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消毒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4643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消毒池结构,包括池体,池体底部并列设置有多个隔水墙,隔水墙的一端依次交替地固定在池体相对的两侧壁上,隔水墙另一端与池体侧壁留有空隙,隔水墙使得池体形成多条并列相隔且首尾依次连通形成折流的流水渠,位于首端的流水渠连通进水口,位于末端的流水渠连通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两条流水渠连通处中位于下游流水渠起始位置处设置有喷头结构,喷头结构的出水方向与位于下游的流水渠的水流方向一致,喷头结构与中水供水系统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接触消毒池结构,能够直接方便快捷地对池体底部沉砂积泥进行处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具备结构简单,实施方便的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池,尤其是一种接触消毒池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厂中,一般在污水处理的最后一个步骤时,需要采用接触消毒池进行消毒。现有的接触消毒池的结构,一般为包括一个池体,池体底部并列设置有多个隔水墙,隔水墙的一端依次交替地固定在池体相对的两侧壁上,隔水墙另一端与池体侧壁留有空隙,隔水墙使得池体形成多条并列相隔且首尾依次连通形成折流的流水渠,位于首端的 流水渠连通进水口,位于末端的流水渠连通出水口。这种现有结构的接触消毒池,采用隔水墙将池体分为多个流水渠,使得水流从池体内绕行折流通过,可以延长水流经过时间,提高消毒效果。但是隔水墙的设置,会使得水流速度减缓,容易在池体底部形成沉砂积泥,特别是在相邻的两个流水渠连通处,由于水流回旋会在足部地区形成回水,使得沉砂积泥更加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出水水质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池体底部沉砂积泥的问题,需要对池体定期停水后进行砂泥清理;清理时先停水,然后采用污水泵排空接触池,最后再通过人力下池进行清理,整个过程需要两天左右时间。这种现有的清理砂泥的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耗时长的缺陷,造成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中断,严重降低了污水处理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消毒池结构,包括池体,池体底部并列设置有多个隔水墙,隔水墙的一端依次交替地固定在池体相对的两侧壁上,隔水墙另一端与池体侧壁留有空隙,隔水墙使得池体形成多条并列相隔且首尾依次连通形成折流的流水渠,位于首端的流水渠连通进水口,位于末端的流水渠连通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两条流水渠连通处中位于下游流水渠起始位置处设置有喷头结构,喷头结构的出水方向与位于下游的流水渠的水流方向一致,喷头结构与中水供水系统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大足排水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