体4表面上刷涂ー层水泥基胶粘剂;I. 3、通过水泥基胶粘剂粘结ー层网栅层2,网栅层2采用线材编织、经过浸溃处理,网栅层2的经线7和纬线8上设有两面布设、交替排列的凸包,在这些凸包的顶点上运用圆柱胶辊刷涂一层水泥基胶粘剂,并通过这些凸包在网栅层2的另ー侧面上粘结ー层反射层3,反射层3为具有镜面反射效果的薄型铝箔或锡箔,厚度为0. 007 0. 02mm ;网栅层2的经线7和纬线8上的凸包,在各交点处单向突起,相邻点突起的方向相反;I. 4、在反射层3的另一面运用同样的方法粘结另ー层网栅层2,网栅层2和反射层3安装好后,确保垫块5或垫条的厚度大于网栅层2和反射层3的总厚度;I. 5、通过这些突出的垫块5或垫条安装步骤I. I中制作好的撑护面层I,保证撑护面层I与墙体4的固结,检查撑护面层I的接缝和形成的新面层的平整度,并进行修整。实施例2·參照附图2 设有三层网栅层2,两层反射层3,即形成含有阻断热传递的三个间隔,其中,撑护面层I与相近的反射层3之间的间隔相对封闭,热对流可得到有效的限制,热传导是由该间隔内的空气和网栅的经线7或纬线8产生的,因此,其量值较小;当撑护面层I温度高于墙体4的エ况下,反射层3将热辐射的90%以上的辐射热反射回撑护面层I的方向,少量被吸收,因而该间隔有效地阻断了热传递。同理,两反射层3之间的间隔也相似地、有效地阻断了热传递,同样的,墙体4与相邻反射层3之间的间隔,对于热对流、热传导同样做了有效的限制,但不能限制墙体4对该反射层3辐射热的接收。因此,由于上述三个间隔的阶梯式限制,隔热系统的热阻极大,较适用于墙体混凝土梁柱一类热桥区的隔热。施工方法与工作原理与实施例I相同或相似。实施例3參照附图3 当墙体4为非平面时,在墙体4的法线方向上,各层施工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只是撑护面层I采用对应截面的撑护面层1,图3所示的为内墙直角处的施工层的结构关系示意图。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绿色节能建筑内墙面的表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里向外依次施工在墙体(4)上的隔热层和撑护面层(1),隔热层主要由网栅层(2)和反射层(3)构成,网栅层(2)和反射层(3)交替叠加组装,在墙体(4)与撑护面层(1)之间形成多个间隔,每个间隔都是一层封闭的隔热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会亭田绪峰田昭春黄琪亮周锫穆冠帅田昊田连超路尚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起凤建工股份有限公司田昭春黄琪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